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魏晋至隋唐的历史发展周期表和疆域变迁图,掌握该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流频繁的整体局势,了解该时期政变频发、儒家三纲五常被严重践踏的史实,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关于大唐时期气象万千的长安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做到论从史出,对大唐文化高度繁盛的原因等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以求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3、了解大唐精神的内涵,体会以包容、兼收并蓄等等为内核的大唐精神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和民族精神滋育的作用,以及这种大唐精神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中所展现的中国智慧,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各个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整与外扩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本单元前三课内容,梳理本单元线索。
崩剥、再造、重生。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
师:通过回顾本单元大一统盛世的形成,是基于东汉以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一统秩序的崩溃,经历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发展等等为中原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基础上(隋唐)新机重开创造出来恢弘的空前盛世。那这种盛世在前几课学习中详细了解了制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等等,今天我们呢就来看一下这种盛唐的文化气象,以及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怎样的重塑和最终的融汇再造,以及这种大唐文化盛世深远的影响。
生:回顾第5课到第7课内容,总结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盛世的体现,引发疑问这时期文化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线索的梳理,把握这一时期大一统秩序崩剥后,重生和再造,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背景和单元线索,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文化也经历了这样的融汇和再造。
一、汇纳百川,气象万千
环节一:基础知识梳理
结合课本四个子目和表格,对文化的多个领域、两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
师:本课四个子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化的四个方面,当然文学包括诗歌,以及艺术又包括书法、绘画、雕塑等等。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这每一块里面都有两个时期,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我们要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和文化特征,也要看到两个阶段文化之间内在的发展和继承关系。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隋唐时期的,感受一下大一统下的盛世文化气象。(给同学们四分钟的时间)大家对对照表格梳理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隋唐
思想
雕塑
文学
书法
绘画
科技
中外交流
【学生成果展示与讲解】
学生通过表格,结合课本内容梳理隋唐盛世时期文化发展的成就,并通过拍照上传形式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作补充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四个子目的梳理,让学生明确文化的四个方面,以及注意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隋唐文化的特征
通过梳理的成就总结出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
师:些空前繁荣的文化,同学们通过一两副画是难以有更加深刻的感受的,那么我们通过关于长安城的一段材料,感受一下这种繁荣文化。
材料: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成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师:(解读材料)这又体现出的是隋唐文化怎样的特征呢?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个人从汉朝长安,穿越到唐朝长安呢,他会看到和他以前看到的完全不同的景象。我们通过这则视频来感受一下。
【视频展示】
总结过渡:这就是现代人通过影视作品对盛唐时代的再现,反映的是当时的长安打开城门迎接四方来客的景象,正展现了气象万千的盛唐文化气象,那又为何能出现如此与上一个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如此不同的气象呢?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
生:结合长安城的史料和现代人通过影视作品对盛唐长安景象的在再现,感受大唐盛世文化的特征:汇纳百川、气象万千。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落实文化成就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通过视频感受长安反映的气象万千的盛世文化,激发追溯原因的学习兴趣。
二、重构开拓,融汇再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重构与开拓
①环节一:主流思想开始重构、思想多元活跃(思想上变化)
师:我们首先来看文化的第一个内容——思想上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和这两段材料,分析汉朝独尊的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了怎样的挑战?
材料一: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韩愈)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师:而这个时候其他的思想宗教正好弥补了儒学的缺点,是哪些思想呢?——佛道在这个时候盛行,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呢结合材料分析。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对儒学产生冲击,那主流思想儒学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呢?(结合课本和材料二)总结:所以相比于汉代儒学,这个时候吸收佛道,儒学开始弥补自身的缺陷,为困境中的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唐中期韩愈吸收佛教的成果,来复兴儒学。中国主流思想——儒学开始重构,成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基础。
生:①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内容和两则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上的变化,汉代独尊的儒学在这一时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②结合两段式史料分析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时代背景,以及佛道宗教思想为儒学注入的新活力。总结出这一其实思想的自由、活跃的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归纳能力,掌握这一时期,思想上传统独尊的儒学,在分裂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的挑战。学生积极思考,思想变化背后深层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引发思想自由下的文化新发展。
②环节二:新领域的开拓和新风格的碰撞
师:在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以后,引起文学艺术家们的文艺创作,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在找一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看一看在这种多元活跃的思想的氛围,和大分裂的时代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什么新的成就和新的现象出现?
生:思考在自由的思想氛围和南北分裂、民族交融的环境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出现的新成就。并就自己找出的文化新成就发言。
(可能会找到书法四体兼备、石窟、佛像艺术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发展等文化新成就)总结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第二点变化,新领域的开拓。
新领域的开拓:书法、佛像
龙门石刻北魏 王羲之
《杨大眼造像记》 《姨母帖》(摹本)
新风格的碰撞:通过展示南北朝民歌音乐,展示南北并立、民族交融,不同风格碰撞。
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插入歌曲《敕勒歌》——腾格尔)
民歌《西洲曲》节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插入歌曲《西洲曲》——宋祖英)
师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共生,这一时期尽管处于一种分裂乱世和动荡当中,文化却是处于一种极为自由、解放的状态,各种思想、文化领域、风格在这一包容的时期都得到了发展。为中华注入了诸多新活力,新血液。
生:感受南北朝民歌不同的风格。并挖掘出其分裂的时代背景下,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的碰撞,以及北朝民歌中提下的民族交融。总结出文化的特征:风格的碰撞和多元共生。
设计意图:落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发掘史料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总结归纳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新领域开拓、新风格碰撞,各种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特征。
2、隋唐大一统的融汇、再造
【合作探究】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完善一下我们刚刚填写的表格,注意到两个时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材料说明分析唐文化空前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唐代诗歌就是在唐代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在疆域辽阔、交通便利、丝路繁盛、统治者重视文化的环境中,继承前代优秀诗歌传统而发展起来的。
——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历史教学》
材料二: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当时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文化开放政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樊树志《国史概要》
生:通过落实表格深入理解两个时期文化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在两段材料中找到有用信息,并用本单元前三课所学习的知识基础,合作讨论,列举史实分析唐文化繁盛的时代背景。并形成完整的答案分享论述。
师:总结学生发言,总结为三点——盛世环境、继承发展、吸收外来。
设计意图:认识到唐文化繁荣的时代物质、政治等基础,落实唯物史观。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提高历史论述能力。
三、光照四邻、光耀千古
环节一:盛世文化对外影响(中华文化圈)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
教师讲述:在经济、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唐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交流,对邻国产生重大影响,如图所示的海路丝绸之路的发展,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遣唐使、留学生来华学习,等等,大家觉得这个国外会来学习中国那些东西?中国典章制度、儒学、建筑、服饰等等对东亚地区各国产生了影响,其文化中关于儒学、服饰等等中国文化的特色延续至今,形成东亚诸国以中华文化为轴心的中华文化圈。
生:结合历史史实和生活经验,感受唐文化对东亚各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设计意图:扩宽课本之外内容,帮助理解课本。
环节二:大唐精神对古今影响
师:那学习到此,大家觉得大唐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并通过希沃“易课堂”收集学生自主发表的观点,并总结。
生: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发表自己对于大唐精神内涵的观点,结合他人观点和教师总结,深刻感受大唐精神的内涵。
材料: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决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
师:(总结讲述)正是这种精神,在唐朝的泱泱大国中,没有人会担心外来的文化会侵袭或腐蚀本土的文化,相反一种融汇百川的胸襟,能够将一切外族、乃至外国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吸收、融汇进来,比如胡旋舞的流行发展、佛教在唐朝发展到鼎盛等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包容的气度,产生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以及这种集成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的文化创造,铸就了大唐精神,也是如今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断强大的重要原因。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
师:(总结讲述)再看到当今社会,全球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肺炎、俄乌冲突等一系列事件相继出现,脱欧、冷战危险逼近,不同发展模式以及价值观之间,仿佛有了难以跨越的鸿沟,那面对这样的问题,人类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该怎么做呢?回看我们这种包容开放、宽广胸怀的大唐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东方的智慧去解决人类现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正是大唐精神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
生:联系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思考中国文化中兼收并蓄、包容等为内核的大唐精神、东方智慧对解决当代世界问题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思考,高度概括大唐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体悟包容的大唐精神“光照四邻、光耀古今”,培养家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和练习
师:因此,从三国到隋唐,中国由长期的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经过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到达强盛繁荣的阶段,文化在如此时代背景下,主流思想开始重构、新领域新风格的开拓,最终在大一统繁盛条件下融汇再造,中国封建文化到达一个高峰,对中外产生深远影响。
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深刻体悟。
设计意图:点题,引起学生共鸣与思考。
小试牛刀:
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