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07: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2.难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四: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晚清《奏定学堂章程》书影,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书影。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中国近代到现代何种制度的演变?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背景?
自主学习
1.背景
(1)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发生一系列改变。
a.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b.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2)1901年清政府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措施?影响如何?
自主学习
措施:
(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选官制度改革
a.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 、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b.学堂选官制度确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c.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影响: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总之,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最终目的。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 年)
思考: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 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
(1)内容
a.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b.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评价
a. 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b.据此而制定的系列法规草案和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和甄别制度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
(1)考试制度
a.建立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b.内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c.运行: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2)甄别制度
a.内容: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b.评价: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是如何建立的?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
(1)建立的标志: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建立基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
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主管机构: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4)主要内容: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5)评价:
《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6)一般在职人员的甄别审查:
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合作探究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制度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自主学习
(1)沿用: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地位: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内容: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4)发展: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是如何改革与完善的?
自主学习
(1)干部制度的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干部制度的完善: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3)公务员制度确立
a.开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b.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4)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录用过程的透明化、公开
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渐完善。
(5)影响: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三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见课件)
【课堂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