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一中实验部2021级历史学科一轮复习限时训练(019)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
1.(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2.(2023·江苏盐城·统考三模)章太炎曾是鼓吹“排满”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他于武昌起义当日即致书满族留日学生,对自己昔日过激的言论深表歉意,同时表示清廷被推翻之后,“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章太炎民族观的转变( )
A.消除了满汉民族的隔 B.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C.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 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3.(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二模)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表明孙中山(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4.(2023·北京·二模)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5.(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反映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激烈 B.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作用
6.(2023·全国·统考模拟预测)《苏报》创刊于1896年,初为“日商”报纸。1900年陈范接手后,开始“高唱保皇立宪之论”。1902年《苏报》特辟“学界风潮”,对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作连续报道,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立即加以介绍推荐,大加赞赏。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预备立宪暴露清廷本质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7.(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三模)据表可知当时( )
1912年1-3月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万元(银圆)
收入 支出 收支相 抵
借外债 850 政府各部及参议院行政经费 80
发行公债及私人借款 277 海陆军费 1400
发行军钞 100 外债佣金支付和私人借款偿还 65
淮盐税款 110 杂项开支 5
没收敌产、杂税、官业收入、接受捐款及其他 50
总计 1387 1550 -163
A.临时政府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B.临时政府继续承认不平等条约内容
C.军阀割据导致海陆军费居高不下 D.临时政府陷入财政危机的经济困境
8.(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清末绅商向来主张由上而下的立宪,反对激烈革命。武昌起义后,长沙新军响应, “各商名人等欢迎义师……绅学各界人等前往投效着,络绎不绝”。在起义中,绅商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协助了反清的独立运动,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认同三民主义 B.资产阶级革命派有深厚群众基础
C.革命党人实力迅速壮大 D.清政府深陷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9.(2023·河北保定·校联考三模)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 )
A.使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 D.改变了官员选拔的原则
10.(2023·湖南·校联考模拟预测)1912年2月,上海报界公会举行同业会议,对新政府仓促要求改用新历表示不满,指出“一国之历数,非总统一人所得私”,新历应“取便于众而颁布”,因而与会各报一致不执行改历命令,并认为这才是“尊重共和新国之国体”。这反映了( )
A.总统政治权力得到扩张 B.政治观念受到了革命影响
C.新旧社会习俗冲突激烈 D.资产阶级寻求扩大话语权
11.(2023·江西九江·统考三模)20世纪初,爱国学社把《天演论》做课本,讲猴子进化为人;章炳麟以“某某人本纪”命题,柳亚子竟然以“柳人权本纪”作答;爱国女校历史课讲授法国革命史和俄国虚无党(民粹派)故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界( )
A.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B.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
C.马克思主义得以宣传 D.封建正统观念的终结
12.(2023·广东·二模)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这反映了( )
A.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 B.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复杂
C.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D.中国邮票发行权开始丧失
13.(2023·广东·二模)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上海投资创办《舆论日报》,收购《申报》《中外日报》,补贴《上海泰晤士报》《时事报》《神州日报》等民营报纸,并争取到直隶、云贵、江西、安徽等地督抚的资金支持。据此可推知其旨在应对( )
A.革命形势的日渐高涨 B.阻力重重的维新运动
C.民族经济的迅猛发展 D.南北官员的内部论争
14.(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校考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 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
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 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15.(2023·湖南衡阳·统考三模)清廷宣布“仿行宪政”后,1908年,湖南即用知县熊范舆等曾呈请“速设民选议院”,理由是:“革命排满之风潮流行于薄海,祸机已兆,后患难言。及今不图,恐三数年后,燎原莫救,即欲行今日之计,亦不可得”。对该建议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资产阶级改良成为社会潮流
C.国人政治改革要求日益强烈 D.资产阶级革命面临失败局面
16.(2023·辽宁丹东·统考二模)1895年至1911年期间,安徽地方当局切实鼓励绅民投资集股开办农垦公司,仅在《皖政辑要》上记载的农垦公司就有23家,此外,宣城、建平等州县绅民集股创立了为数不少的农垦公司。这表明当时( )
A.外国资本已经渗透到农村 B.安徽农业有了近代色彩
C.安徽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17.(2023·福建三明·统考三模)湖北新军士兵陈孝芬回忆,“我是1905年在黄陂应募入伍的。那一次募兵结果,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生员),24个秀才。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都有不少的读书人入伍。”据此可推知( )
A.科举教育提升了士人的家国情怀 B.军制改革维护了晚清的封建统治
C.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 D.军事近代化改变了晚清国家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8.(2023·山东烟台·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 下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年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
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项固到家了。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騎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 "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19.(2022·辽宁沈阳·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大事记
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川人群情激奋,拒款保路风潮急剧高涨。
6月17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10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67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
8月初,保路同志会派代表刘声元进京请愿,结果被押解回籍。
8月24日,保路同志会决议立刻罢市、罢课。与此同时,在各地还发生了捣毁巡警署、自治局、经征局和教堂的暴力事件。
9月1日,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通告全川不纳粮食税。抗粮抗捐斗争在全省蓬勃兴起。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人,关闭保路运动的机构。并下令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制造“成都血案”,同盟会利用此事件开展革命事业。
9月8日,成都附近的同志军在同盟会会员秦载赓率领下首先起义,汇集了20多万人围攻成都。
9月10日,清廷将赵尔丰免职,命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党人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川独立的先导。
——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保路运动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川保路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诸城一中实验部2021级历史学科一轮复习限时训练(019)
第19课 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使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变化,B项正确;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而材料中“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反映了妇女地位提高,而非民主共和的观念,C项错误;平等地位确立,与材料中“出现了女子”的新现象开始出现不同,D项错误。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章太炎曾是鼓吹‘排满’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在武昌起义之时,表示“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目的是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团结满人推翻清政府统治,B项正确;满汉民族的隔阂不会因为章太炎一人观点而“消除”,排除A项;章太炎的言论有利于联合满人推翻清政府,但“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夸大了章太炎民族观的影响,排除C项;晚清时期民族意识已经萌发,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材料“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认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民主共和思想,说明孙中山先生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孙中山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民主共和思想,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材料是对政治主张的表达,无法体现革命救国,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武昌。根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 路,即无异卖全国。”及所学可知,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是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以此可知,保路运动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表述与史实不符,第二次鸦片战后,天津条约对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破坏中国的内河航运权,标志着列强侵入由沿海进入内地,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已经组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今”“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结合所学可知,自1911年8月至1912年3月,武昌起义爆发前后,不同派别纷纷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前后政治形势的复杂,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体现了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斗争,A项片面,排除A项;这一时评仅反映了武昌起义前后政治形势的复杂,共和制确立过程中的曲折,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近代通讯对革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1902年(中国)。材料表明《苏报》由宣传保皇立宪,转变为宣传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据本题可知主要结论:1912年1月-3月临时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陷入了财政危机的经济困境,D项正确;临时政府只有淮盐税是稳定的财政收入,其他方面不属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临时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与不平等条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海陆军费高,但不能由材料推出是军阀割据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晚清绅商由反对激烈革命到协助反清的独立运动,表明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的倒行逆施促成了各种政治力量的联合,清政府陷入了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D项正确;社会各界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资产阶级群众基础薄弱,排除B项;革命党人迅速壮大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根据材料中“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任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等信息,表明当时有部分旧官僚投机革命,这会使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暗伏着变数,C项正确;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各省纷纷独立,而不是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排除A项;此时新政早已失败,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官员选拔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上海报界因政府仓促改行新历,而对政府提出了批评,并因此拒绝使用新历,这表明上海报界借助新的政治观念抨击政府,这也表明辛亥革命影响了传统政治观念,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总统权力的扩张,排除A项;上海报界只是对政府仓促改行新历感到不满,不能表明当时新旧社会习俗冲突激烈,排除C项;上海报界并不是在借此扩大资产阶级的话语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进化论、宣扬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当时民主科学思想正在滋长,但并不是思想界主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当时封建正统思想受到冲击,但并没有终结,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临时中立”“中华民国”等信息可得出,在武昌起义后,基本上形成了南北对峙的书面,南方为临时政府,而北方仍然是清政府,社会动荡,说明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正确;仅从材料与邮票相关的内容看不出列强的态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是与袁世凯有关,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错误,在武昌起义前已经开始丧失,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辛亥革命前,两江总督端方投资创办《舆论日报》,通过收购和补贴民营报纸的手段,控制舆论,并得到其他地方总督的支持,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加强政府对舆论的控制,遏制革命形势的高涨,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维新运动在1898年失败,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迅猛发展”的表述程度过重,与史实不符,而且也不是这些举措应对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官员的内部争论,材料信息表明南北官员支持加强政府对舆论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限制袁世凯的复辟行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和“主权在民”理念,而是强调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的问题,排除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革命排满之风潮流行于薄海”及“恐三数年后,燎原莫救”可知推翻清朝统治,变革政治日益成为国人强烈要求,C项正确;湖南知县的呈请并未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只是合理的呈请,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并非资产阶级改良,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至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安徽地方当局切实鼓励绅民投资集股开办农垦公司,仅在《皖政辑要》上记载的农垦公司就有23家,此外,宣城、建平等州县绅民集股创立了为数不少的农垦公司。”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抵制列强经济入侵,清政府放开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在安徽,地方当局积极鼓励促进绅民投资集股开办农垦公司,说明安徽农业有了近代色彩,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外国资本的信息,排除A项;小农经济完全解体,“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短暂春天出现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湖北新军有不少读书人,军队里读书氛围较浓厚,容易形成各种读书研究团体,方便革命团体的建立,促进革命思想的宣传,所以,读书人入伍助推湖北新军革命化,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读书人参军寻求出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很多读书人入伍,不是军制改革,排除B项;据材料“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可知军事近代化,但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没有改变晚清国家地位,而且,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统治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8.(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层次要求: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
(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常尤其是女学常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如根据材料的出处、附文说明可以提取“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然后根据所学晚清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如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常尤其是女学常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1)演进趋势:从人民自发发展为成立保路同志会(有组织领导);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暴力保路(或从进京请愿发展为罢课、罢市、抗粮抗捐等多种形式,甚至发生暴力事件);从立宪派领导发展为同盟会领导;从保路运动发展为反清武装起义(或独立运动)。
(2)原因:民间自筹资金修筑铁路,民族意识高涨,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清政府对四川民众的爱国行动进行打压;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宣传、组织与领导等。
意义: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促动了全国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1)演进趋势:根据材料“川人群情激奋,拒款保路风潮急剧高涨。”“6月17日,成都各团体在川汉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10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67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可知,从人民自发发展为成立保路同志会(有组织领导);根据材料“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10万人,各地分支机构达67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川”“成都附近的同志军在同盟会会员秦载赓率领下首先起义,汇集了20多万人围攻成都。”“8月初,保路同志会派代表刘声元进京请愿,结果被押解回籍”可知,从文明争路发展为暴力保路(或从进京请愿发展为罢课、罢市、抗粮抗捐等多种形式,甚至发生暴力事件);根据材料“推举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会员很快即逾10万人”“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党人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川独立的先导。”从立宪派领导发展为同盟会领导;从发展演变看,从保路运动发展为反清武装起义(或独立运动)。
(2)原因:根据材料“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自筹资金修筑铁路,民族意识高涨,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根据材料“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英、法、德、美银行团借款,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可知,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根据材料“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人,关闭保路运动的机构。并下令对示威群众开枪镇压”可知,清政府对四川民众的爱国行动进行打压;根据材料中的涉及的领导人物可知,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宣传、组织与领导等。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路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路运动成为点燃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促动了全国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