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07: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复习提问:
1.我国外交政策?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
4.我国的外交布局?
5.中国在国际组织发挥了什么作用 ?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含义: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核弹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两弹一星”
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
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地地中程导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发展过程
含义: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五个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的发展
2.“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
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的发展
2.“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
钱学森
(2)代表科学家
①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②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八个领域
生物技术,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新材料
海洋高技术
3.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1992年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开启了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杨利伟走出舱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
天技术的国家
漫步太空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9时发射
10月17日4时33分返回
共115小时33分
指挥长费俊龙
江苏昆山市巴城镇人
操作手聂海胜
湖北枣阳人
漫步太空
翟志刚
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实现了太空行走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
2天20小时27分钟
漫步太空
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12号飞船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漫步太空
漫步太空
背景:
成就: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12号飞船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
2012年实现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探月成功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路,成为地外天体软着路的国家
嫦娥三号昼期拍摄的月球车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1930.9-2021.5)
“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米神”
1.籼型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型杂交水稻。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杂交水稻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杂交水稻
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杂交水稻
袁隆平当选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杂交水稻
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 青蒿素
开始:20世纪60年代
发现:20世纪70年代初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青蒿素
人物: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使命是什么?实验什么时候成功?
治疗疟疾
20世纪70年代
青蒿素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我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文化建设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红岩
青春之歌
东方红
茶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3.新时代的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政府重视科技工作。
广大科技工作者热情投入科技研发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