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学习内容】:教科书P68
【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发展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学习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渗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学习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全校学生集会图、方块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培养数感。
(1)我们班同学有多少人?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可以坐多少人呢
(2)出示全校学生集会图:你知道我们全校有多少位同学吗?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
数一数。我们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板书:一]
我们还可以怎么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2)出示一堆方块(100),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生1:50块 生2:80块
投影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 生:100块.
师:现在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板:十]
随投影数一数(10、20、30……90、100)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生估计。投影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师: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生:1000块。
师:你现在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
随投影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师:900以后是什么呀?(1000) 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千以内数的认识。[板书:千以内数的认识]
师: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1000的呢? 生: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生开火车数数(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再从1000数回100。)
2、活动体验。
(1)师:一千到底有多少呢?[师出示一本笔记本。]我们来看看,这本笔记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想象一下做做手势。
(2)师出示一袋牙签。一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呢?(5袋)
(3)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吗 书上的这段文字大约多少?估计一下。一页大概有多少字?1000字有这样的几页呢?
(4)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我们班同学36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30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3、数数:(1)从195数到204。(2)从407数到414。(3)与800相邻的两个数。(4)从989数到1000。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1、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数。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数吧。
2、看看身边的数。出示:温州大桥全长6977米,桥塔有50层楼那么高。184根钢索,把宽27米、跨江400多米的巨大桥身托了起来。桥面上有6条行车道。399根双叉灯柱整整齐齐排列在两旁。
3、学生相互交流,汇报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数。
4、猜数游戏。(“幸运52中猜价格”。)
(1)吸尘器。(提示语如:生说100师说少了,200师说多了等。)
(2)羽绒服。(方法如上。)
(3)消毒柜。(提示:它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1000非常接近。)
四、课堂学习回顾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完成《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 (一十)
10个十是 (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后反思】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学习。怎么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时半伙就培养得起来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收集数据,先估算,再动手数1000个小正方体等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在现实背景下充分感受与体验,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提供空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本课如果再简单地教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已不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这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1000的数感上,让学生自己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整个过程是:估数—验证—交流—再验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老师放手,让学生操作和探索,才能有学生的自主建构的可能,才能有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能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会有主动的体验。
3、捕捉生活,应用新知,自主练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蕴涵着许多数学教学资源。这节课中,我本着数学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如“看看身边的数”;模仿幸运52猜一猜吸尘器、羽绒服、消毒柜等,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练习,又渗透了交通安全知识,将数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就会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整理和复习(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对45句乘法口诀更加熟悉,并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除法算式。进一步巩固“倍”概念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思考的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复习、练习用的算式卡及学生每人一张空白乘法口诀表卡片,硬纸做的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除法算式
1、背诵乘法口诀表。指名横着背,拐弯背,齐背
2、写除法算式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表卡(如下图)。要求学生仿照乘法口诀表的形式写出45道除法算式。(如下图
1÷1=1
2÷2=14÷2=2
3÷3=16÷2=39÷3=3
4÷4=18÷2=412÷3=416÷4=4
5÷5=110÷2=515÷3=520÷4=525÷5=5
6+6=1212÷2=618÷3=624÷4=630÷5=636÷6=6
7÷7=114÷2=721÷3=728÷4=735÷5=742+6 =749÷7=7
8÷8=116÷2=824÷3=832÷4=840÷5=848÷6=856÷7=8 64÷8=8
9÷9=118÷2=927÷3=936÷4=945÷5=954÷6=963÷7=9 72÷8=972÷9=9
3、启发
1÷1二1
2÷1二2
3÷1二3
4÷1二4
5÷1二5
6÷1二6
7÷1二7
8÷1二8
9÷1二9
(2)上面的除法算式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
4、分组合作整理除法算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在上面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商相同进行整理,也可按除数相同进行整理。
二、练习表内乘\除计算
l、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口算第2题。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练习时,教师强调:“乘法口诀必须熟练,在做右边两列式计算题时,要注意按顺序计算。
3、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以竞赛的方式练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算得又快又准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全部做完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在4x8+23和81÷9+36两道式中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对于54÷9x8,72÷9÷2,20÷4x7,3x6÷2四道算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综合练习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算式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启发提问:要把这些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应先干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应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有序思考问题。
四、复习巩固“倍”的概念以及乘除法的关系
仿照练习十四第5题的形式开展活动。
1、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拿出用硬纸板做的数字卡片)
2、教师示范。
教师请—名学生上台进行示范,使每位学生明白活动的内容和过程。
如:教师出示3,学生出示:
教师:3x6=18 (乘法算式)口诀是三六一十八。
学生:18÷6=3 18里面有3个6,18是6的3倍。
然后,师生交换说。
3、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仿照上面的形式开展对口令活动。教师可参与其中。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练习十四第3、7、8、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练习指导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通过渗透,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推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生活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复习题及练习题各题的情景图,活动用的三角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复习
1、大屏幕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研讨题意。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情景图中说的是什么 然后要求学生在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题意,口头编出题来。
3、交流汇报编题。
让各组交流口头编题。最后归纳题意:“一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分成几组 ”
4、独立探素解决问题的步骤。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启发学生:
“应先求全班人数,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列式计算。6X6=36 36÷9=4(组)
5、拓展延伸。
师:解决这道题,能否列综合算式呢 (能)
先让学生尝试,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列出:6X6·÷9=4(组)
二、复习“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9题。
仿照下图的方式组织同桌的两个同学开展猜数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倍”的概念,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题目条件和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题和图
中有哪些信息数据
(2)出示问题(1)和问题(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3)交流汇报解决(1)(2)两问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结果。在讨论交流解决第(2)小题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板书列式如:
A.8+24=32 32÷4=8
B.8÷4=2 24÷4=6 2+6=8
C.8÷4=2 2x3=6 2+6=8
D.24÷4=6 6÷3=2 6+2=8
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解法有何异同 在肯定的同时提示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思维方法,多动脑,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
(4)开放拓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口述其列式解答结果。
三、复习连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
1、大屏幕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情景图。
2、交流汇报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经历过吗
3、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评价订正。对有困难的学可指导他们列式:
30÷3÷2=5(天) 2x3=6 30÷6=5(天) 30÷2÷3=5(天)
四、生活数学开放问题
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
2、教师启发提示: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先要明确自己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除法解决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问题”等等o
3、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
口÷口X口=24 口X口+口=2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课本第45页-46页例1、例2,“做一做“习题,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34+8 32-14 3+7 61-6
42-20 15+30 69+4 88-80
2、 填空。
18=( )+8 46=40+( )
62=( )+2 71+70+( )
二、 新授
1、出示课本上准备题。32+40+6 47-10-8
要学生看版式说得数,由此引入新课:两位数的加减法,以前学过笔算,出可以用口算。
揭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2、教学例1。
出示第(1)题:64+25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把25看成哪两个数的和?该怎么办?教师逐步板书:
64+20=84
64 + 25 = 89 想:
84+5 =89
84
出示第(2)题:28+37=
启发学生说说怎么想?指名回答后板书:
28+37= 65 28+30= 58 58+7=65
引导学生小结:谁能说说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提问: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
3、 教学例2。
出示第(1)58-26
提问:怎么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呢?把26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口算时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8-20=38
58 - 26 = 32 想:
38-6 =32
出示第(2)题:72-49=
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指名回答后板书:
72-49=23 想:72-40=32 32-9=23
4、 小结:指导学生看课本例1、例2,并在例1、例2的方框中填上数。
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三、 巩固练习
课本第46页“做一做”习题。
第1题。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怎么想的。
第2题。全体列式计算。指名说说怎样列式和怎样口算,全体订正。
四、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4题。全体同学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再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课本第48-49页例3、例4、例5及“做一做”习题,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要求
学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为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为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出示练习卡片。)
40+30 62-40 25+30 32-8
7 +15 86-80 56-38 37+25
2、 口答。
8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300是由( )个百组成。
( )个十和( )个一组成64。
3、 出示课本48页复习题。
(1) 80和130里面各有几个十?
(2) 700和1000里面各有几个百?
(3) 13个十是多少?25个百呢?
分别指名口算,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授
教师板书课题: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 教学例3。
(1) 出示第1小题:400+300=700
提问:这是几个百和同几个百相加?
引导学生想:4个百和3个百相加是7个百,也就是700。
(2) 出示第2小题:700-300=
提问:怎样想?7个百减32上百得4个百,也就是400。
(3)出示第3、4小题:2000+6000=8000 9000-4000=5000
右让学生先试做。指名说得数以及怎么样想的。
2、 教学例4。先让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00+30可以这们想:20个十加上3个十是23个十,也就是230。
也可以直接这样想:2个百加上3个十是230。
230-30可以这们想:23个十减3个十是20个十,也就是200。
也可以直接这样想:二百三十减三十是二百整。
230-200可以这样想:23个十减去20个十是3个十,也就是30。也可以直接想:二百三十减去二百是三十。
3、 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指名说说每题结果,部分习题要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 教学例5。
出示例5前两题:80+50和平共处30-50
先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80+50可以这样想: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也就130。130-50可以这样想:13个十减5 个十是8个十,也就是80。
再出示900+600和1500-600
让学生试做,再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5、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把例3-例5的得数填完全。
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习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小结: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先把整十、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然后再相加、减。
三、 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第1-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课本上。教师巡视,抽部分题要学生讲讲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1)(课本第52-53页例6、例7、例8,完成“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不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减几十或几百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不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减几十或几百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出示课本第52页复习题,分别指名回答。
(1) 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32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
(2)20+40+300= 300+400+20=
60-20+300= 300-200+60=
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授
揭示课题,板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1)。
1、 教学例6:指名学生上台摆出教具,先摆出320,再摆出40。
提问:320加上面0怎么算?要把哪两部分合起来?
可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2个长条和4个长条合并起来,也就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2个十加4个十等于6个十,即60,300加上60得360。
教师边说边板书:
320 + 40 =360 想:20加上40得到0,
300 20 300加上60得360。
2、 教学例7。出示:360-40=
引导学生想一想:360减去40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把分解成300与60的和。
360 - 40 =320
300 (20)
60减去40得20,300与20得320。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步骤。
3、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习题。
全班练习在课本上写了出得数后,指名口答并说说口算的步骤,并按三组题进行比较。
4、教学例8:320+400=720
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320可分解成哪两个数的和?让学生试说口算步骤。
小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计算时先算几百加、减几百,再与几十加起来。
三、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53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将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写在课本上,订正时抽出部分题由学生讲讲口处步骤。
四、 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2题。
第1题将结果写在课本上。
第2题计算后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怎样口算,再订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课本第55页例9、例10,“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 60+90 70+30 110-20 130-80
2、出示课本第50页复习题。
20+90 160-70 30+80
二、新授
今天学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9:320+90
提问:这道题怎么加?90先与谁相加?为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板书;
320 + 90=410 想:20加上90得110,
300加上110得410
300 20
小结: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也是先算几十加上几十,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再把和加上整百数。
2.完成例9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先做左第1栏,全班练习后引导学生将两题进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3.教学例10:360-70
启发学生想:把360分成300和60行不行?为什么
提问;应该把360分成怎样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360 - 70 = 290 想:先算160减去70得
200加上90,得290
200 160
小结:口算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当几十减几十不够减时,要把被减数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数,先算一百几十数减几十,再把差加整百数。
4.完成例10下面“做一做“习题中的第1题。
先做第1题中的第1栏,250-40和250-60
全班练习,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不同点;上面一题是不退位减法,先算几十减几十,再加整百数,第二题是退位减法,要先算一百几十,再加整百数。
全班练习第1题中的第2.3栏,完成后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四.作业
第六单元 时、分、秒
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0--71页例1和例2.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学生遵守和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具、学具:投影机、投影片、教具钟、电子钟各一个,学生每人一个纸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30就起床了。你们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师:对,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师:谁看图说一说小明的作息时间?
师:小明能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你们也想做时间的小主人吗?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较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他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象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让学生利用自制的钟面观察,要求4人小组讨论: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根据回答填一填: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建立1分、1时的时间概念。
(1)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2)师:1分到底有多长呢?
师:给你们一分钟,看你们能完成几道口算?学生自报出所做题的道数。
(3)师:人的脉搏1分钟大约为65----75次,数你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 )次。
尽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同学们能利用它做不少的事情,千万不要小看1分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a、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b、课本73页的第3题。
师:哪种动物的时间最少?为什么?(看清单位名称)
4、认读整时。教学例1。
谁能读出钟面的时间?它们都是整钟点,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在书本71页找答案)你们能把时间写下来吗?
自学课本71页例1,看看时间的表示方法有几种?怎样表示时间?质疑。
让学生回答后填书。
练习:教师拨针,让学生报出时间。
5、认读几时几分。教学例2。
钟面上的时间都是几时几分。我们应该怎样看时间呢?(在书本71页找答案)
自学课本71页例2,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师:你们会用两种记时方法表示出时间吗?
质疑。要是不满10分该怎样表示呢?回答后让学生填书。
练习:教师报出时间,让学生拨针。
同位互拨钟报时。
完成课本72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73页的第1题,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2、想一想:小林6:40起床,小海6:35起床,谁起得早?
3、游戏:老师给出一分钟,指名学生拍球,全班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下课时间快到了,你们想一想:1分钟时间我们还能干什么?尽管时间很短,但你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布置作业。
1、课本73页的第2题。
2、看课本70页~73页。
六、板书设计。
时分的认识
1时=60分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64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第5——7题。
教学要求: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有秒针的实物钟表或模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提问: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是多少分?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多少时间?1小时等于多少分?
2、师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要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8时 9时30分 4时20分 11时50分
二、新授
提问:同学们跑50米、100米要多少时间?由此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有比小时、分更小的记时单位“秒”。
出示钟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有几根指针?(除时针、分针外,又细又长的是秒针)说明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1)教师拨动秒针从12走到1,秒针走几个小格?是几秒?秒针从12走到6,秒针走了几个小格?是几秒?秒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表示走了多少秒?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教师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
再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几分?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秒?那么1分是多少秒?
得出:1分=60秒
(3)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秒针,看看自己呼吸一次用几秒?或者10秒能呼吸几次?
三、巩固练习
完成6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七第5——7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1分=60秒
教学内容
时间的简单计算。(课本第67—6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八。)
教学要求: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学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计算,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计算,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具:例4的钟面放大图,实物钟或钟面模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时=( )分 1分=( )秒
2、教师用实物钟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先读出来,然后分别用两种写法写出。
二、新授
1、教学例3。出示3时=( )分。
提问:3时是几个1时?1时等于60分,3时是几个60分?3个60分是多少?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填空。
2、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4。指名读题,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幅图,看钟面说出下第二节课的时间,上第三节课和下第三节课的时间。
由学生自己算出时间并填在课本上。
提问:课间休息多少时间?怎么想出来的?再问: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怎么想出来的?
让学生看课本例4,并把例4填完整,然后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完成68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八第1——3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订正。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4、5题及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3时=( )分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例1一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九的习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用坚式计算三、四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例1的信封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判断正误)
50+ 70 300+ 600 800+400 90+ 30 2.求38加 25的和,用坚式该怎样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2.指板书提问: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列竖式时首先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教学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l)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
①教师出示例1的信封图片:先出示10个一扎的,(教师在磁力板上贴出4扎);再贴上3个单张的。提问:这里一共摆了多少个信封(243个)教师再贴信封,问:第二行贴了多少信封?(132个)共摆了多少个信封?怎样列式?
②借助信封图,让同学们说说怎样算出有多少个信封,为列坚式做准备。从学生想法中选择最优答案:单个和单个合起来,10个一扎和10个一扎的合起来,100个一扎的和100个一扎和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列竖式。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板书的提示)怎样用竖式计算243和132的和呢?先想一想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列式方法。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④教学笔算方法。
A、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想一想这是几位数加几位数,这个竖式该从哪位算起?学生试做。
B、集体订正,强调:三位数的笔算加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教师板书: 270+ 58=
提问:270+58该怎样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操作计数板:先摆出第一个加数270,(提示学生整百和整十的分开摆)。在270的下面摆出58。
②启发提问:
A.怎样列坚式,5和8分别写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在坚式中该怎样写呢?
C.从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十位相加满十)
D.让学生尝试计算。
③完成做一做,把结果直接写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详尽说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例3
① 指名列出横式、竖式。
讨论:刚才例2你们发现了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这道题目你又发现了什么?
思考:百位应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提示学生把横式上的结果填好。
3.小结:
概括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齐读法则。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小黑板出示)
(1)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学生判断正误。
(2)笔算下列各题,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38+ 326= 1629+ 527= 715+ 8605=
(3)填空:一个加数是239,另一个加数是6805,和是( )。
2.发展题: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例1: 2 4 3
+ 1 3 2
3 7 5
例 2: 270+58=328
2 7 0
+ 5 8
3 2 8
例 3: 809+ 3764=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30+ 70+ 10 50+ 60+ 10 200+ 500+ 100
200+300+ 100
2.坚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3.讨论:你们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让学生知道: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2423+856=
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3.启发学生进行验算。
4.提示学生,不写第二个竖式,是否也可以验算,学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也可以用原来的坚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3题。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计算练习二十第2题的前两题,口述验算(两种方法)
2.综合练习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第1题
小组竞赛看哪组做得正确,练习二十第3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坚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2.练习二十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3764 + 809=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例 4 2423+ 856= 3279
2 4 2 3
+8 5 6
3 2 7 9
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75页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二十一中的1-7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类推,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几次运用进位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3题
2.笔算(指名板演)
385+ 705= 596+ 83=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口算和不连续进位加的笔算,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果把笔算的第一题改变一下数字,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还会计算吗?
2.教学例5。
出示例5:求385和765的和。
让学生自己试算。
同桌讨论: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订正时,使学生明确: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把进上来的1加上。
2、“做一做”第2题
3.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一第2题,订正时并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分组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针对计算过程和应注意问题共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
例5 385 + 765= 1150
3 8 5
+ 7 6 3
1 1 5 0
连加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二中的第l-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比较熟练地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
2.进一步运用凑十法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笔算方法及凑十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个数连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连加口算,粮食图,学生用的空白没影片若干张等)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分别出示)
6+4+9 7+4+3 6+2+4 6+8+2 3+6+7 6+5+8
口答结果,并说出算理。
指名口答得数,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算法。
强调:以后口算几个一位数连加时,能简算的就简算。
2.用竖式计算
88 + 185 97 + 105
指定两名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
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强化“满十进一”的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教师投影出示粮食“口袋”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
使学生口述:有三袋粮食,分别重88千克,97千克,105千克。求一共重多少千克?
列式:88+ 97+ 105=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个数连加的新方法。(板书课题:连加)
2、回想:按照以前学的怎样笔算三个数连加。
启发学生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明确: 用两个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得出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把两个竖式连着的简便写法。
3、点拨算法:
教师:以前计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计算。从这节课起,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进一步强化,写竖式时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也是从个位加起。
4、学生试做。
让学生动笔试算,如果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同桌可以商量。
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
5、指导算法。
提问:在计算时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满20,向十位进2。
引导学生小结: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提问:三个数相加,有没有向前一位进3的可能?
学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知道:
最大的一位数是9,三个一位数相加的和最大是27,所以最多只能向前一位进2。
6、反馈练习。
( l )教师板书例 7 702+ 2984+ 368=
( 2 )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数相加,能简算地要简算。
2.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汇报交流情况。
(3)学生尝试计算。
(4)让学生说算理。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完成94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分组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文字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坚式计第三个数连加,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有时还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连加
例 6: 88+ 97 +105 == 290(千克)
8 8
9 7
+ 1 0 5
2 9 0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三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板演85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二十三第4题,订正时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提要求,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6个三角形,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使学生明确:圆片少,三角形多。
列式计算: 6-4=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门)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8
(l)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猜数游戏
(l)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
(2)同桌同学互相活动。
2.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
3.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红花有多少朵?
9+ 6= 15(朵)
答:红花有15朵。
应用题的对比(1)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四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完成88页的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少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1。
(l)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 6朵。黄花有多少朵?
15-6=8(朵)
答:黄花有8朵。
应用题的对比(2)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四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4) 填空。
(5)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2.练习二十四第5题,出示投影片。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2(1)有红花54朵,黄花36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54-36=18(朵)
答:黄花比红花少18朵。
(2)有红花54朵,黄花比红花少18朵。黄花有多少朵?
54-18=36(朵)
答:黄花有36朵。
不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五中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2.总结减法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验的好习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120-80 140-70 1200-800 l100-400 1300—700 1400-800
2.53减26得多少?用坚式算出来,指名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用坚式进行计算,并板演。
(3)启发学生想一想,计算时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教学例2
(l)出示例2
(2)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上10再减。
3.教学例3
(l)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个位、百位不够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百位不够减,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在百位上加上10再减。
(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4.归纳总结:
(l)交流汇报
使学生明确: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 10再减。
(2)引导学生议论:三、四位数的减法和两位数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教材95页:三、四位数的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4)反馈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分组讨论并计算,95页“做一做”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2.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3 7 6 3 1 9
— 1 3 2 — 1 7 6
2 4 4 1 4 3
1230-425=805
1 2 3 0
— 4 2 5
8 0 5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例4,“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 复习
1. 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
(2)42—30=12 ( )+( )= ( )
2. 按课本第112页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授
1. 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 教学例4。(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 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 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齐读验算的方法。
课本第97页“做一做”习题第1 — 3题。
四、 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 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736-826=3910
4 7 3 6 3 9 1 0
— 8 2 6 验算: + 8 2 6
3 9 1 0 4 7 3 6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9负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六第l-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1-7 12—9 10-6 10-8
12-3 16-4 20-5 14— 8
2.笔算:(指名板演)
394 —76 3264- 236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2.教学例5
板书例5
借助计数器拨数。
让学生试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个位、十位连续不够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有退位点,应该少看1再向前一位退位,在本位上加10再减
。
让学生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强化算理: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让学生观察笔算的算式,发现个位、十位、百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特别是十位,原来是够减的,但被个位退1后就不够减了,要向百位退位)
再让学生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学生自己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坚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己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五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小给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
例5: 4 3 1
— 9 7
3 3 4
例6:5120-3826=1294
5 1 2 0
— 3 8 2 6
1 2 9 4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103负例7、例8,完成“做一徽’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七中的第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0-43 120-30 120—80 7000-2000
二、探究新知
1. 引人新课。
教师: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教学例7
(l)动手操作,感知算理
(2)坚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试算。
(3)教师巡视,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组。
引导学生汇报:
让学生借助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
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0不够减,退位后看成10再去减,哪一位上的0有退位点,退位后看成9再去减。
(4)反馈练习。
计算并口述算理:
401一124 605-378
(5)教师小结:
3.教学例8
提问:这道题与例7有什么不同?(在课题上补充“末尾”)
教师问:个位不够减,十位,百位上都是0,应该怎么退位呢?退位后各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分组讨论。
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不够减,因为十位、百位上都是0,所以要从千位退一。这样千位上由3变成2,百位由0变成9,十位由0变成9。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个位、十位上的结果。
百位、千位上的计算留给学生试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被减数末尾数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时,十位、百位是儿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反馈练习
5.如果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该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用坚式进行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6.完成“做一做”第2题。
7.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计算:4020—1345= 3000-1368=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被减数中间的0退1后作9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被减数退位后每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三题的前4小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
例7: 3 0 2
— 1 5 9
1 4 3
例8:3000—628=
3 0 0 0
— 6 2 8
2 3 7 2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9,“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七第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步骤:
一、 复习
1、 口答。
1元=( )角 3元2角=( )角
3元4角5分=( )分 2角6分=( )分
2、 笔算
2600-975 4050-2436 5006-3249
二、 新授
教学例9。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1、 分析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 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 8元7角5分—1元5角8分该怎样计算呢?(先写出元、角、分,按照单位写出数字,列成竖式)
4、 得出的结果是717,在横式的后面能只写717吗?(应该写7元1角7分或717分)
三、 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
完成二十七的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例9:小红买一枝钢笔用了8元7角5分,买一枝圆珠笔用了1元5角8分。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多少钱?
8元7角五分 — 1元5角8分 = 7元1角7分
元 角 分
8 7 5
— 1 5 8
7 1 7
答: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7元1角7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也发芽了。同学们想去春游。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坐船去。
(出示主题图)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有4个班怎样坐船合适呢?限坐68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如果两个班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呢?
小组讨论,拿出方案,列出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
二、自主探究。
1、方案很多,哪个合适呢?计算出结果,并算一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计算23+31的方法:
①3+1=4,20+30=50,50+4 =54。
②23+30=53 ,53+1=54。
③20+31=51,51+3=54。
计算39+32,应该怎样计算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与第1题相似。方法很多,自由选择,算得又对又快就行。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他几种方案。
39+23 32+31 32+23 39+31
讨论:那些方案合适?为什么?
3、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 两位数
如果将这6道题分类,你怎么分?
有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
4、1班和2班同乘一条船,还能再上几人?怎样列式? 68-54=
3班上了一些人后还剩下多少人? 32-14
怎样计算?独立完成,交流不同的算法:
68-54=
①60-50=10,8-4=4,10+4=14。
②列竖式计算,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③64-54=10,10+4=14。
4、全课小结。
三、应用拓展。
1、计算。
53+36= 37+54= 34+26=
75-65= 82-64= 56-35=
2、完成做一做。
3、完成练习第1-3题
4、开放题。买东西。
儿童商店
熊猫23元 篮球18元 台灯53元
地球仪25元 小汽车36元 闹钟19元
选择你喜欢的两件商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如果有50元可以买哪几样商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校有篮球42个,排球35个,网球28个。
1、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几个?
42+35可以这样想:42+30=72 72+5=○
40+30=70 2+5=7 70+7=○
2、篮球比网球多几个?
42-28该怎样计算 ? 4 2
- 2 8
1 4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二、想一想,算一算。
24+50+2=○ 32+40+7=○
24+52=○ 32+47=○
85-60-3=○ 74-50-7=○
85-63=○ 74-57=○
三、直接写得数。
35+54=□ 42+57=□ 23+69=□
68-47=□ 75-39=□ 91-69=□
四、完成练习十九地3、4、5题。
五、开放题。
小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到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那两个?
35 13 15 29
27 24 7 1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题。
97-43= 52+16= 34+56=
25+36= 44-19= 82-37=
以97-43和25+36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在○填上>、<或=。
37+42○90 83-57○55
81-67○24 63+19○83
20○77-58 95○49+47
三、出示主题图。
色拉油24元 火腿肠15元
烤鸭18元 蛋糕16元
1、买一只烤鸭和一壶色拉油一共用多少元?
2、有40元可以买什么?应找回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四、填数。
62 = 25 =
48 = 37 =
35+54 = 86-68 =
27 = 54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的迁移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口算比赛。
34+23= 48+35= 65-24=
72-36 = 98-45= 42+56=
2、笔算比赛。
35+63= 79-56=
28+57= 93-66=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给大家说一说。
提问: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2、计算:180+340=
先独立解答,再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1:18+34=52,所以180+340=520。
算法2:100+300=400,80+40=120,400+120=520。
算法3:180+40=220,220+300=530。
算法4:笔算,列竖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计算出来了,还会列竖式笔算出来。怎么笔算的哪?试着想一想,写出来:
板书: 百 十 个
1 8 0
+ 3 4 0
5 2 0
质疑:谁能提出问题?
为什么百位上不写4,要写5?
笔算是要注意什么?
3、看主题图提出减法问题: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几个?
计算340-180=
先独立解答,再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1:34-18=16,所以340-180=160。
算法2:340-100=240,240-80=160。
算法3:340-200=140,140+20=160。
算法4:笔算,
板书: 百 十 个
3 4 0
_ 1 8 0
1 6 0
质疑: 为什么百位上是2-1
4、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
5、总结:今天学的题目与以前学的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进行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要向前一位借一。
三、应用拓展。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植树问题。去年植树350棵,今年植树280棵。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二十第1、3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8页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三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 )元,妈妈月收入( )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估算。
583+428= 619+168
731-4008= 529-25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算一算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比原来便宜了多少钱?
VCD机 吸尘器 电视机
原价:623元 原价:889元 原价:1023元
现价:489元 现价:635元 现价:889元
三、把这些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成一行。
500-220 271+620 340+580 960-340
四、算一算,填一填。
360 490
710 + 280= 800 - 270 =
220 320
五、想一想,算一算。
○+130=320
□-80=240
○+□=( ) □-○=( )
六、完成练习二十第9-12题。
七、开放题。
小小图书馆今日借书情况
种类 故事书 连环画 科技书
原有 247 202 125
借走 129 104 118
1、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有几本?
2、故事书、连环画和科技书大约各剩下多少本?
3、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4、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读写。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同桌轮流出题练习。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23+69= 62-18=为例说一说口算过程。
二、计算下面各题。
650+340= 730+480= 390+250=
650+340=为例说一说计算方法。笔算是要注意什么。
板书: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④从个位算起。
⑤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要向前一位借一。
三、解决问题。
1、一年级有197人,二年级有201人。小剧场有400个座位,估计一下,两个年级一起看木偶戏能不能坐下?
2、张老师买一张写字台用了182元,买一个书柜用了216元。一张写字台比一个书柜便宜多少元?买一张写字台和一个书柜大约需要多少元?
3、饲养场养鸡420只,养鸭390只。养的鸡和鸭一共多少只?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
四、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五、开放题。
估算一下,500元够买哪两样商品?
手表197元 台灯244元 电饭锅285元
手机398元 电风扇321元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6页例3、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的第3、4、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抽象概括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由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抽象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渗透具体事物中蕴含着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用竖式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学生准备小棒(至少6个整捆、12根单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7 5+8 8+3 4+9 5+27 34+8
2.用竖式计算34+23=(指名板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对位的,从哪位加起的。
(一方面加深对进位的认识,另一方面复习竖式的对位和从个位加起,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同学们都学会了用竖式笔算34加23,老师把第二个加数23改成 28,变成 34加 28,怎样算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2.教学例3
(1)笔算34+28怎样写竖式?请同学们把竖式写到练习本上,请一个学生写到黑板上。
引导学生回答: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2)摆学具,理解算理。
34加 28怎样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整捆和整捆的对齐,单根和单根的对齐。
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呢?
启发学生讨论,摆一摆,边摆边说过程。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12根,把10根捆成一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有2根单根的小棒,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6捆,所以34加28得62
(3)教学计算方法。
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先算个位上的4加8得12)
教师讲解:在竖式中怎样表示呢?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2,表示剩下的2根单根的小棒,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写一个小“1”,表示新捆的一捆,也就是进上一个十。然后再加十位上的数,把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是
6,表示有 6个整捆的小棒,所以 34加 28得 62
边讲解边板书:
想一想:个位上4加8得多少?该怎样写?
(加深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理解。)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教师板书:
(4)阅读教科书86页例3,填上得数。
回答问题:①笔算34加28,先加什么?
②为什么要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明确:笔算加法应当从个位加起,如果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把计算结果写出来,再算个位数相加,由于个位相加满十,所以十位还要增加,这样就要把原来的结果擦掉重写,比较麻烦。
(5)反馈练习:完成86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哪位算起,个位上6加7得多少,该怎样写,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得数。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想一想:怎样算46加24,得多少?
让学生摆小棒,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明确: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10根,把10根捆成一捆,放到整捆的下面,一共是7个整捆的小棒,没有单根的,所以46加24得70。
(2)在竖式中写出计算过程。
想一想:个位上6加4得10,在竖式上应该怎样写呢?互相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 6加 4得 10,向十位进
1,表示新捆的一捆,个位上写0表示没剩下单根的小棒。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得7,在横线下面十位上写7,所以46加24得70
让一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3)反馈练习:完成87页做一做。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写竖式应注意什么,然后写出竖式,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然后算出得数。
4.总结法则
(1)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则。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学生说不出来时,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算式加以点拨,说得过于具体时教师帮助学生加以整理、概括。
(由具体的算式总结出抽象的法则,作为以后做题的依据,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具体事物中蕴含着一般规律的思想。)
④反馈练习:应用法则计算。
练习二十一第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笔算加法时要把( )对齐,从( )位加起,( )位满十,向( )位进1
(2)笔算25+69时,思考:个位上的5和9相加得( ),向( )位进1,个位写( )
(3)笔算65+5时,思考:个位上的5和5相加得( ),向( )位进1,个位写( )
2.第87页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然后写到书上。
3.第87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找一找哪道题错了,然后说说错在哪里,以后我们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练习设计分三层。第一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巩固法则和进位方法。第二层,让学生根据竖式正确计算,巩固从个位加起和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第三层,改错,不但会正确计算,还能找出计算中的错误,教学生做题后,学会检查,养成好习惯。)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全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5题。
提醒学生先写出横式再列竖式计算。克与千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了解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化聚。
3.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渗透实践第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重量单位的化聚。
2.难点: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3.关键:让学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苹果、梨、天平、洗衣粉(1千克)、幻灯片、硬币、鸡蛋、台秤。
2.学具:洗衣粉、学生每人带10个2分硬币、一支粉笔、数粒黄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趣
1.师:今天小兔和小象要到小猫家做客,看看它们都带了些什么呢? (出示:苹果、梨)
小兔:我的苹果又大又圆,一定比你的梨重。
小象:我的梨比你的苹果高,一定比你的苹果重。
师:小朋友,你们说,苹果和梨哪个重呢?(议论)
怎么办?(用手掂一掂,学生意见不一)
2.到底谁重谁轻?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叫“天平”。
(二)指导探索
1.认识天平。
(1)师:它很像一个“机器人”,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叫秤盘,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就指向哪儿?(中间的刻度线)
(2)下面我们就来称一称,(把苹果和梨同时放到天平的两个盘子里),观察指针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针向左偏,说明左边苹果的重量比右边的梨重)这跟小朋友玩过的什么差不多?(跷跷板)通过天平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2.认识重量单位“克”。
(1)天平除了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这时就要用到重量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千克)老师这里有1袋洗衣粉,大家看看它的重量是多少呢?(1千克)请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板书:1千克)
(2)再请一些小朋友掂一掂苹果或梨的重量,有没有1千克那么重?
师:不到1千克的物体重量,我们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克”。(板书:克的认识)
(3)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这是砝码,它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它们大小不一,标的刻度也是不一样的。有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再看横在这儿的叫游标,也可以帮助我们称物品的重量。老师把它移到1,就是(1克)。(板书)(克的单位符号g)(齐读)这是一个2分硬币,(轻轻地放到左边),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重,一个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个2分硬币)
3.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
(1)掂一掂: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很轻,有一丁点儿重,几乎没有感觉)
(2)称一称:在我们的桌上还有许多黄豆。大家拿出一个2分硬币和一粒黄豆,掂一掂,一粒黄豆有1克吗?(不到1克)那几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呢?(小组合作试着称一称)
(巡视)师:大概几粒?(3粒、4粒、5粒)这样吧!老师请1位同学上来,轻轻地往里面放黄豆,看看放几粒的时候差不多1克重,好吗?(学生尝试放黄豆)指针在中间,看来,大概几粒黄豆是1克?(板书:5粒黄豆)把5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记住它的重量是多少?
4.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还想称一下物体。把游标拨回“0”(出示鸡蛋)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称一称。一般把物品放到这一边,(放好)砝码放到那一边。各小组商量一下,先放哪个砝码比较合适。这个砝码是多少呢?(50g)也就是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的重量介绍给大家。
(4)刚才我们知道了很多物体的重量。现在我们用手去掂一掂,按次序轮过来,每人把每件物品都掂一遍。感觉到了吗?
(5)应用: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梨 盐 啤酒 排球
150( ) 1( ) 300( ) 250( )
5.克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两件500克重的物品)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两件物品的重量都是500克,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呢?怎么算?500克+500克=1000克。我们用台秤来称一称,看看一共有多重呢?(1千克)所以1千克和1000克,怎么样?(板书:1千克=1000克)(注意读法)
(2)那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出示)为什么?
(生: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就等于2000克。)(师:2千克里面有几个1000克?2个1000克就是2000克。)
(3)巩固:那么3千克=( )克,1千克200克=( )克呢?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再来看看这瓶油,重3500克,相当于几千克几克?
A.想一想:3500克=( )千克( )克
B.你是怎样想的?
1000克=1千克,3500克里面有3个1000克还多500克,所以3500克=3千克500克。
(5)试一试:8000克=( )千克(读准确),4208克=( )千克( )克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内化
1.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并用线连起来。(口答)
2.练一练书中91页4、5题。
(1)生独立完成。
(2)交流校对说思考过程。(2千克500克,8060克=( )千克( )克说想法)
3.拓展延伸。(思考题)找规律(数列)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 第116页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认识新的数列即等差数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预设流程:
一、课前轻松,请同学们互相猜谜语
师:大家情绪这么活跃,能不能课堂上也这样。我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这节课就让同学们玩一玩,猜一猜,好不好?
二、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小朋友,猜,他是谁?(课件出示 明明)明明觉的大家很聪明,想和大家来猜谜,你们愿意吗?(愿意)
明明带来了一堆小气球,第一组他挂出了一格。(课件出示)第二组他会挂出几个小旗子呢?你能猜出来吗?
三、初步探索
1、小组讨论,猜测明明第2组会挂出几个小气球子。
2、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二组挂出2个小气球
第二组挂出3个小气球
第二组挂出10个小气球 ……
3、揭示谜底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课件出示)是几个小气球?(2面)
谁猜中了举一下手。其他同学虽然你们和明明的想法不一样,但是都很好,很有想法。
仔细看图,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组比第1组多出1个小气球。)
大家愿不愿意继续来猜猜明明是怎样想的?我们来听听明明是怎样说的吧。课件出示。(画外音:我想让小旗子有规律的摆放)
四、深入探讨
1、师明确要求:老师来提一个要求,请同学这次继续想出下面3组气球的摆放,如果同学们想和明明想的一样的几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几种情况。先自己利用小旗子代替学具摆一摆。
2、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想法画在纸上(播放音乐)。
3、汇报:(明确先说一说,每组摆了多少个小气球,再说一说有什么摆放规律)
(1)第一种 1 2 3 4 5 (课堂上生是指着所画小气球来说的)
规律:每次都比上一次多一面。
师在纸上画出来,每组都比上一组多出一面。问:大家看明白了吗?是有规律的吗?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
(2)第二种 1 2 1 2 1
生说出每组小旗的摆放数量,让大家共同找出其中的规律。
师: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请举手。
(3)第三种 1 2 4 7 11
生说完之后,师:这么多的小气球,大家能数的过来吗,你有更好的方法表示吗?
生在黑板用数字上记录,横着记录。
1 2 4 7 11
+1 +2 +3 +4
师引导生继续发现 1 2 3 4 都相差1。
明确再继续汇报时,一人指着图说,一人在黑板上写。
第四种:1 2 5 10 17 (板书)
第五种 1 2 4 8 16 (板书)
4、汇报后,揭示谜底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第3组,再出示4,5组。
请一个学生说一说明明是按着怎样的规律去想的。
师:谁和明明的想法一样,举一下手,你们真棒。如果明明能像大家一样再添上黑板上的表示方法,我想大家能看的更清楚,对吗?
五、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是又多又好。
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六、巩固练习
1、师:刚才有的同学猜的小气球的摆放是这样的
出示1 10 100 1000
最后一组,应是多少?(生齐答10000) 师:为什么?
提示:数量上是怎样有规律的变化的?几个1变成了10,几个10变成100……
指明答后,师总结:也就是说,每次增加10倍,就变成了下一个数。
2、师:老师也摆出了几组小气球,课件出示
2 4 8 14 22 44 58
师:你能不摆出图片,就猜出老师空中所要摆的数字是几吗?规律是什么,想好后,可以像黑板上的样子,写出来。
指明订正,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发现。(即增加数字都相差5)
3、师:明明从同学们的讨论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现在他想带同学们到森林中走一走,坐一坐运动,你们想去吗?(想)不过,要去森林王国必须要闯过三关,你们能闯过去吗?(能)
第一关 2 7 17 32 52
第二关 100 90 70 40
第三关 1 3 9
每一关都让学生说一说答案,以及找出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三关都闯过了,我们就一起随着明明到达森林里去吧。
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大森林里的动画美景。)
师:大森林里这样美,明明做起了运动。你知道他是怎样运动的吗?
出示练习十二第四、五题,学生完成。
七、拓展练习
师:聪聪看大家玩的这样高兴,也来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拼摆游戏。
课件出示,练习十二思考题。
第四组该是几个圆片,是多少,应该怎样放呢?愿不愿意和聪聪一起想一想,分成4人小组,利用学具代替圆片,摆一摆想一想。
八、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和推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规律,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不断的来发现它,创造它,丰富它,好不好?《找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是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往后挪形成的。]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
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大部分学生能分组合作摆出各种方案。]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1:红、白、黑、黄 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 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 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 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 白、黑、黄、红
[第二、第三个学生的方法比较新颖,师:这里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详细说一说。]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没注意观察,仍以为是第一题的规律,出现作图错误,有些学生还不会应用“移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平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 下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爱家乡,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大家特别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蓝猫和淘气)那么蓝猫要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蓝猫:这些运动现象你们见过吗?)
提问:(课件分别出示运动中的缆车、轮船、风车、电梯、电风扇动态画面)这是什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引导观察它们运动的线路)
提问:看完这些运动现象,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把他们分在一起?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把像轮船航行、电梯上下这样从一个位置(贴图)沿着直线运动(贴图)到另一个位置(贴图)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出示课题和板书课件动态演示)
教师:知道了什么叫平移, 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平移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提问: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那怎样才能知道船平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出示格子图)那你们就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格子。虚线代表到达的位置,实线代表出发的位置。你数的是几格?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那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船重合了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数?5、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讲述: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我们听听看到底怎么回事?(蓝猫说:“我站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点。”淘气说:“不对,不对,我停在船尾,我经过的路长一点。” )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提问:用什么办法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们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和学生数的过程同步)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提问: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蓝猫和淘气站在船上的其他位置,平移的距离又是谁长一点呢?(课件展示蓝猫和淘气换了一个位置)
任务:我们请1、2两组数淘气,3、4两组数蓝猫。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
小结:原来他们换了位置后向左平移的距离还是7格,经过的路又是一样的。
讲述: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你选的是哪个颜色的?在到达位置的这个点在哪儿?请你指一指。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颜色?平移了几格?还有谁选的点和他不一样?几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格,正好是和我们的船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就行了。
教师:看!智慧岛漂亮吗?漂亮在什么地方?由于智慧岛太漂亮了,小狮子正在忙着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地方住呢!你说他搬哪儿好呢?
要求:我们小朋友这儿也有这张地图,老师把他的家平移到这儿,你知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吗?你是怎么数的?你观察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在到达的地方的哪儿?数一数
提问:还可以向哪个方向平移?你愿意把他的家平移到那里就平移到那里!你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为什么?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我们已经帮助小狮子搬好了家,我们该离开智慧岛了。但是蓝猫大哥却迷路了,你们愿意帮他走出森林,到达港口,回到我们的船上吗?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2、例3及“做广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各2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两个层次的交流,使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知道“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或在黑板蔓示):互互互
△△△△△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二、教学例2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图(2),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7 18是3的几倍
(2)15和5比,重5里面有几个5.9 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含义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 ”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x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 ”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后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3、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第二行:△△△△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③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①12是3酌4倍;②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①题中,是12和几比 在第②题中,是12和几比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教学例3
1、耻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课件动态出示题意:先出示舞台上有35个人唱歌,台下5个观看的情景,然后示出7位跳舞的学生。
提问:根据这个场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比较多,但一定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教师可从中摘录下来,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几位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
(2)在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本分析思路(以本例为例进行总结):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就是求35里面有几个?
(3)让学生应用基本分析思路解答“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有序地数出跑步的练武术的人数。
(2)独立解答第2题。
(3)对于第(2)题,可引导学生提出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的问题。
四、课内外练习
1、基本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2、综合应用。
冬生骑车观看家乡的变化。
江边村
鹅湖村
(1)想一想,说一说“千米”表示什么
(2)冬生从岭下村到下溪村用了1小时,从下溪村到上溪村要几小时 从上溪村到鹅湖村要几小时
(3)从江边村到鹅湖村大约要几小时
(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之一
沙嗣晖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云南师大附小
==============================================
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
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应用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正确地使用小括号。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
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游乐园情景图片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竟
1. 谈话:同学们,休息的时候,你喜欢去哪儿?
2. 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用多媒体放大木偶戏场景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口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
3.小组交流讨论。
(1)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4. 指名口答 ,教师板书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 =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使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思路不同)
6.提问:同学们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解答。教师帮助学生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学生观察生活中那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创设丰富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天的景色。
(电脑出示春天的景色)
2.同学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春游)其实春游中也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如果去春游,你想带什么?
2.出示书第5页主题图。
提问:面包房都有那些客人?我们看面包师傅共做了多少个面包?左边的小朋友买了多少个面包?右边的小朋友买了多少个?站在最后的一个小女孩有点着急了还剩多少个呢?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用什么方法?
3.小组讨论如何计算。
4.把讨论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
5.指名口答师板书:
① 54-22=32(个) ② 54-8=46(个) ③ 22+8=30(个)
32-8=24(个) 46-22=24(个) 54-30=24(个)
6.老师发现每种方法用两个算式解决,你会把两个算式合并一个算式吗?该如何做?
7.让学生试着合并第一种方法,集体看是否正确
8.老师合并第三种方法,让学生看是否正确。54-22+8=24
学生发现错误?问该怎样做呢?(加小括号)。哪里加?为什么加小括号呢?你怎样知道?
9.提问:这样的算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10.学生口答:合并第二种方法。
11.小结(略)
三.攻固练习
1.练习一 第2题 学生说明图意,小组讨论,学生口答,用三种综合算式解决,并比较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二 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最喜欢去哪里?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提问:同学们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3.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如有困难,教师适当引导,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把跷跷板乐园图放大。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地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 小组交流①应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人?
②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③学生把结果写到作业纸上。
4.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1) 4×3=12(人) (2)4×3+7=19(人)
12+7=19(人)
5. 提问:还可以怎样计算呢?如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口答:7+4×3=19(人)
6. 比较上面三种方法的异同。
7. 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图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最后请几位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练习二的第2题:独立思考,集体订正,渗透思想教育。
3.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问题,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师强调:通过这节课的同学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教学策略:
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 学 活 动: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 O OOOO
第二种分法:O OO OOO
第三种分法:OO OO 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 (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 一双筷子是几根 现在有多少根筷子 够不够分呢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 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2.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统计(1)──复式统计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罗源104国道线上5分钟内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课件。
预设流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你们觉得我们罗源的交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谈一谈)
2、有什么办法可以了解我们罗源的交通状况呢?(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罗源最繁忙的104国道线上5分钟内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经历统计的过程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2)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交流:a、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记录)
b、用哪种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进一步体会划正字方法的优越性)
c、你在记录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为什么记录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记录会产生困难)
d、如何记录才能又对又快呢 小组长组织合理分工:一人报,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3)小组合作: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4)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 出示条形统计图(没有给出频数范围):让学生独立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
(2) 学生质疑: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最多要画50格,表示2辆车,最多画25个格,格子不够,也太麻烦了.
(3)学生分组讨论:怎么办
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4)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a、展示,评价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b、修正自己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c、然后回答问题:每个□表示( )辆车 ,面包车比货车多( )辆,( )车最少,( )车最多,它们相差( )辆
d、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E、组织讨论:5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F、如果你是交通局长,针对我们的交通状况,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有选择的将其中几种加以板书,并将其余意见归为其他类)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针对我们的交通状况,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应该采纳哪些建议呢(学生们争论不休,最终决定进行统计(进一步一会统计的必要性)
(1)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
(2) 进行统计
(3) 绘制条形统计图
2、作为少先队员,首先我们应该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带小黄帽,走人行道…;教师有选择的将其中几种加以板书,并将其余意见归为其他类))
(4)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
(5) 进行统计
(6) 绘制条形统计图
(7) 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3、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平移和旋转
学习内容:教科书
教学目标
1、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能通过比较平较平移前后两个对应部分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5、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能通过比较平移前后两个对应部分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
学习难点:
1、对平移的切实感知。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图片,风画等。
预设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上海的外滩有一个很有名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吗?(东方明珠塔)东方明珠塔吗?怎样才能上去?(乘电梯)(板书:电梯有谁乘电梯去过“东方明珠塔”?没有乘过“东方明珠”电梯的同学,你们乘坐过其它楼房的电梯吗?)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移一移(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实例)。
(1)感知电梯的运动。
想一想,电梯是怎样移动的?大家用手来比一比。(生比划)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小房子代替电梯,让其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向上的运动,问:“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生否定)
再指一名上前来投影仪上演示电梯规范的运动状状(沿直线向上运动)。
(2)感知电风扇的运动。
想一想,电风扇是怎样运动的?用手比一比。(板书:风扇)
指一名学生做规范动作(围绕一个固定点作圆周运动)
(3)感知缆车运动。
课件显示缆车的运动状态,要求学生用手比一比。(板书:缆车)
指一名学生做规范的动作。
(4)悉知风车的运动。
(师出示风车玩具)师示范风车的运动状态,要求学生用手比一比。(板书:风车)
2、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性)
(1)师提问:以上四种运动方式相同吗?请同学们试着给这四种运动现象分分类?并读读为什么要这样?
(2)学生回答,师总结:
象电梯、缆车物体的运动,都是整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做直线运动,这样的运动叫平移,(板书:平移)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像电风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都是整体围绕一个固定点或轴作圆周转动,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板书:旋转),我们用 这个符号来表示。
板书:
电梯 风扇
缆车 风车
平移 旋转
3、辨一辨。
(课件显示)下面物体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用手势表示)
小熊拉车 小猴玩风车 缆车
风轮 直升飞机螺旋浆转动
4、说一说。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有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请举例说明。
生举例:蛇螺,理发店门前的标志。
火车,自行车等运动较复杂,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
5、移一移。
全班学生拿出教具在方格纸上做规范的朝上、下、左、右四个不同方向的平移运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动作的规范性(注意听老师口令,每做完一个动作,小房子图片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三、认识平移距离
1、教学例题。
(1)导入:(小方格纸背景和课件出示一只小船示意图)
师:在一片水平如镜的湖面上行驶看一条小船,船头停看一只红鸟(显示一个点和红鸟)船尾有停着一只蓝鸟(显示一个点和蓝鸟),开动小船(演示小船移动),它在做什么运动?(平移运动)
(2)设疑。师:船停下来,两只小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红鸟说:“我停在船头经过的距离是长一点”。蓝鸟说:“不对,不对,我停在船尾,经过的距离长一点。”同学们,请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距离长一点。
(3)生讨论并反馈。
生1:红鸟(蓝鸟)经过的距离长一点。
生2:红鸟向前移一格,蓝鸟也移一格,它们走的路一样长。
生3:两只鸟从开始到停下来正好走了格,它们走的路一样长。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用数格子的方法来验证结果。
(4)再次设疑。
“小鸟停在船头和船尾的时候,都走7格,如果小鸟停下在船的其它地方,它经过的距离又是多少格呢?”
(5)再次讨论并反馈。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用点的移动看平移和格数,可去掉船头(尾)的小鸟,用多媒体演示船上其它点的平移(包括中心点),使学生自己白天论看哪个点都平移了7格,进而得出结论,不管小鸟停在船上什么位置,它经过的格数都一样。
(6)第三次投疑并讨论。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概括结论: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需要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课件出示三幅图,要求填空。
小房子向( )平移( )格;
酒杯向( )平移( )格;
蜡烛向( )平移( )格;
2、(1)画一画。
(课件出示)根据要求,画出下列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2)完成P41做一做(上),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鸭子,说说怎样才能使小鸭子学具的移动是平移。
3、完成P42做一做(下),师拿教具,让学生拉一拉,感受旋转引起的神奇效果,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总结。平均分
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理解平均分含义,并学会平均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大礼包、一些小圆片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春节,谁来说说,春节期间,你都去干什么了?
生1:我去给姥姥、老爷拜年了,我还赚了好多压岁钱了。
生2:我回老家和我们以前的小伙伴一块玩,我好高兴呀!
......
师:孩子们,春节期间,趣事、乐事,接二连三,数不胜数,你瞧,说着说着,就来了一件。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A、 数字娃娃计划带6个礼包来给我们拜年,他们准备把这6个礼包装在2个箱子里,可以怎样装呢?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比比谁想出的办法多。
B、 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学生汇报: 一箱 另一箱
5个 1个
3个 3个
2个 4个
C、 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将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分类,想想能分几类?
学生汇报:两类。一类:两箱分到的礼品数量不同样多 。(如,方法1,方法3)
另一类:两箱中分到的礼品数量同样多。 (如:方法2)
师:像两个箱中分到的礼品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就叫“平均分”。
D、 现在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1:两个箱中分到的礼品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
师:如果分成3份呢?
生2:3份分到的结果同样多。
师:如果分成4份呢?
生:4份分到的结果同样多。
师:如果分成更多份呢?
生:老师,我明白了,分成几份,几份分到的结果同样多,这就叫做“平价分”。
师:你概括的真好,我们奖这位小朋友一颗“表达星”。
E、 现在请你判断下面分法是“平均分”吗?
课件出示并播放录音 ○ ○○○○○,我的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怎样就是平均分了?)
2太聪明了、太聪明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我把一些贺年卡平均分后送给我的4个朋友,你们知道6号娃娃、7号娃娃都得到了几张吗?
4号娃娃 5号娃娃 6号娃娃 7号娃娃
3张 3张 ?张 ?张
2、合作探究“平均分”分法。
(课件播放)数字娃娃:你们都答对了,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你们,每组一包,请你们先打开看看是什么?再数数有几个?
学生打开礼物,合作数出礼物的个数,并汇报。
师:你们数的对极了,现在就把这16个智慧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4个小朋友,你们准备怎样平均呢?先独立想想,之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平均分,明白了就开始行动吧!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想法,并合作采用最佳的方法进行“平均分”智慧果。)
师:组织学生以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并适时对各种分法进行评价。
师:大家想的办法不同,但都是正确的,老师希望你们得到数字娃娃送的智慧果后,越变越聪明。接下来,我们和数字娃娃玩几个游戏。
三、趣味游戏、巩固练习。
游戏1:分一分、说一说。P16页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个别同学在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游戏2:想一想、钉一钉。
(学生讨论如何分工,并合作将发放的扣子平均分后,钉在两件衣服上。)
游戏3:议一议,讲一讲。
把16个橘子平均分后,放在盘子里,想想有几种分法?
(学生思考后,交流。)
四、自我评价、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讲一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除法的第二种分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每几个分1份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数学知识来自实践的道理,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每几个分1份的方法,并通过除法两种分法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12枝铅笔、一些小圆片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组织游戏,分铅笔。
1、 把12枝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枝?
(学生思考,交流并有1人实际操作。)
2、 把12枝铅笔,每3枝分给1位小朋友,能分给几位小朋友呢?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 教师组织学生想一想,也可用学具摆一摆。
2、 学生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3、 教师小结:对,我们按每3个一份来分,看能分几份,思考后的结果是能分4
份,所以能分给4个小朋友。现在,老师把6张卡通卡片,每2张送1名同学,想想有几名同学能得到。
4、 组织学生思考后,交流想法。
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分法的异同点。(教师简要小结。)
三、学练结合、强化新知。
1、 想一想,做一做。(P15页练习题)
2、 圈一圈、说一说。(P17页4题)
3、 想一想、讲一讲。(P17页5、6题)
(教师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际交流,重点巡回指导学困生。)
四、质疑、总结、引申拓展。
引导学生讲一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课外拓展)这两种分法,除了实际分外,还有一种方法,通过计算很快能算出结果,你想学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预习除法的计算。
第3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掌握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课件出示:图1☆☆☆ ☆☆(下面标有大括号和问号)
图2☆☆☆☆☆
图3☆☆ ☆☆ ☆☆ ☆☆(下面标有大括号和问号)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减法、乘法,三种运算方法的含义,以及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引导猜测。
同学们,以前的知识,我们学的非常扎实,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有关除法的哪些问题。
2、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P19页例4、例5。(有不明白的问题,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4、
师生互动、交流。(一方面,解决黑板上板书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讲讲,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大显身手、我能行。
第一关:(学生完成P19页1题)
第二关;(学生自主写出算式,同桌同学互读。)
第三关:( 学生完成练习四的剩余习题。)
本活动由各小组推荐出色队员,教师奖励,颁发鼓励品。
四、自我评价、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讲一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
教学设计之二
平均分
执教:厦门市滨东小学 朱丽玲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评析]
以参加春游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奋,上课伊始便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开场白。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
生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分一份一份的,面包有5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
生3:我还发现每份食品都是2个,2个面包一份,2瓶矿泉水一份……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评析]
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品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而后老师适时的一句问话既强化对“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评析]
教师十分明确动手操作,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操作、小组交流、过程展示)使之体验到“分”,“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交流汇报
生1:把15个橘子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个
生2:把15颗糖果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3颗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生1:一个一个地分……生2:先两个两个地分剩下的再一个一个地分……生3:三个三个地分……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评析]
不仅要求能自悟、会理解,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把对“平均分”的领悟表达出来,同时在此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这亦是一种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评析]
做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依据对“平均分”的逐步理解,此时学生就会围绕“平均分”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策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失为学生搭建展示思维个性舞台的好办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评析]
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智力的目的。“你想说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等活动发生于对“平均分”知识的有趣问题,探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此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教学时,我由准备春游食品这一具体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每份同样多。再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评析:厦门市滨东小学 刘楚英
===============================================
教学设计之三
课题: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育才小学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象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 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 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四、总结
教后小结:
===============================================
教学设计之四
课题:平均分(二)
教学内容:15页例3 做一做 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判断: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1、 情境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
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租船)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是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条船限乘4人,有24人乘船,要租几条船?)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1) 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2) 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5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1、2题
第1题:没个花瓶里插同样多的花,应该插几枝?
===============================================
教学设计之五
课题: 除法(二)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让学生体会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通过活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认识了除法
各部分名称,至此学生对除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重点难点:
重难点: 根据题意写出算式。
五、教学准备
例5情境图、除法算式卡片、学生每人20个小圆片。
教 学 活 动:
教学例5。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除法算式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出除法算式。
2.昨天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竹笋,今天小熊猫又遇到了问题,大家愿意帮助它吗
二、课授新课
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
2.学生观察画面,互相说一说图意。
师:共有多少个竹笋 每盘里放几个
3.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4.交流结果。
5.师: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呢
6.明确可以用除法算式"20÷4=5”来表示,教师强调算式所表示的含义: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5盘.。
7.引导学生抽象出20÷4=5的实际含义:把20按每份4 个一份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
8. 教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并板书.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对各部分名称详细说明.
三、巩固练习
1. 课本19页“做一做”。
第1题:分小组活动,用小圆片摆一摆。第2题,同桌互说。
2.练习第4 、5 题。
利用题中实物图,让学生用画圈圈分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完后
独立写出算式并交流。
3.练习四第6题。
五、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除法(三)
一、课程目标:
1、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通过动手、游戏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难点: 感知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准备:
文字卡片、题目卡片、小圆片学具。
教 学 活 动
一、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动手摆一摆。
1、 平均分成2 份,每份有几个?
2、 10个小圆片,每5个一份,分成了多少份?
根据回答,板书:10÷2=5
10÷5=2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课堂练习
1、 练习四第7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练习四第8 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3份胡萝卜,每份有5根,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指明说一说,老师板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3、 练习四第9 题。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
4、 练习四第10 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有4 条船,每条船有3 个人。再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最后集体订正。
5、 22页思考题。
第一小问题是学生明确□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 ,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用乘法计算:( )×4=8或4
×( )=8,所以( )里填2,□=2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除法计算(一)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课程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二、教学策略:
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除法的初步计算。
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教具(信箱和信)每个学生准备12个O卡片。
教 学 活 动
一、复习
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 )二得二 三三得( ) 三( )十五
( )十二 ( )二十 四( )十六
2、口答,说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来的。
2 ×( )= 6 5 ×( )= 5 ( )×6=12
4 ×( )=8 ( )× 4 =12 ( )×8= 8
二、学习新课、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2、提出第1 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 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3、同桌交流,列出除法算式,板书:12 ÷ 3。
4、引导:前几节课,我们都会动手帮助猴妈妈分一分,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结果吗?
5、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6、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各小组探讨出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并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7、出示例1第2个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8、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是几,然后指明回答,说说运用了哪句口诀。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一题。先互相说图意,再计算,指名回答怎样求出商的。
2、练习五第二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填出:有15只鸽子,3个鸽房,再让学生想:这导题实际是求什么?(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独立填写完除法算式后,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商的。
3、练习五第三题
要求
: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让每位学生当邮递员,把“信”投进“信箱”,检查每个信箱中的信是否正确送达,并想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除法(二)
一、课程目标:
1、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口算卡片
教 学 活 动
一、复习
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 )二十五 ( )十六 ( )三十
三( )十二 二( )得八 六( )三十六
( )六二十四 ( )十八 ( )十五
2、用乘法口诀求商。
9÷3= 12÷4= 5÷1-
2÷2= 8÷2= 3÷3=
3÷1= 5÷5= 6÷2=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谈话导入,引导观察画面,找出已知条件。
2、收集信息:“每行栽4 棵”“可以栽6行”。
3、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4、交流,解决“一共栽了多少棵?”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需要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5、互相交流,教师小结。
(1)一共栽了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24÷4)
(2)一共栽了24棵树,栽了6行,每行栽几棵? (24÷6)
7、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答,求出商。
8、指明回答,说出求商的过程,教师加以小结:可以根据“四六二十四”这个乘法口诀求出商。
9、小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和除数。所以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习
1、 课本24页“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求商,再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实际上都用了同一句口诀。
2、练习五第4 – 6题。
四、课堂小结“剪一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点:让学生知道在剪纸的过程中,每增加一次对折的次数,剪出的对称图案的个数就是前一次的2倍。
2.能力点:让学生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3.美育点,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在剪纸的过程中,每增加一次对折的次数,剪出的对称图案的个数就是前一次的2倍,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作品一张、小展示牌等。
【学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学习环境】
6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学生在乎等、自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剪纸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会剪哪些图案呢?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剪过的图案真多。这节课,我们再来剪一剪。
(出示课题:剪一剪)
二、探究新知
(一)看一看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剪纸,尤其是喜欢剪对称的图案,你们看(出示剪好的小人)!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
学生表述,教师演示并讲出应注意的问题 (如身体各部分画得要匀称等)。
师: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皮皮好吗?
生:好。
(二)猜一猜
1.猜一猜把纸对折2次能剪出几个皮皮。
师: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次,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出半个皮皮,请大家猜一猜能剪出几个皮皮?
生:2个。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轻轻展开,并对学生给予表扬。
2.猜一猜,把纸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皮皮?
师:教师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对折3次,然后画出半个皮皮,请大家猜一猜能剪出几个皮皮?
生l:3个。
生2:4个。
教师随即展示,并给猜对的学生以表扬。
(三)试一试
1.出示表格设疑。
对折次数1234
剪出个数l24
师(边指表格边说):把纸对折1次,能剪出1个皮皮,把纸连续对折2次,能剪出2个皮皮,把纸对折3次剪出来4个皮皮,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把纸连续对折4次,能剪出几个皮皮呢?
生3:5个。
生4:6个。
生5:8个。
2.动手操作解疑。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下面就请每组同学共同合作剪出一幅验证一下好吗?
(1)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剪完之后,各组汇报结果,教师填写表格。
(3)教师收集各组作品待用。
(四)想一想
1.找出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6:对折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1,剪出的个数也在不断增加。
生7:剪出的个数存在着一个规律,每次剪的个数都是前一次的2倍。
教师给予表扬。
2.提出问题。
师:根据表格内容,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8:把纸连续对折5次能剪出几个皮皮呢?
(16个)
生9:把纸连续对折6次能剪出几个皮皮呢?
(32个)
……
3.提出难点问题,讨论解决。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共同研究一下(出示刚才各组的作品),刚才各组都连续对折了3次,都只画了半个皮皮,为什么剪出来的皮皮有的是连续的,有的却不是连续的呢?把你们的想法先说给同组的伙伴们听一听。
小组讨论,集体汇报。
生:把纸对折3次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把皮皮的胳膊画过对边,然后剪下来,皮皮就是连续的,如果皮皮的胳膊没有画到对边,那剪下来的皮皮就是不连续的。
4.体验感悟。
师:你们每个人都能剪出连续的皮皮吗?
生:能。
师:请大家来试一试吧!
学生操作,教师给予指导。
三、发挥想象
(一)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
(二)让学生发挥想象, 自主创意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连续的对称图案。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三)展贴作品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本组的小展示牌上。 (要求各组把作品统一布局,再进行粘贴。)
四、总结评价
教师把各组作品展牌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最喜欢哪个组的作品?说明理由。
教师公布评选结果。
五、布置思考题
教师出示事先剪好的旋转的连续的4个皮皮。
师:同学们请猜一猜,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
让学生自由猜,教师不予回答,鼓励学生回家动手实践。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近似数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在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估数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认识近似数
课前准备:收集同一种物品不同品牌的价格,不同物品的价格等等。
预设流程:
一、了解学生收集信息情况
二、研究比较大小
方案一:
汇报信息展开交流。先要求学生正确读出这些数据,然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
喜欢的两个数据写出来并进行比较大小,(数名学生板演)最后全班同学交流反馈(有选择反馈:位数不同的,相同位数的不同情况),说比较方法并小结。
方案二:
1、出示空调、电视机价格:比较1430和980的大小。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并
总结比较方法。
2、学生自主选择收集的信息比较大小(任选两个数)。
3、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1)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比较大。
(2)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从它们的最高位(千位)起进行比较,千位上的
数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千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位上数,百们位上数大的那个数比较大;……
4、给自己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排排队。(注意:同类事物的有关数据)
三、研究近似数
1、出示老师收集到的信息:电冰箱图“大约3500元”(投影仪出示)。与大家收集到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2、猜一猜准确的是多少元?(让学生体会不确定性及范围)
3、练习“近似数”:现在请你看老师、同学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说一说大约是多少给大家猜。
4、如果电视机的价格是7006元,你会说大约几十元呢?如果是7198元、9992元呢?
3、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4、讨论:为什么在生产、生活中会有准确数和近似数?
四、综合练习:
1、练习十六第5题。
2、由2、9、0、5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大约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大约是( )。
五、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
六、完成《随堂练习》
七、课外小调查:“我国之最、世界之最”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板书:2).
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④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板书:2)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像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除法)
3.结合例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板书:写除号时,光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2)教师问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几个?(6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6÷).
②把6平均分成几份?(3份)把“3”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3)
③每份是几?(是2),教师把“2”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6÷3=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6÷3=2”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4.教师出示“8÷4=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5.学生自己读书,并完成分桃图.
(1)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师生答疑.
(2)引导学生看第40页上小朋友分桃图,可以先说说图意.左图表示一个学生要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右图表示分的过程,虚线表示已经分了的,实线表示没分的.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随堂练习
1.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___________
第1题.要让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实际动手分一分.提示:第(1)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并让学生把除法算式写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分法是否正确.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每份是□.
(2)读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15÷3=□
第(1)题.教师让学生竖着看,根据题意独立填空.填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字叙述部分盖住,只看8÷4=2,10÷2=5,就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8÷2=□.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应该拿出几个△,然后动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数.10÷5=□,15÷3=△这两题让学生独立做,都做完后要让学生再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除法含义这一数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七中的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抓住乘除联系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分析乘除关系,探究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培养学生善于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羽毛球图片、火柴棍图片、口诀卡片、折叠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让学生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12的2—6的乘法口诀,如让学生背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六十二、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2.出示填乘法口诀中的未知数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练习。如:二( )得八、( )四得八、二( )一十、( )六十二、三( )得九、( )三得六、三( )十二。
3.让学生读算式,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
6÷3=2 12÷4=3
如果学生只说出算式的一种含义,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另一种含义。
让学生看图填空: 12÷3=□ 12÷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第一空填4,从图上可以看出:“12根火柴,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所以12除以3得4;第二个空填3,从图上可以看出12根火柴,每4根一份,分成3份,所以12除以4得3。”
教师结合此题说明:计算除法时每次都借助图或学具想怎么分的,计算比较麻烦,也比较慢,除法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要学会用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学习新知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羽毛球图,贴在黑板上(将8个羽毛球分成两组)。
(2)让学生根据图意想一想,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想出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2=8 8÷2=4 8÷4=2
①每组4个羽毛球,有2组,求一共多少个?就是一共有2个4。所以列式是4×2=8。
②共有8个羽毛球,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多少个?所以列式是8÷2=4。
③有8个羽毛球,每4个一组,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列式是8÷4=2。
(4)比较两个除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使学生知道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的商与除数正好是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和乘数,被除数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5)教师提问学生 4×2=8用哪句口诀?二四得八。
(6)教师将除法算式中的得数擦掉。教师指出:我们能不能根据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呢?大家对照算式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
(7)教师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①8÷2=□。想:2和几相乘得8呢?2和4相乘得8,乘法口诀是二(四)得八,所以8除以2就得4。教师板书:“想,2和几相乘得8,二(四)得八,商是4”。
②8÷4=□。想4和几相乘得8呢?4和2相乘得八,口诀是(二)四得八,所以8÷4就得2。教师板书:“(二)四得八,商是2。”
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算式求商可直接用口诀去想,这样就能做到又对又快。
[通过学生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出乘除联系,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重视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反馈练习出示铺垫孕伏部分的第四题:
12÷3=□,想:三( )十二,商是( )。
12÷4=□,想:( )四十二,商是( )。
(9)引导学生看书,把复习及例1空填全,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答疑。
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
第一题。教师让学生按这节课学习的方法去填空。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确:12除以2等于几,想口诀:二(六)十二,商是6。
2.第二题。教师让学生竖着看,填上得数,做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思路,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去想,也可以根据乘除关系去想,集体订正。
3.出示第三题。教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按顺序说出每题的商,并说出怎样想的。最后,教师可以任意指一个被除数,让学生说出除得的商是几。
4.练习十七第1题。
第1题。此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做,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集体订正之后,教师应进行利用口诀求商的思路练习。如:先沿虚线折叠,出示“6÷3=( )”让学生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再翻,( )三得六,让学生说出商是几。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课下同学们要认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并能计算算式的得数。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2、3题
六、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4×2=8
8÷2=4 想:2和几相乘得8,
二(四)得八,商是4。
8÷4=2 想:(二)四得八,商是(2)。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评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生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
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长方形。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直角)
二、学习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3个。
生2:4个。
生3:5个。
……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1、图2、图3。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CAI课件动态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学生集体交流时,教师操作计算机使大屏幕上图片中相关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闪烁。)
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
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
(请一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
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生1:小角。
生2:尖角。
生3:锐角。
……
师: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板书:(锐角)
师: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吗?
生1:大角。
……
师: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板书:(钝角)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钝角和锐角。
练习:
1.画角。(1)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请拿出本子画一画。(2)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3)评角。他们画得好吗?好在哪里?同学们都画对了吗?有问题请修改。
2.判断。下面这些角(如图4)分别是什么角?(要求:用手势1表示锐角,2表示直角,3表示钝角。)
(6号角出现争议)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判断6号角是什么角?
(让学生拿出画有上述图形的作业纸,想办法进行验证。)
生1: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
生2:也可以用数学书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
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量一量。
3.找角。
师:我们已经会辨认锐角和钝角了,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
生1:课桌表面有四个直角。
生2:黑板表面有四个直角。
生3:广播上也有四个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直角。却没有找到钝角和锐角。不过我们可别小看了钝角和锐角,生活中少了它可还真不行呢。
师:你们看这是哪儿?
(课件出示图片。)
生:嘉兴市勤俭路上的勤俭大桥。
师:对,这是我们嘉兴美丽的铁索桥。你能不能在桥上找到我们学过的角?
学生尝试找角,他们在桥上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
三、实践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同桌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
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
师:你真棒。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
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师: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活动角。
师: 对,这是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师:现在呢?
生;钝角。
师:能不能变一个直角?
生:能。
师:如果给你们一个活动角,你们会不会变。
生: 会。
师: 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报角的名称,另一位同学来变,好吗?
(学生变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来变角。锐角。
师: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的锐角和叶老师变的不一样。你们说行吗?
生1:行,因为只要比直角小的角都是锐角。
生2:锐角有无数个。
四、课后延伸
师:老师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你们看它还是不是角?是什么角?这个知识我们课外再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合理重组教材,创设了“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将角合理分类,并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的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是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的。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分析教材与学生:
教材通过创设“儿童商店”这一有趣情境,充分电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儿童商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和同学们去购买东西一样,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商店逛一逛,大家高兴吗?商店的商品可真丰富,看一看,你都了解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商品及价格。
说一说,你买些什么?
2、出示图:小青和小强也来到了商店,同学们来猜猜他们要买什么东西呢?
二、探究体验。
1、说一说。
如果你是小青或是小强,你想买什么?
2、想一想。
小青和小强到底要买什么呢?他们在说什么?
学生根据对话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小强要买5辆小汽车,小青问应付多少钱?
3、议一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强调:要求买5辆汽车应付多少钱,就需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多少钱的问题。
4、算一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解答。
第一步:求买一辆汽车多少钱?
12÷3=4(元)
第二步:求买5辆汽车应付多少钱?
4×5=20(元)
5、学生小结。
三、深化体验。
1、31页做一做。
*看图,收集信息。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要求“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一问题,需要那些信息?要先求出什么信息数据?根据什么信息可以求出来?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己看图提问题。
四、实践应用。
2、32页第1题。
3、练习七第2题。
五、总结评价。
六、板书设计: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步:求买一辆汽车多少钱?
12÷3=4(元)
第二步:求买5辆汽车应付多少钱?
4×5=20(元)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话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铺垫迁移
(投影出示)在美丽的沙滩上,有两只海龟正在争吵,它们都说自己的年龄大(出示两只海龟,背部分别写着数:8和13)。一只8岁,一只13岁。请你们来帮助它们比一比,到底是哪只小海龟的年龄大。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8<13)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一位数<两位数)
这时沙滩上又爬来一只3l岁的海龟,它和13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的年龄大?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13<31)。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l比3小,所以13<31)。
小结: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要我们比较数的大小。(出示课题)
[说明:从比较海龟的年龄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作用,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注意,既体现了生活中数学化的思想,又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衔接和孕伏。]
二、新课教学
(一)根据位数分类
出示挂图:
1.这些数很大,谁会读?
2.这些数字王国里的小伙伴们按位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哪几类?(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这样我们就把小伙伴们分成了三类。谁能到三位数的家里做客?(965、638、695)。四位数的家里欢迎谁来做客?(123、5640、8790、7001、7O10)只剩下谁到五位数家里?(10000)
[说明: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分类,为学习例11(l)在思路和知识上做了铺垫。]
(二)教学例11(1)
1.现在数字王国将要举行一场激烈的比大小的擂台赛。数字王国的国王要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你们可要仔细看,仔细想。首先第一位出场的是(停顿,略带神秘感)四位数家里的1230(板书)和三位数家里的965(板书)比大小,请小裁判们根据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来推测出这两位选手的比赛结果。谁愿意宣布比赛结果。(1230>965)大家都是一流的裁判。现在要请裁判们说说为什么1230大,965小?
指导学生观察123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这下四位数可高兴了。你们猜猜看,如果刚才上场的不是三位数,而是五位数与四位数比大小,四位数能赢得了吗?为什么?
2.反馈练习(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765○2456 1001○999 123○96
(1)引入思考:看到这些练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情绪热烈、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2)教师把握火候,启发思考: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什么?
3.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说明:采用学生当小裁判,比出不同数位数的大小的形式,使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推导出不同数位的数应怎样比大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例11(2)
1.第一场擂台赛,三位数与四位数展开了较量,四位数仗着自己的位数多取得了胜利。第二场比赛就要开始了,选手是四位数中的5640和8790。(板书)现在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谁大谁小?(5640<8790)xx裁判,说说你为什么认为8790大?(5640有5个千,8790有8个千,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这个裁判当得好!
2.反馈练习。
4532○3279 1999○6007 698○703
从擂台赛的第二场较量与反馈练习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3.小结:相同数位的数比大小,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大。
(四)教学例11(3)
l.数字王国的小伙伴人人都想比个高低,擂台赛越来越热闹,国王为了奖励选手,特别运来了两卡车的汽水[出示11(3)的汽车图片]。一辆卡车运来3864瓶(板书),另一辆运来(3529瓶)(板书)。大家看哪辆车运得汽水多?请一个同学说。(3864多,3529少)
赞同他的意见的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支持你,你能说说为什么认为3864大呢?
(学生愕然,同学们马上投入思考,举手者廖廖无几。)
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派代表发言。(它们最高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百位,8百大于5百,所以3864>352)谁还想说?
看了擂台赛,你能总结经验,说说相同数位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该怎样比?
2.现在,你能替四位数家里所有客人(出示新授时挂图中的四位数〕按从小倒大的顺序排队吗?(1230<5640<7001<8790)
这个队排得可好啦!说说你是怎么排队的?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到最小的数。
3.小结: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思考、自行探究、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搭桥引路,让学生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已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三、巩固练习
下面请同学翻开教材第34页,让我们继续为数字王国当裁判。
1.完成练习九第1、2两题。
2.操作学具。
现在我们来动手操作拿出学具1、2、3三张数字卡片,用这些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把这些三位数写在本子上,看谁写得多,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
[说明:练习题设计,形式活泼、富有弹性,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因材施教。用操作学具设置开放性习题,既使学生思维辐射到与同题相关的知识点上,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的意识。]
3.游戏。
下面我们要做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位同学手中拿一张数字卡片、如图。
请你们四位互相帮忙,互相合作,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坐到合适的座位上,组成一个数。
(1)先请一组女生代表队。
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比5000小的数;再组成一个比5000小的数。
顺利通过,让我们用掌声祝贺她们!
(2)再请一组男生代表队上台来做这个游戏。
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比3000大的数;再组成一个比3000大的数。
这四位同学同样也表现得很出色!
[说明:找座位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四人一组,默契合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发挥智能的机会,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有时要比较的数数位不同,有时数位相同)不同数位的数怎么比,相同数位的数又怎么比。[说明:本课老师应用已有“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知识为上位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说理概括、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广开自我探究、自我获取的渠道。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正确地处理了教与不教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以恰如其分的不教而胜于教,有利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成功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面向全体,采用了情感激励,评价成功激励的方法,增进师生的感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探索知识的兴趣。
这节课以数字王国摆擂台比大小,学生当裁判的形式,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用富有童话色彩的拟人手法,使本来十分枯燥的陈述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在轻松、偷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整节课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十或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算理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拆数游戏.
(1)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630
(2)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360,720,270,450,840,980
2.口答
(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口算
(1)20+40+300= (2)300+400+20=
(3)60-20+300= (4)300-200+6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题
师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看谁积极动脑筋,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2.学习例6
出示例6 320+40=
师说:谁来给大家读读题?同时贴出直观图.
师问:谁能看着直观图,想一想320加40等于多少?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出的吗?(20加上40得60,300加上60得360)
计算过程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声说,同桌同学互相说)
3.学习例7
引出例7
师说:320+40=360大家都会正确计算了,那360减40你们会算吗?
出示例7 360-40=
师问:360减40等于多少呢?你们是怎么算出的?(学生如说不出可看例6下的直观图.)(60减40得20,300加20得320)
师问:这道题不是减法吗?为什么300要加上20?
4.比较
师说:观察例6、例7,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然后几十加几十或几十减几十,再与几百合起来)
5.练一练
160+30= 230+40= 190-30=
270-40= 60+120= 180-60=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答案,说一说计算过程.
6.学习例8
师问:这道题谁知道得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300加上400得700,700加上20得720)
师问:那720减去400怎样算呢?
出示:720-400=
学生独立说计算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演.
7.比较
师问:比较一下例8里面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然后几百加几百或几百减几百,再和几十合起来)
8.练一练
(1)150+300= 240+400= 450-300=
640-400= 700+210= 810-700=
(2)410+50= 770-600= 280-60=
630+200= 300+370= 490-80=
9.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在计算时,先把几百几十的数拆成几百和几十的数,然后几百和几百加减,几十和几十加减,最后再合起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练习,老师看看谁最认真,今天的知识学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140
40
350
200
440
300
560
30
650
40
360
200
6个小组比赛,把答案写在反馈板上,看看哪组全对的同学多.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10+80= 360-200= 550-40= 400+450=
30+260= 630-200= 620-300= 720+40=
40+430= 760-60= 190+200= 890-80=
25+47= 300+570= 700-400= 87-75=
给相同的时间,看谁算的题对的多,谁获得胜利,给予表扬,还可以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有什么绝招可以算得又快又对?统计练习
学习内容:人教版《数学》 P122~124练习二十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能比较熟练的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比较熟练的绘制和填写,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 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预设流程:
一、谈话
1、你是怎样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的?你觉得你的安排合理吗?什么时间安排的过长,什么时间安排的过短?
2、我们发现一天里,同学们或多或少的安排了一些时间看电视,随机问几个同学花了多少时间看电视?有的同学花了30分钟不到,有的同学花的时间在30分~1小时之间,有的同学花了一小时以上。
3、如果想了解我们班同学看电视所花的时间,怎么办?
4、怎么统计呢?让学生说一说(例如先举手,再数一数;逐个统计……)
二、统计
(一)统计我们班同学看电视情况
1、小组商量,哪种方法统计比较方便?
2、填写复式统计表
时 间
30分以下
30分~1小时
1小时以上
人 数
3、 统计图
(1)从统计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看电视时间在( )什么范围内最多?
看电视时间在( )什么范围内最少?
针对这些情况,你有什么建议?
(2)温馨提示:长时间用眼,会造成眼睛疲劳,当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要看看远方的景物,让眼睛得到休息。另外,长时间看电视或离屏幕太近,都是有害健康的。
(二)统计视力情况
1、除了长时间看电视会影响我们的视力,还有哪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呢?
2、你参加过几次学校组织的体检,视力怎样?
3、出示二年级和五年级视力检查情况表,让学生选择二年级和五年级各一个班,填写统计表
4、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1)二年级5.0以上的有( )人,五年级5.0以上的有( )人
(2)二年级4.2以下的有( )人,五年级4.2以下的有( )人
(3)5.0 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二年级有( )人,五年级的有( )人……
(4)这些统计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5)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什么
三、练习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
(1)填入书112页的统计表
(2)我最喜欢吃的蔬菜是( ) 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 喜欢吃( )的人数最少
(3)关于日常饮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1)统计我们班图书角的图书情况,并绘制统计图
(2)针对我们班的图书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