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苏联
东欧国家(8个):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亚洲国家(4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 朝鲜 越南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改革背景
(1)成就
成就得益于斯大林模式 隐患也存在于斯大林模式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所有制
管理体制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权力高度集中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个人崇拜
改革势在必行!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改革背景
(2)问题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内容 影响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思想 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
积极: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赫鲁晓夫
“玉米运动”
积极: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消极: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消极: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后遗症。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侧重农业
乱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措施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在企业中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世界现代史》
侧重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停滞!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2)结果:
①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②没有突破传统体制,体制更加僵化;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缓慢;
④执政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
僵了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老人政治
病夫治国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措施
①经济上: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加速发展战略”
②政治上: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议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毁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借用 “人道”、“民主”这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口号反映了前苏联资产阶级与其他各国资产阶级在本质上的契合。
——陈立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析》
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
(2)结果
①思想混乱,民族分离;
②苏共丧失领导地位;
③苏联解体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6)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3.解体(1991年)
原因
1940年的苏联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经济——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突破苏联模式,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在不同程度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下私人经济的存在;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
由于东欧各国政权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形成的,对于苏联的模式有很大的模仿与依赖性。最初,苏联和东欧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石油、电力、能源、贸易等方面,苏联向东欧国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些援助对东欧国家战后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1)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
②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3)问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南斯拉夫改革(最早进行改革)
①内容:
2.东欧各国的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②效果:
①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埋下国家分裂隐患。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捷克斯洛伐克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被扼杀
国家 改革都取得显著成效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3)东欧其他国家
都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工业、农业增长。
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经济稳增长,国民收入高,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流血冲突(罗马尼亚);
国家合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国家分裂(捷克斯洛伐克);
内战解体(南斯拉夫)。
(1)含义:
迷失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类型:
(3)原因:
①内: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
②外: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剧变
1989年通过
暴力发生剧变
1990年剧变
1993年分裂
1990年剧变
1991年剧变
1990年剧变
并一分为五
1990年剧变
1990年3月剧变
1990年10月合并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
1.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才能成功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1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1)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国;
(2)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6年底: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两弹一星”
1.1949—1978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
②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解放。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
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010
1978
20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九大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2003-2014年国内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迅速
◎2012-2018年国内农业总产值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