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校联盟高二(下)段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校联盟高二(下)段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10: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校联盟高二(下)段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这是一部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该著作是
A. 《本草纲目》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徐霞客游记》
2. 东汉田庄地主组织农民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作物,并使用、制造和推广新式农具,或有计划地总结生产经验。这说明东汉田庄经济(  )
A. 导致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 压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带有浓厚的宗族等级色彩 D.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3.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这表明(  )
A. 中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 B. 中医的功能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C. 中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药学理论 D. 中医治疗效果和水平远远超过了西医
4.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 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 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 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 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 如图是明末外国传教士利玛窦亲手绘制的《万国全图》。这幅世界地图上所绘的外国人占领的广大土地让明政府感到不解和恐惧,也让明政府重视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此外艾儒略《职方外纪》对西方地理以及东西法路作许多介绍。到清初南怀仁制作《坤舆全图》,康熙时,由传教士对于清朝各地包括边疆地区作地理调查,最后制成《皇舆全览图》,其中绘制技术,包括以三角测量法,并标示各地的经纬度。这些现象说明(  )
A.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 B. 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
C. 传统地理学观念被动摇 D. 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
6. 据日本专家研究,春秋时期吴国人称稻为“粘”,而日本称稻为“伊乃”,韩国称为“那拉克”,越南称为“乃普”,都有“n”的音,这些词语应当同源。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南方的稻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B. 华夏观念得到了周边国家认同
C.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进步明显 D. 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7. 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
A.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 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
C. 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8. 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 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 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 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9.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提出中西在人伦关系上有共通之处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在礼制方面,西方略有不足,但中西方文化对“礼”的核心意义的认识还是相同的。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B. 已放弃洋务派的主张
C.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0. 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 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 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 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11. 阿兹特克神圣历是一种为期260天的宗教历法,与太阳历服务农业不同,它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占卜天象,预知吉凶。但是普罗大众却并不知晓其具体用法,只有阿兹特克祭司才知晓如何运用历法来行事、预知吉凶。这说明(  )
A. 太阳历在国家中地位要更加重要 B. 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C. 神圣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 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12.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 B. 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C. 西欧封建制度受罗马和日耳曼传统的影响 D. 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13.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 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 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 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 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14. 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虽历时半个多世纪,其生活仍具有封闭性,经济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独立体现,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较大村落几乎都能够自给自足,这说明澳洲华工(  )
A. 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B. 生活状况较为艰辛
C. 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D. 遏制了中西文化融合
15.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  )
A. 提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B. 旨在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
C.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16. “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 中国闭关自守发生转变 B. 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 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 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
17. (18分)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主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持续了三个多月。它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称其为“民族典型”。
——摘编自《资深外交官厉声教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
材料三: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转型较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淞沪会战的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18. (14分)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赴美移民的三次浪潮
时间 移民成分组成 移民人数
第一次浪潮(19世纪20-40年代) 大多是来自贫困农村的小农和佃农 每年超过4万人
第二次浪潮(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 产业工人、工匠、商人 每年超过6万人,最高达7.5万人
第三次浪潮(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工厂工人、矿工、建筑工人 每年超过8万人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材料二 二战中,英国饱受战争摧残,人员伤亡惨重,经济的重建亟需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殖民地民族运动此起彼伏、英国缔造的“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英国政府试图以英联邦继承帝国势力,并通过《1948年英国国籍法》赋予联合王国、殖民地和英联邦公民共同的“英国国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殖民地和英联邦公民充分利用其公民权移居英国,并逐渐形成一股移民潮。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每年进入英国的移民超过2万人。到1958年,已经约有12.5万名西印度裔在英国定居。此后移民数量逐年递增,更在1961年一度达到50万人的高峰。
——摘编自元鹏成《国际关系视野下二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调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赴美移民浪潮的特点及对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移民大量增加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全球一致性,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消失。历史表明,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呈现出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模式、文化模式、思想模式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一国的国情决定的。严格地说,完全相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全球化中没有标本和唯一模式,只是原有多样性新的优化和重组。
--摘编自曹招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 案
1.D
2.D
3.B
4.B
5.B
6.A
7.B
8.A
9.C
10.D
11.C
12.C
13.C
14.C
15.B
16.C
17.【小题1】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西餐、西服成为时尚。(答对任意两点)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民族工业的兴起),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小题2】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为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时间,有利于坚持长期抗战。
【小题3】成就: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树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和新形象。(答对任意两点)
原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上海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历史的积淀等。(答对任意两点)
18.【小题1】特点:持续时间长;以技术工人为主;数量庞大。
影响:改变了美国的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小题2】原因:二战后英国经济恢复需要大量劳动力;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吸引外来移民。
19.观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共同性(一致性)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探讨: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