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雪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有节律地朗读这首词,掌握本文生字词。2.了解上阕词意,借助各种手法欣赏词所描绘出的画面。3.体味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一代伟人的气魄。
总课时数 2课时
同学们,提到雪,你能想起哪些和雪有关的诗文
示例:“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老舍《济南的冬天》)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都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领略毛主席那崇高的心灵与他笔下的壮丽河山。
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2.交流背景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豪放之词。
3.知识链接
词:又叫曲子、曲词、诗余、长短句等。句式长短不一,用来配乐歌唱。用来演唱词的调子,叫作词牌,规定词的格式。包括词的段数、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这首词,“沁园春”就是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沁园春》词牌因此而得名,它规定了词有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押韵。“雪”是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是“咏雪”,与词牌没有关系。
4.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惟余莽莽(mǎnɡ) 顿失滔滔(tāo)
稍逊风骚(xùn)(sā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妖娆 (ráo)
今朝(zhā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北国:指我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滔滔: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天公:指天。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听准字音,画出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两人对读,要求:无错字、无漏字、无卡顿,读出节奏感。
3.个别学生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豪情。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做评价。
4.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二)合作探究
1.上阕分几层 各层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详细分析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冰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雪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视野的辽阔。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写了哪些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之下,写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勾勒出一幅奇伟雄浑、壮观无比的北国风光图。
4.词人在处理“望”的内容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有何妙处 结合具体词句加以举例赏析。
明确: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这种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雪山”绵延起伏,“高原”雄伟浩大,山舞原驰,化静为动,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拟人,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5.上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诗人想象中的晴日之景是怎样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词人用“红装素裹”形容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娇艳多姿。“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1.对上阕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引导背诵上阕内容。
2.内容总结
该词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豪迈气概。2.借助各种手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3.进一步体会这首词所表现出的一代伟人的革命气概和博大怀。
总课时数 2课时
齐背上阕内容。
同学们,毛主席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山川的壮美,抒发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很自然地能够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一)合作探究
1.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详细分析下阕。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阕,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做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秦始皇:扫六合并诸侯 完成统一大业
汉武帝:北控朔漠 西征匈奴 派张骞出使西域 令名将飞渡关山
唐太宗:使江山复归统一 创造巍巍大唐盛世
宋太祖:再度统一天下 杯酒释兵权
成吉思汗:长于盘马弯弓 纵横驰骋
共同点:雄才大略,战功赫赫,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作者用一个什么字评价他们 这个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惜”。
惜中含褒 以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为前提,赞扬了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惜中含贬 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惜中寓志 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俱往矣”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俱往矣”三字,画龙点睛,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结往评今,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言有尽而意无穷。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洞悉未来,傲视古今,豪情万丈。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你能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以“俱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作者对五位封建帝王,用一个“惜”字对他们加以评说,“略输”“稍逊”“只识”,客观地评价了他们武功有余,文采不足,也就是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从而抒发诗人的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
2.词的上下阙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上阕写景、抒情,饱含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下阕议论、抒情,惋惜历代帝王文治不足,引出对今朝风流人物的歌颂。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运用比喻、拟人、互文等修辞手法。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请试着用青春的豪情读出对他们的赞扬。结合课文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谈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胸襟
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