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回忆我的母亲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回忆我的母亲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14:4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朱德


朱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
朱德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毛泽东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回忆录
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是传记的一种。
概念
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表现
形式
①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人物的经历和思想;
②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所写人物的经历,而且要以所写人物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③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文体
特点
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难点)
教学目标
目标一:
通过锤炼关键字,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重点)
目标二:
整体感知
聚焦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来体会朱德对母亲的深情,是哪一个字呢?
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圈点带有“还”字的语句,并标注序号。
整体感知
1、(第4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委,纺增花。
2、(第4段)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3、(第5段)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4、(第6段)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5、(第7段)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6、(第7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7、(第7段)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成。
8、(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9、(第10段)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10、(第11段)(父母)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11、(第13段)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精读“还”字
1.自主学习,圈点批注。
模版:我选的是第 句,这句中有 ,刻画了一个 的母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 。
示例:我选的是第 1 句,这句中有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个劳累不堪的母亲,表达了“我”对母亲无比敬仰、心疼 。
要求:一个同学主讲,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找到相关语句,对照你标注的内容,可补充、修改、润色。
2.深度阅读,联读串讲。
精读“还”字
1、(第4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委,纺增花。
2、(第4段)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3、(第5段)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4、(第6段)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5、(第7段)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6、(第7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7、(第7段)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成。
8、(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9、(第10段)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10、(第11段)(父母)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11、(第13段)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再读“还”字
3.再读“还”字,合理分类。
文体“回忆我的母亲”,11个“还”字句的主语却不全是“母亲”,说说你的发现。
要求:合作探究,小组内分享。
1、(第4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委,纺增花。
2、(第4段)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4、(第6段)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6、(第7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7、(第7段)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成。
9、(第10段)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10、(第11段)(父母)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11、(第13段)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再读“还”字
串联事例,正面刻画母亲
精读“还”字
3、(第5段)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8、(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侧面烘托,丰满母亲形象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同学们快速圈点勾画相应句段。
再读“还”字
(师)我应该感谢母亲:
(生)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这使我在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没被困难吓倒。
(师)我应该感谢母亲:
(生)她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这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师)我应该感谢母亲:
(生)她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这使我受到鼓励走上革命的道路。
(合)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精读“还”字
侧面烘托,丰满母亲形象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物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5、(第7段)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10、(第11段)(父母)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精读“还”字
侧面烘托,丰满母亲形象
5、(第7段)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10、(第11段)(父母)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课堂小结
母亲的事迹引起了当时延安各界强烈反响,要求表彰这位贤母!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大会,这亦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党中央的挽联:
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就只剩归途,在这来去间,我们惟有珍惜,惟有铭记,将这珍惜和铭记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报答父母恩情!
博观约取,借“还”缀文。
回想自己的母亲,有哪些事例打动了你。用“还”字,串联典型事例,抒发情思,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时要注意:
①确定所要写的人物的特征;
②围绕要写的特征选取典型事件;
③记叙事件时要抓住典型细节,如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突出人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