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拿来主义》课件(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拿来主义》课件(共7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00:5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1、 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 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 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 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 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 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7、 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1.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2.大度:宽宏大量的器度。
3.自诩:〈书〉自夸。[栩栩如生,xǔ,翔,xiáng]。
4.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5.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6.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
7.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小器,抠门。
8.孱(can)头:〈方〉懦弱无能的人。
9.勃然大怒:十分生气,变了脸色。勃,因发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
10.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蹩,躲躲闪闪地走动。
11.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故弄~~。
12.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课文中是反语。粹,精米。
13.髓:suǐ,不读suí。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鲁迅生平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27年—1936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议论文的逻辑思路: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读 题
拿来主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论题
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拿来
怎样拿来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阅读杂文,要联系时代背景,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涵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还要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议论文阅读的要领
查背景——
理思路——
明观点——
赏思维——
品语言——
了解作者发表观点的原因,理解其见解的时代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分析议论的基本流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的基本内容。
确定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论点,体会其思维智慧,思想深度和积极意义。
回顾议论的基本流程,赏析其论证的缜密和行文布局的机智。
品赏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赏析其语言风格。
议论文阅读的要领
1.查背景——
了解作者发表观点的原因,理解其见解的时代意义和思想的深度。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议论文阅读的要领
2.理思路——
分析议论的基本流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的基本内容。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听凭送来
——————————
所以,要“自己来拿”
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因果论证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排 除 法
议论文阅读的要领
明观点——
赏思维——
确定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论点,体会其思维智慧,思想深度和积极意义。
回顾议论的基本流程,赏析其论证的缜密和行文布局的机智。
1.“送去主义”是卖国主义
2.我们没有“拿来”
3.“送去”,只能灭国亡种
4.我们不要“自欺欺人”
5.要实行“拿来主义”
6.“送来”不是“拿来”
7.什么是“拿来主义”
8.批驳三种错误态度
9.树立正确态度
10.“拿来”的做法
和“拿来”的人
批驳“送去主义”
主张“拿来主义”
实行“拿来主义”



—反
—反
—反
—反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对比
结论
讨 论 题
1.鲁迅先生在对待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上提出什么主张?什么是“拿来”?为什么要“拿来”?
2.什么是“送去主义”?文章列举了哪些“学艺”上“送去”的事实?你怎样看待这些事实?
3.“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4.本文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先从“闭关主义” 和“送去主义”写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5.文中的“抛来”和“抛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抛来”和“抛给”有什么意义上的差别?)
1.鲁迅先生在对待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上提出什么主张?什么是“拿来”?为什么要“拿来”?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心思想
2.什么是“送去主义”?文章列举了哪些“学艺”上“送去”的事实?你怎样看待这些事实?
三“送”:
送古董——不知后事如何
送画——一路挂过去
送人——催进象征主义
卖国主义
“别的且不说吧”
明确范围
揭露深刻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枪炮打开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博士出国
闭 关 主 义
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实 质
表 现
后 果
送 去 主 义
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只是送出去
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实质
表现
后果
送来主义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实质
表现
后果
事实论证的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逃避主义者
昏蛋——虚无主义者
废物——投降主义者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精华糟粕兼而有之
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旧的形式
姨太太——腐朽糜烂的东西
大宅子:
文化遗产
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鱼翅
鸦片
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鱼 翅
鸦 片
姨太太
烟枪
烟灯
大宅子
里的遗产
吃掉
送药房
展览,毁掉
走散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文化遗产旧形式
喻文化糟粕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大 宅 子
穷 青 年
徘徊不敢进门
孱头
放一把火烧光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废物
大 宅 子
拿来主义者
占有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 送一点入博物馆,
其余毁掉
姨太太 各自走散
挑选
接受一切
大宅子
中外
文化遗产
放火烧光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不敢进门
比喻论证的作用
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浅显化
使得文章生动活泼 形象性强
4.本文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先从“闭关主义” 和“送去主义”写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因果论证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1-2)
——有悖交往的原则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3-4)
——无视历史的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5-6)
——忽视现实的教训
因为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
因果论证的作用
因果论证
论证严密
逻辑性强
有说服力
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
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
徘徊不进
孱头
放火烧光
昏蛋
全盘接受
废物
占有
挑选
创新
新人新文艺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使用
存放
毁灭
错误态度
(对比)
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
比喻论证
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对比论证的作用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毛泽东
事物各自的特点能得以充分显露
正确与错误,泾渭分明
5.文中的“抛来”和“抛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抛来”和“抛给”有什么意义上的差别?)
抛来
——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
——有目的的、居高临下带恶意的输出。
送去、抛来、抛给、送来
送去 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
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 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恶意。
抛给 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
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
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
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 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
足的嘴脸
议论文阅读的要领
品语言——
品赏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赏析其语言风格。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送”的范围越来越广,明明已经没有什么可送,还要掩盖真相,欺世惑众
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范围广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以展览为名,盗卖祖国文物的罪行。
崇洋媚外的丑态
学艺上的东西已经很贫乏
寒伧可怜
反语,实质是可笑的自欺欺人
“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寒伧(寒碜):丢脸,不体面。
“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
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
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琐忆》
讽刺:
用比喻、夸张、反语的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 苏 轼
宋代陈季常,号龙丘居士,好谈佛。其妻妒悍。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陈妻柳氏。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苏轼因其好佛,故用佛家语为戏。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会说幽默和笑话的能手。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反动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是如何地主持“公道”。鲁迅先生为揭穿这一骗局,说了个小故事:“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喜形于色,说是阔佬同他讲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了。他对我说:滚开去!’”听故事的人哈哈大笑。国民党对美国主子摇尾乞怜的丑态被揭露无遗。
鲁迅虽然胸襟宽广,但决不适用于对待丑陋的社会现象上。一切假恶丑的东西在鲁迅面前都无以遁形。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鲁迅看不惯:“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说着还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状。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风趣,幽默中又带着一种大气、智慧、乐观和风度。有一次他的侄女问他:“你的鼻子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 ”鲁迅笑了笑:“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撰稿。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他懒得理发,而且往往一忙起来数月不理。朋友们开他玩笑:“豫才,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在理发结束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见状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做,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今天咋给这点 您上回……”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理发师听了如坠云雾。
五个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创 造

拿来
主义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来源、表现、本质、危害


立 正确态度
占有
挑选
小 结
三种错误态度
使用
存放
毁灭
(讽刺语言)
(比喻说理)
创新
新人
新文艺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总 结 中 心
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②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③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④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鲁迅《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象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1、品读下面句中()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1)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我虽然衣履破旧,像乞食者,但对势力的狗充满了蔑视。
2)“(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我”瞧不起势力的狗,狗却认为人更势力,这笑中充满的讥讽
3)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
表现了老师老于世故,不肯直接回答问题,连眼光都不敢直视学生
2、所谓“驳诘”就是反驳他人的看法,所谓“立论”就是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听了《立论》中老师的一翻话,你知道老师传授的立论方法是什么吗?
老师的立论方法是不要说去确定的意见
3、【甲】【乙】两文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它们都借梦境反映了现实,它们分别讽刺了生活中的那类人呢?
【甲】文讽刺了势力的人,他们看重金钱、权势、地位。
【乙】文讽刺了明哲保身的人,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不敢仗义执言,甚至不敢说出一个确定意见。
足球中的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