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1.按要求填空。
(1)杜甫是 (时期)伟大的 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
为 。另外,由于他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 之乱”,这是指 和 两人发动的叛乱。以
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 、 、 ),和“三吏”( 、 、 )。
(3)《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 !
(4)《石壕吏》中在老妪应役后,描写诗人心情复杂、夜不能寐的两句
是: , 。
唐朝
现实
诗圣
诗史
杜工部
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2.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老翁逾墙走 逾:越过
B.一男附书至 书:书写
C.二男新战死 新:最近
D.急应河阳役 应:应征
·
·
·
·
解析:书,书信。
B
解析:
A.走: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B.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C.前途:古义,前行的道路;今义,比喻将来的光景。
D.偷生:苟且地活着。
D
3.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老翁逾墙走 B.听妇前致词
C.天明登前途 D.存者且偷生
·
·
·
·
·
·
·
解析:诗歌反映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点出了“致词”的由来。
B.老妇人上前致词是明写,实则暗写官吏的咄咄逼人。
C.从诗歌最后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苦难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诗歌主要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D
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题组一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 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6.(20-21·沧州青县期末)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7.诗题为《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差吏却是略写,详写的反而是老妇,为什么?
解析:“独”是“唯独,只”的意思。天亮了登程赶路,只与那个老翁告别。前文中“前致词”的老妇呢?联系诗歌内容不难想象,老妇“力虽衰”,但“犹得备晨炊”,说明老妇已经被抓走了。其他选项理解有偏颇。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
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A
6.(20-21·沧州青县期末)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主要叙述了差吏乘夜捉人,老翁越墙逃跑,老妇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抓住人物和事件,核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叙述,暮—夜—夜久—天明,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主要内容简要表述出来即可。
7.诗题为《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差吏却是略写,详写的反而是老妇,为
什么?
答案示例:详写老妇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核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首诗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差吏进行暗写,而对老妇进行明写,详写了老妇口中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更能直接控诉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困苦及差吏们的残暴。面对这一切,诗人只能客观陈述,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题组二
8.下面关于《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
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
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9.从全诗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
解析:《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
8.下面关于《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
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
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A
9.从全诗主旨角度,赏析“有吏夜捉人”,特别是“捉”字。
答案示例:“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差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刻画了差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差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解析:D.根据《石壕吏》《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等可知,“一生多在漂泊中”是对的,但一生“追求仕途”不确切;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因此其诗被称为“诗史”,“仕途不顺后的淡泊超然”说法错误。
10.某同学根据“杜甫相关文学知识表”作出了一些推
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梳理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后,推测杜甫的创作高
峰在安史之乱期间。
B.阅读作者经历后,推测杜甫作品内容大多与现实
生活紧密相连,如《石壕吏》等。
C.依据标题,结合作者经历,推测出杜甫的诗歌有
对战争的控诉、山河的赞美、亲人的思念等。
D.梳理作者经历,发现杜甫一生多在漂泊中追求仕
途,其作品也多表现漂泊中的孤独和仕途不顺后
的淡泊超然。
D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
《望岳》 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在齐、赵(今山东、河北等地)漫游。
《春望》 757年,安史之乱时期 756年,将家小安置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
《石壕吏》 759年春,安史之乱时期,唐军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途经新安、石壕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这首诗。
《月夜忆舍弟》 759年秋,安史之乱中 客居泰州(今甘肃天水),兄弟五人散处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只有最小的弟弟在身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1年,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居住在成都近郊草堂。
《江南逢李龟年》 安史之乱后 流落江南,后来和李龟年重逢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1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1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思想
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 的思想感情;而《石壕吏》则表达出诗人
的矛盾心理:既 ,又 . 。
(20-21·邯郸永年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歌,完成题目。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解析:结合老妇说的话来看,老妇一家遭遇悲惨,“妇啼一何苦”中的“苦”概括了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1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苦
解析:两首诗都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石壕吏》一诗中,通过老妇说的话,我们可以了解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而且由老妇应征一事,我们又可看出诗人对老妇勇于承担的牺牲精神的赞颂,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矛盾心理可从这两方面进行概括。
1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
蕴含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 的思想感情;而
《石壕吏》则表达出诗人的矛盾心理:既 ,
又 . 。
忧国思家
同情百姓的遭遇
希望百姓可以参加战争,共赴国难(赞颂老妇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