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16: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3 马 说
第六单元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杨庄马场有两匹好马,食( )马者黄伯每天往马的槽   (lì)间投放优质的   (sù)米,把两匹马养得倍儿精神。要是有一天能把马牵出来,跟刘叔驾马骈( )驰,可称( )天下一大美事啊!
·
·
·



pián
chēng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C.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
·
·
·
·
·
·
·
解析:
A.才能/能够;
B.马鞭/用马鞭驱赶;
C.同“饲”,喂;
D.因为/按照。
C
解析:
A项中的“食”同“饲”,喂;
B项中的“见”同“现”,表现;
C项中的“食”同“饲”,喂。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
D
解析:
C项与例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它的。
A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D项中的“其”是指示代词,那。
4.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其真无马邪     B.其真不知马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复前行,欲穷其林
C
·
·
·
·
·
解析:B项的正确停顿应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下列语句的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解析:贯串全文的中心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下列有关《马说》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
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
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五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本文贯串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D
7.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人名),字   ,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   (朝代)   家、   家、   家。与  同为古
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   齐名,并称“韩孟”。为“  ”
之一。
(2)《马说》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是:  ,  。
(3)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  。
(4)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莫
言。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同样的感慨:  ,  。
韩愈
退之
韩昌黎
唐朝
文学
思想
教育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孟郊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8.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
9.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惨遭埋没。结合第
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写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
社会现象?
·
·
·
·
8.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
·
·
·
·
同“衹(只)”,只、仅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等同,一样
才能、才干
9.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答案示例: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答案示例: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
惨遭埋没。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答案示例: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马。)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因饥饿无法发挥才能。)
解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写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
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示例: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解析: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用“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第三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结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
1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有完善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才能做到寻觅人才   ,发现人才   ,举荐人才   ,使用人才   。
A.求贤若渴 如获至宝 不拘一格 各尽其能
B.如获至宝 求贤若渴 各尽其能 不拘一格
C.不拘一格 各尽其能 求贤若渴 如获至宝
D.各尽其能 不拘一格 如获至宝 求贤若渴
解析:这个题目的四个词语都是与“寻觅/发现/举荐/使用”人才搭配,看起来很难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各个击破。比如“寻觅人才”时心情应该很急迫,而符合“很急迫”这个意思的只有“求贤若渴”;“发现人才”时应该很兴奋、很激动,能与这个意思吻合的只有“如获至宝”;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各行各业的,所以“举荐人才”对应的应是“不拘一格”;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让他们“各尽其能”,所以最后一空对应的应是“各尽其能”。
A
13.请写出带“马”字的诗句和俗语各一例。
诗句:
俗语: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驴唇不对马嘴。
14.观察漫画《千里马的遭遇》,写出漫画的寓意和对策。
寓意:
对策:
解析:分析寓意首先要观察漫画,漫画中的人所说的话是分析的重点。他们让千里马去拉磨、耕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千里马,没有让千里马做它应该做的事情。作者是借千里马不被重用的现象来讽刺社会上浪费人才的现象,也是对当今社会不识人才的现象的一种批判。根据漫画的寓意,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人尽其才;二是要会识别人才,消除对人才的偏见。
让千里马去拉磨、耕田,是大材小用,讽刺了社会上浪费人才的现象,批判了对人才存有种种偏见、不能识别人才的人。(意思对即可)
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为人才安排合适的岗位,使其发挥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意思对即可)
点拨:解答漫画题的思路
(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意思,可审标题、审主体画面、审题注和画注。(2)认真分析思考漫画反映的问题具有什么典型性、实际意义等。(3)简洁准确地表述。
(一)(20-21·唐山迁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③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④,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⑤,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诘:责问。④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⑤知:辨识,识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2)执策而临之 临:   .
(3)岂借才于异代乎 岂:   .
(4)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
1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闻之,欣然规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D.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18.选文中,唐太宗与《马说》中的统治者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
·
·
·
·
·
·
·
·
·
·
·
参考译文: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③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④,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⑤,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诘:责问。④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⑤知:辨识,识别。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可以诬蔑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惭愧地退下了。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2)执策而临之 临:   .
(3)岂借才于异代乎 岂:   .
(4)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   .
·
·
·
·
有时
面对
难道
怎么
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助词,的/代词,这件事;C.介词,和,同/动词,同“举”,推举;D.代词,这。
1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闻之,欣然规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D.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D
·
·
·
·
·
·
·
·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答案示例: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耳,罢了。
答案示例: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解析: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第二个“其”,表示推测语气。
18.选文中,唐太宗与《马说》中的统治者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唐太宗重视人才(或“唐太宗主张用人各取其长”),《马说》中的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解析:【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乙】文根据唐太宗的语言,如“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概括出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
(二)(20-21·保定定兴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④期年:一年。
·
·
·
·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
(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
(4)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反:   .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1.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喻指   ,以“食马者”
喻指  。
22.《马说》与《战国策·燕策一》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它们命运的不
同之处。
·
·
·
·
参考译文:
【乙】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④期年:一年。
【乙】我听说古代有个国君,想用一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没得到。有位宫人对他说:“请让我去替您找吧。”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得到了一匹千里马,马已经死了,那人用五百金买了马的头,拿回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想找的是活的马,怎么去买死马而白费五百金呢?”那人回答说:“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君王真的想买马,千里马就会来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买到的千里马就有三匹。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
(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
(4)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反:   .
·
·
·
·
有时
用马鞭驱赶
用,凭借
同“返”,返回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示例: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答案示例: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21.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喻指   ,
以“食马者”喻指  。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2.《马说》与《战国策·燕策一》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它
们命运的不同之处。
答案示例:《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战国策·燕策一》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