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07: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指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说的“两位先生”是指( )
A.改良与立宪 B.革命与共和 C.正义和进步 D.民主与科学
2.口号能反映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民主”、“科学”口号的提出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
A.中共一大上 B.中共二大上
C.中国同盟会上 D.中华民国成立大会上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华民国约法》
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 )
A.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B.通过第一个党纲
C.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6.“Democracy”(民主)和“Science”(科学)是近代中国从西方请进来的两位“先生”,它们成为近代中国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旗帜( )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7.“五四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永远值得弘扬的精神财富,其本质是( )
A. 追求真理 B. 爱国主义 C. 解放思想 D. 自强不息
8.“……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一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9.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书,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新文化运动
10.鲁迅咏赞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中共的诞生( )
A.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11.在近代中国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风暴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2.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确定了党的名称
B.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C. 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
D. 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13.“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1949年奋斗了28年的不朽的革命业绩,其中与“日出东方”相对应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工农武装割据
D. 中共七大
14.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该文应发表于( )
A. 维新变法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北伐战争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15.《新青年》六卷1919年1月发表文章:“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现在我们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该文章署名应当是( )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鲁迅 D. 胡适
16. 1918年12月,陈独秀指出大战结果是“公理战胜强权”;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发文认为这是“公理不敌强国的时代”,是强权世界,同时他警告中国国民,要掀起“民族自卫主义”。陈独秀的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工人阶级的爱国热情
D.中国外交的失败
17. 中国近代作家艾芜、何其芳均是四川人。艾芜的家乡距成都仅三四十里路程,五四运动前,他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了《新青年》。在四川万县上中学的何其芳直到1927年,还不知道五四运动,当地教育界依然视白话文为异端邪说。这说明 (  )
A.区位因素影响思想解放进程
B.近代四川地区发展严重滞后
C.近代民主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D.文学改良运动触动社会根基
18. 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的标语中,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这体现出 (  )
A.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
B.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
C.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
D.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9. 著名学者胡绳说:“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诸多因素”指 (  )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20.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名号之下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合作主义等,主义与主义之间相距很远。这表明 (  )
A.社会主义宣传家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B.科学社会主义包含多种表现方式
C.经民主科学洗礼社会思潮依然复杂
D.爱国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二 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谋求“君主立宪”和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各指什么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文化革新”指的是什么?其高举的大旗是什么?
22.【变化的中国】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 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二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 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 ,而是改称"先生"" 同志" ,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 "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 国革命成功了"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 ,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 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李大钊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中,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等人的老师都是革命党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曾发表过“推翻清王朝,请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政见。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有两个视角:一个是革命非但没有带来人们期望的结果,相反随着政治的逆转,社会状况空前恶化;另一个是清朝灭亡后,代替的封建军阀统治再也建立不起堪与匹敌的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从而松懈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和束缚。
——摘编自刘世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救亡图存的具体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请结合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1-5DBBCA 6-10BBDCD 11-15CBBBA 16-20DABDC
21.(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反对革命到同情甚至支持革命。
(3)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22、(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赞同“中国革命成功了”的理由:革命推翻了淸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3)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3、(1)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2)影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理论基础;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辛亥革命的失败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寻救国之路奠定了基础,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3)近代以来,中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程,领导阶级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都走向失败,需要新的力量、新的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奠定了阶级基础,上海、北京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好了准备,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