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10: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重点:巩固新政权的主要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深远意义
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空定位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至今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代史
现代史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筹备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纪年。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内容: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3.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历史轶事】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1、你知道开国大典为什么在下午三时举行吗?
2、开国大典上受阅的飞机究竟是26架,还是17架?
3、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设置54门礼炮,齐鸣28响?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剿匪镇反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这是理所应当然的执政规律。
——张荣臣
全国主要城市解放日期(部分) 城市名称 解放年月 城市名称 解放年月
哈尔滨 46.4 郑州 48.10
武汉 49.5 沈阳 48.11
上海 49.5 广州 49.10
长沙 49.12 昆明 49.12
拉萨 51.5 贵阳 49.11
重庆 49.11 海口 50.4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土改运动中解放区农民打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语
2、土地改革: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3. 稳定物价:
原因: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材料三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措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6月5日起,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以纸币换银元
炒卖银元,抬高银价
5月27日
1银元=100人民币
6月4日
1银元=1100人民币
“银元之战”示意图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思考:结合教材P157页“历史纵横”,分析“银元之战”和“米面之战”的实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的斗争。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结果:①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在仁川港登录
4.抗美援朝(1950-1953)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过程: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领域 问题 措施 作用
经 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革命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国家财政困难、市场混乱 稳定物价 实现国家经济财政的统一;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军 事 朝鲜内战爆发 抗美援朝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国民党残存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剿匪镇反 基本肃清反革命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措施 作用
外交
经济
政治
思想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思考:
当时有无“一边倒”之外的可能?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外交领域——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材料:
思考:五项原则的提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开放性
对世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基本准则。
包容性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4.1955年万隆会议
(1955年)虽然中国只获得30个国家的承人,但通过非正式渠道,它已与70个国家的人民政府建立联系……大大缓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共好战和侵略性的恐惧,并且在塑造中共领导人及其政策的“理智”和“寻求和平”的形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沈志华、梁志《窥视中国》
召开: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成果:“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与会国家之间有哪些“同”和“异”?
同 异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
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民族独立、
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扫除殖民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主要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努力寻求合作的共同点,暂时搁置难以解决的分歧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措施 作用
外交
经济
政治
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显示了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经济领域: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1953-1957)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经济领域: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思考: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社会性质;
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①内容:
农业、手工业(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形式、政策)
合作社,集体化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②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经济领域:“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其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思考: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产业结构不平衡。
②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中)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措施 作用
外交
经济
政治
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显示了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思考】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意义?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内容: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
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方针:1956年党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措施 作用
外交
经济
政治
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显示了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措施 作用
外交
经济
政治
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显示了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毛泽东思想
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
意义
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
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
外交方针
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小结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婴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巩固人民政权
C.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自主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到来
课堂练习
A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A  
3.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原则的落实
4.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B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  
5.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标志着新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D.体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民主、社会主义一边”;1955年5月,他又指出:“就是西方国家,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他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突破了两极格局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制度对外交的影响
C.意图拓展对外交流范围 D.因国际地位提高改变外交策略
C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  
高中历史 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