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单元十五 世界现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课时44 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货币体系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18课】
一、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二战后
(1)表现: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2.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18课】
二、现代社会保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历程
(1)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4)福利国家: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5)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评价
(1)积极性:①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2)消极性:①过渡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②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5课】
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15课】
四、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确立: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2)特征: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3)崩溃:
①原因: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金本位制崩溃。
②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形成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额森林体系
特点 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影响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影响有利条件
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2)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课时45 现代世界的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①农业机械现代化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3课】
一、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原因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特点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是大、中、小项结合
②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2)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3)渔业现代化
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①成就: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②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自动化和智能化。
(2)食品的保存和冷藏:冷冻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饥饿与粮食安全
①背景: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对策: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2)食品安全
①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过度使用抗生素和食品添加剂。
②应对:制定法律法规。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二、现代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世界经济的发展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9课】
(1)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一战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
②二战后
特点 经济快速增长
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局限 并未解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发展中国家
①措施: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②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告诉发展
③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新贸易体系建立
①建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②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2)新贸易形式出现
①表现: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勃兴。
②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被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内容:核心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即“双挂钩一固定”。
③运行机构
组织 宗旨 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短期贷款发放,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③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6课】
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①计算机: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②网络: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
③人智能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2)空间技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海洋技术
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②1997年,中国深潜机器人不断获得新突破。
③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4)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生产方式: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2)生活方式: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电子商务与全媒体等不断发展。
(3)开阔视野:促进了信息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进步;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课时46 现代世界的人口迁移、战争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原因: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分工日益加深,生产的国际化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表现
劳务输出 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精英迁移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了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作为移民中“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在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形成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
2.难民概况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难民的救助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4)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美国的移民文化
(1)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2)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具有殖民主义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连接·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二、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一站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思想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②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2)影响: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2.二战与直接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②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③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④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
标志 1990年,纳比米亚获得独立
影响 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印度:呈现多样化特征。
(2)新加坡和韩国: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连接·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三、西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成就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
德国 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2.图书馆的成长
(1)职责:保护人类文化典籍
(2)起源: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3)发展:西方图书馆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私人图书馆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3.博馆的建设与发展
(1)历程
①“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863年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是博物馆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④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⑤1905年,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⑥故宫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2)作用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四、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欧洲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2)近现代
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2.《世界遗产公约》
时间 1972年
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进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
3.非物质文化遗产
(1)提出: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完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作用: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4.西方的历史遗迹
(1)古代: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一、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
1.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随着王权的加强、民族教会的建立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2.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1)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争夺国家利益的战争不断,促进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2)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际法的范围不断拓展、内容更加丰富,反映了人类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好愿望。
一、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
3.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1)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4.基层治理的发展:西方国家有地方自治的传统,近代以来,城市成为地方自治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福利制度,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科技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 20世纪40年代至今
特征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航天、海洋、新教材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电力取代蒸汽动力 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取代电气化
影响 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飞跃发展 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劳作方式的转型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启示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一种新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一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 美国是最早开展社区组织工作的西方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关于社区的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出发,有《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合作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是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的,通常包含董事会、执行总裁、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杨浩勃《美国社区管理模式对深圳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基层管理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城市社区管理的异同。
答案:(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或国企改革)推进,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政府的积极推动;城市化加快,基层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外开放,学习借鉴西方基层管理的先进经验。
(2)相同点:依法管理;有非营利组织参与;体现民主色彩。
不同点:中国社区起步晚,美国较早;中国社区组织有一定有行政色彩,美国社区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产生;中国居民主要通过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参与社区事务,美国主要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参与社区管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