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压轴卷)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请难(jié) 畏葸(x ) 突兀(wü) 暴殄天物(tiǎn)
B.挟持(xié) 麦穗(suì) 翩跹(qiān) 为虎作伥(wéi)
C.粗糙(cāo) 狡狯(kuài) 瓜葛(gé) 沉疴难愈(kē)
D.誊写(téng)模糊(mó) 谙熟(ān) 徇情枉法(xù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卖弄希疏嘹亮澄清一泄千里
B.静默应和周旋醇酒浙浙沥沥
C.蓑笠嫩绿抚摸宽敞迫不及待阅读下面的文字,
D.润湿眨眼蠕动淤泥花枝招展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三、默写题
5、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史湘云、袭人、晴雯等。以上人物中,“焚稿断痴情”的是_______,“醉眠芍药裀”的是_______,“病补雀金裘”的是_______。
6、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社甫《登高》)
2. _______,_______,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火不灭。(苏淘《六国论》)
4.师者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 (韩念《师说》)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留别郭八
王昌静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惘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第一、二句叙事、写景,第三、四句________。全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________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王戌
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宛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掉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杂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都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国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萨千里,旋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樂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框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绝博以相属。寄浮蝌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换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塌,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盛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9、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寄蜉蝣于天地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苏轼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人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苏轼积极进取的思想相契合。
D.全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既有苏轼贬滴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也有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显现。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强烈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停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腹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肤勇的北方。似乎真的是这样。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逸。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护边人似月,结腕疑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争弃疾的“休说师鱼堪险,尽西风,季鹰归来?”(《水龙吟)》)提到的季腐,名叫张粉,西晋人。《世说新语·识签》说他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蔬菜卖,声鱼脸,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宣数千里以要名爵。”遥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文融,动人心孩,”慕春三月,江南草长,余花生材,群公乱飞,見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孩登降,岂不恰恨!”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掐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
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总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朝代更替、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湖》,将江南的繁华祷施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脏,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禁华。调柳画桥,风帘翠墓,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赞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练,竞豪奢。重湖登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先管弄睛,支歌泛夜,婚嬉钓变蓬姓。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置鼓,吟赏烟赏。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貌银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阙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
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给之工,流传之产。”一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史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萧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有改动)
11、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12、文章引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致命的江南”的含义。
六、命题作文
14、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翩跹(qidn)”应为“翩跹(xidn)”,“为虎作伥(wéi)”应为“为虎作伥(wèi)”。
2、答案:A
解析:“希疏”应为“稀疏”,“一泄千里”应为“一泻千里”。
3、答案:C
解析: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排除B、D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排除A项。
4、答案:B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5、答案:林黛;玉史;晴雯
解析:
6、答案:
(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3)犹抱薪救火;薪不尽;(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7、答案:议论、抒情无奈与不忍
解析:首先题干要求填入第一空的是表达方式。最后两句“惆怅”属于传情达意的词语,所以三四句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抒情”。标题叫《留别郭八》,传达的是不舍之意,第三句有表达感情的词语“惆怅”,尾句“回头不语但垂鞭”
更是将这种难舍难分之情传达得淋滴尽致。所以可填入“惆怅不舍”。
8、答案:B
解析:A项中的“于”是介词“从”之意,其他三项中的“于”是介词“在”之意。
9、答案:C
解析:“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错,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对比。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解析:
12、答案:①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
③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解析:
13、答案:①江南与个人、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范鲈之思”使张翰弃官南归;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丘迟的书信,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慕西湖胜景,对江南顿起觊银之心。
②江南已化成中国人斩不断的血脉。江南具有一种精致、雅洁、温润的文化气质,是文化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的梦境,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存留,是人类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寄托。人们走进江南,便与江南融为一体。
解析:
14、答案:
最动听的声音
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它在不经意间发出,又在不经意之间感动了无数人。它发自肺腑,来自心灵的深处……“孩子,今天冷,多穿点衣服。”
“多吃点,晚上在学校吃,食堂的菜不好!”
“每天刚起来喝一杯水,和你说过多少次了?”
迟到了!便拿起书包就跑,也顾不得身后的妈妈。“在学校.….…”母亲跟随着我跑出家门,刚说了半句,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没有再说下去。如果我此时回头,一定会看到母亲转过落寞的身影,走回家去。
盾。
么唠叨我也不嫌烦了!“妈妈摇了摇头,说:“算了,其实妈妈也想过了,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不该总是管着你,所以以后我会注意的。“那现在两全其美了!”我高兴的和妈妈击掌。
其实有时候想一想,如果妈妈不唠叨了,不在乎你了,你也就没有依靠了。
“妈,我回来了。”我高兴的朝厨房走去。妈妈特地给我炖了鱼汤,闻着香味,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多吃点鱼肉!”
“鱼汤补脑子,多喝一点!”
“鱼头……”
妈妈的话突然停了下来,我奇怪的问:“怎么啦?”妈妈说:“我这毛病总是改不了,又唠叨起来了。“我摇了摇头,握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改不了就不要改了嘛,我喜欢你唠叨。这样,才叫家。”母亲笑了笑,说:“真的么?”我点了点头。于是妈妈,又开始变身唐僧了。
我的确喜欢这种声音,柔柔的,暖暖的,让我感觉有一个依靠。在某一时刻,直达你的心房,触动你的心弦……你会发现,有了这种声音,世界变得很美好。
这是最动听的声音,叫做母爱。
解析:1.审明题意。命题作文一般由题目、提示语、要求组成。题目不可做任何改动,提示语提示写作的思路,要求是对字数和内容的规定。要通过仔细阅读题目、提示语与要求,找准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要求、重点与范围,明确体裁和人称。2.选好素材。在审明题意后,要认真回忆与题目有关的素材,考虑哪些是熟悉的,新颖有趣的,能够表达怎样的立意。立意明确了,再围绕它选择最能表达立意的素材。3.精心构思。选好素材后,就要考虑构思文章了。要对所选素材进行整理,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列一个简要的提纲。小学命题作文以写人和叙事为主。写人,要把人独特、与众不同之处写出来,要通过描写人的语言、动作、神态与心理活动等来表现。叙事,要写出事情的意义,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详略得当,重点地方要不惜笔墨,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