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6.4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6.4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8 10: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祖国首都----北京 (教案)
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
1、创设情境:欣赏图片《八达岭长城》
导入:说到北京,大家绝对不会陌生,谈谈你心中的北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祖国首都北京。
2、板书课题,解读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举例说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意义。
3)感受北京的壮美,增强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3、简介首都北京 1).历史 2).北京的符号(代表性建筑)
4、走进课堂 祖国的首都北京:自然环境 城市职能
北京概况(读图分析)
面积与人口 2)地理位置
气候特点 4)地形地势
主要河流
1、过渡: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现在我们分析讨论北京能成为五朝古都有哪些地理优越性?
1)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师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
3)师归纳总结,显示答案:北京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
2、过渡:除了以上总结的之外建城还必须考虑什么?(水源)
现在我们来读图6.45 了解北京城址的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辽、金----(迁往东北)元----(往东北发展)明、清
1)解释: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
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金中都与元大都位置比较  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元大都对水源的利用
其实,自元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为解决北京城市水运问题,历代都在寻求着新的途径。最著名的是元朝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城漕粮运输,郭守敬勘探地形,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都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之为“通惠河”。  
总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2)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3)师展示答案: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过渡:正是北京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史上五朝在此建都,解放后我们党中央也把北京选作我国的首都,同学们想想,现代北京有哪些职能?
1、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1)如何体现为政治中心:
2)为什么是文化中心:
3)哪些又能说明是国际交往中心:
边说边用课件展示。
2、过渡:北京如此美好,这是人人向往的地方,你想不想去我们的伟大祖国首都北京?你想什么时候去?你最想去的地方是什么?让大家分享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全国的政治中心
全国的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五、当堂演练
六、课后作业:完成首都北京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