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8 15: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并验证丁达尔效应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B.光束通过胶体时有一条光亮的“通路”,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C.此实验需要加热,故应在实验设计时注明以作提醒
D.氢氧化铁胶体不属于分散系
2.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2022冬奥会部分场馆建筑应用了新材料碲化镉发电玻璃,其中镉属于过渡元素 ②碳纤维和硅酸盐陶瓷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③医院里的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④二氧化硫可用于杀菌、消毒、漂白,故可广泛用于食品的加工和生产 ⑤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⑥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B. C. D.
4.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海底石油经裂化和裂解可得不饱和烃 B.海带等藻类植物中富含
C.潮汐能属于生物质资源 D.“海水晒盐”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四项推理中正确的是
A.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复分解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都是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复分解反应
B.酸类物质都有酸性,使溶液呈酸性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发生电子转移,凡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6.下图中相邻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甲中两种物质水溶液都呈碱性 B.乙中两种物质都是碱性氧化物
C.丙中两种物质都是钠盐 D.丁中两种物质都是硫酸盐
7.在洗衣皂中掺入硅酸钠()可缓冲洗衣皂的碱性,减少洗衣皂在水中的损耗。关于硅酸钠的分类错误的是
A.化合物 B.酸 C.钠盐 D.硅酸盐
8.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酸 碱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CO
B HClO CaO
C
D KOH NaCl NO
A.A B.B C.C D.D
9.下列物质属于畯性氧化物的是
A. B. C. D.
10.某种硅溶胶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硅溶胶通电,硅溶胶中离子做定向移动
B.若硅溶胶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可用滤纸过滤提纯
C.硅溶胶区别于悬浊液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D.用激光笔照射该分散系,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11.新冠病毒直径大约为。化学知识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扩散到空气中可能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B.使用过的口罩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回收利用
C.将不同品牌的消毒液混合使用消毒效果一定更好
D.过氧乙酸可用于空气消毒,其氧元素化合价均为-2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三星堆考古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黄金面具、丝绸“黑炭”、青铜神树、陶瓷碎片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碳的一种核素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 B.丝绸转化为黑炭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黄金易被氧化,出土后的黄金制品要密闭保存 D.青铜器上的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O
13.下列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碱、盐分类排序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液氯、碱石灰、纯碱 B.碱石灰、液氯、氢氧化钠、纯碱
C.碱石灰、液氯、纯碱、氢氧化钠 D.液氯、氢氧化钠、纯碱、碱石灰
14.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石(碳酸钙)表现了作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格精神。按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碳酸钙属于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盐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向试管中滴加溶液 加热试管中溶液 制胶体 去除溶液中的固体杂质
装置或仪器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在稀硫酸、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熟石灰、一氧化碳、纯碱、铁片和木炭粉9种物质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物质能发生反应。
(1)请推断它们的化学式: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2)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_______;
②和⑤_______。
17.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相关性质。
(1)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小明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1)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他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物质,从侧面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
(3)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硫酸铜溶液②血液③烟、云、雾④蔗糖溶液
(4)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
18.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空气、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CuSO4·H2O、⑧液氧、⑨NaHCO3.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A、B、C、D、E、F之间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及反应条件已略去),A是一种气体肥料,D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1)请写出相关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A 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
C→B ________________
E→F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转化关系中未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四、实验题
20.胶体可使水中悬浮物凝聚沉淀,是城市饮用水处理新技术。
(1)实验室如何制取胶体,请简述操作___________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将制备好的胶体装入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上述现象叫做___________
(2)向胶体中逐滴加入硅酸胶体,逐渐出现红褐色沉淀,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除去胶体中混有的和的方法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A.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故A正确;
B.光束通过胶体时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此实验需要加热,故应在实验设计时注明以作提醒,故C正确;
D.氢氧化铁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故D错误;
故选D。
2.A
解析:①镉元素属于过渡金属元素,故正确;
②硅酸盐陶瓷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错误;
③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因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是利用了血液是胶体,不会通过半透膜的性质,故正确;
④二氧化硫有毒,可用于杀菌、消毒、漂白,但不能广泛用于食品的加工和生产,故错误;
⑤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
⑥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中,锌做负极,铜做正极被保护,不易产生铜绿,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⑥正确,选A。
3.B
解析:凡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为不成盐氧化物;
答案选B。
4.A
解析:A.石油经裂化和裂解可以得到不饱和烃,故A正确;
B.海带、紫菜等海藻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不是碘单质,故B错误;
C.潮汐能是指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其水位差表现为势能,其潮流的速度表现为动能,不属于生物质资源,故C错误;
D.海水晒盐是通过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属于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5.C
解析:A.氧化还原反应也存在离子反应,如氯化铁与氯气的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使溶液呈酸性的化合物不都是酸,如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但是属于盐,故B错误;
C.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发生电子转移,凡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叙述正确,故C正确;
D.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故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A.甲中NH3的水溶液呈碱性,但SO2的水溶液呈酸性,A不正确;
B.乙中Na2O为碱性氧化物,但SO2为酸性氧化物,B不正确;
C.丙中两种物质,前者是钠的氧化物,后者是钠盐,C不正确;
D.丁中两种物质都是硫酸盐,前者是硫酸的钠盐,后者是硫酸的钾盐,D正确;
故选D。
7.B
解析:A.Na2SiO3的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硅酸根离子,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选项A正确;
B.Na2SiO3的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硅酸根离子,属于盐不属于酸,选项B错误;
C.Na2SiO3的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硅酸根离子,属于钠盐,选项C正确;
D.Na2SiO3的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硅酸根离子,属于硅酸盐,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8.B
解析:A.C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B.HClO属于酸、属于碱、NaHCO3属于盐、CaO是碱性氧化物、SO2是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Na2CO3属于盐,不是碱,故C错误;
D.NaHSO4属于盐、NO是不成盐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A.属于碱性氧化物,A错误;
B.属于不成盐氧化物,B错误;
C.属于盐,C错误;
D.属于酸性氧化物,D正确;
故选D。
10.B
解析:A.物质导电是因为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对硅溶胶通电,硅溶胶中离子做定向移动,故A正确;
B.胶体、溶液都能通过滤纸,若硅溶胶中混有少量氯化钠,不能用滤纸过滤提纯,应该用渗析的方法提纯,故B错误;
C.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悬浊液中粒子直径>100nm,硅溶胶区别于悬浊液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故C正确;
D.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该分散系,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故D正确;
选B。
11.A
解析:A.新冠病毒扩散到空气中会产生气溶胶,可能会产生丁达尔现象,A正确;
B.使用过的口罩放到指定地方统一处理,不能放到垃圾桶,B错误;
C.不同品牌的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C错误;
D.过氧乙酸氧元素化合价均为-2和-1,D正确;
故选A。
12.A
解析:A.可以用碳的一种核素14C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其为碳的一种核素,A正确;
B.丝绸和黑炭是两种不同物质,二者的转化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错误;
C.黄金活动性很弱,不易被氧化,C错误;
D.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盐,化学式是Cu2(OH)2CO3,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3.B
解析:A.碱石灰含CaO、NaOH、KOH等物质,属于混合物,A错误;
B.碱石灰属于混合物;液氯是液态单质氯,属于纯净物;氢氧化钠属于碱;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B正确;
C.纯碱为,属于盐类,C错误;
D.碱石灰属于混合物,D错误;
故选B。
14.D
解析:由物质的组成可知,碳酸钙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故选D。
15.C
解析:A.胶体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中,故A错误;
B.加热试管中溶液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故B错误;
C.制取红褐色胶体应该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故C正确;
D.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玻璃棒引流,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1) Fe H2SO4 CO2 Na2CO3
(2) Fe+H2SO4=FeSO4+H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解析:(1)根据物质类别,酸②为H2SO4,碱④是Ca(OH)2,题中有单质铜片、铁片和木炭粉,只有Fe能和酸反应,z则单质①为Fe, 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一氧化碳和碱不反应,则氧化物③为CO2,食盐和纯碱为盐,氯化钠和硫酸和熟石灰均不反应,纯碱和H2SO4、Ca(OH)2均能反应,则所以盐⑤为Na2CO3。故为Fe;H2SO4;CO2;;Na2CO3;
(2)铁和硫酸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二氧化碳和水,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7.(1)(反应条件加热)
(2)丁达尔效应
(3)②③
(4)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
解析:(1)制备Fe(OH)3胶体: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加到煮沸的水中,继续加热,直至出现红褐色溶液,即得到Fe(OH)3胶体,反应的方程式是;
(2)胶体的特征性质是丁达尔效应。所以小明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1)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他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物质,从侧面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3)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血液、烟、云、雾;硫酸铜溶液和蔗糖溶液属于溶液,故答案是②③;
(4)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粒径大小不同,故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
18. ② ①④ ⑤ ⑥ ⑦⑨ ③⑧
【分析】①冰水混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水,属于纯净物,水是非金属氧化物;
②空气主要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属于混合物;
③Mg是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
④CaO是金属氧化物,属于纯净物;
⑤H2SO4是酸,属于纯净物;
⑥Ca(OH)2是碱,属于纯净物;
⑦CuSO4·H2O是带有结晶水的盐,属于纯净物;
⑧液氧是液态氧气,是非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
⑨NaHCO3.是盐,属于纯净物。
解析:由分析可知,属于混合物的是②,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④,属于酸的是⑤,属于碱的是⑥,属于盐的是⑦⑨,属于单质的是③⑧,故答案为:②;①④;⑤;⑥;⑦⑨;③⑧。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 CO2 CaCO3 CaO+H2O=Ca(OH)2 Na2CO3+Ca(OH)2=CaCO3↓+2NaOH 置换反应
解析:(1)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肥料,因此A是二氧化碳;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因此D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因此C是氧化钙;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因此B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因此F是氢氧化钠,E是碳酸钠。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碳酸钙的化学式是CaCO3;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O═Ca(OH)2;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CO2;CaCO3;CaO+H2O═Ca(OH)2;Na2CO3+ Ca(OH)2═CaCO3↓+2NaOH;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图示转化关系中未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置换反应。
四、实验题
20.(1) 烧杯中盛放25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向沸水中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停止加热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丁达尔效应 电泳现象
(2)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溶液,胶体出现聚沉
(3)渗析
解析: (1)实验室制取胶体的方法是烧杯中盛放25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向沸水中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停止加热,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用激光笔照射胶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可以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因此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将制备好的胶体装入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上述现象叫做电泳现象;故答案为:烧杯中盛放25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煮沸,向沸水中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停止加热;FeCl3+3H2OFe(OH)3(胶体)+3HCl;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
(2)向胶体中逐滴加入硅酸胶体,逐渐出现红褐色沉淀,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溶液,胶体出现聚沉;故答案为: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溶液,胶体出现聚沉。
(3)氯化铁、HCl都能透过半透膜,而氢氧化铁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除去胶体中混有的和的方法是渗析;故答案为:渗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