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10: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易安
相思
之 愁
第十三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录
从“苦命和尚”到“乱世枭雄”——元的灭亡与明的建立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从“主动开放”到“固步自封”——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从“苦命和尚”到“乱世枭雄”
——元的灭亡与明的建立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管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一、元朝的灭亡

二、明朝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1368年
朱元璋
应天(改为京师,今南京)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
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
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事)
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朝廷负责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中央行政制度的改革
明朝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裁中书省 废除宰相制度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于“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偏颇;出现太监乱政,社会黑暗;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设置内阁
①明太祖时期,设立四辅官制度
春官
夏官
秋官
冬官
割断了国家政务的连续性
②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
a.定义:
b.主要工作:
c.性质:
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
①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性质或地位)

②内阁完全受制于皇权;内阁不能制约皇权(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 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③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二者矛盾深刻
内阁特点

内阁的工作流程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 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明宣宗 授予内阁票拟权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利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内部权力膨胀

(3)特务政治
材料1:明代的司礼监不仅是二十四个衙门中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是官官机构十二监中的首席衙门,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渝旨,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摘编自宋佳:《明代内阁、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材料体现了司礼监掌握着用些权力?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何它的权力始终无法威肺皇叔?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权力:掌管批红、传宣诊旨,提督厂卫,治理诏狱。
(2)官官专权。
(3)它的权力来源于皇帝。
(4)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

君主 当权宦官 事迹
英宗 王振 移去太祖铸立的“宦官不得当权”的铁牌;怂恿英宗亲征入侵的瓦剌,引发英宗被虏的“土木之变”。
景帝 曹吉祥 英宗获释回国,未能从景帝手中取回帝位,于是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助英宗复辟。
宪宗 汪直 统领西厂,广兴大狱。
武宗 刘瑾 建“豹房”导帝嬉游,以便乘机揽权;加设内厂,肆杀异己。
熹宗 魏忠贤 宦官权势达到极点,魏忠贤擅作威福,党羽遍全国。他自称“九千岁”,任意诛杀异己,忠良遇害者甚多。
锦衣卫虽然亲近,到底是外官,也许会徇情面,(成祖)仍是不能放心......特设一个东厂......用内臣提督......关系和皇帝最密切,威权也最重。
——吴晗《明代的锦衣卫和东厂》


从“主动开放”到“固步自封”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时间
条件
概况
目的
影响
郑 和 下 西 洋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③统治者的支持
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积极方面 :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15世纪前期(1405-1433)
1.海上交通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①规模大
②时间长
③技术先进
④和平交往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康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闻”,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饭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结合材料,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宋元以来造船业发达
3、宋元以来航海技术的掌握,特别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4、明朝统治者的支持
5、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勇于探索等
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
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郑和下西洋?
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经济意义大于政治意义。在海禁政策下,商业利益有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也是后期倭患兴起的原因之一。

2.沿海形式
(1)倭寇
①“倭寇”侵华
a.“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
b.元朝末年把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的日本海盗成为“倭寇”
②“倭寇”侵华的原因
a.日本经济的发展,“勘合贸易”的不满足
b.中国沿海地区也由商业的发展
c.明朝中期,首辅专权,政治腐败,边防松弛

(2)抗倭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3)西方殖民者入侵
(1)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频繁
(2)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壕镜澳(即“澳门”)的租借权
(3)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4)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内陆与边疆
(一)明对边疆的措施
1.对蒙古(鞑靼、瓦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鞋鞋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民族势力
化解行动
结果
蒙古
女真
藏族
迁都、修筑长城、册封、互市
设置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民族压迫
封授、设立宣慰司、元帅府
蒙汉关系得到缓和
威胁始终没有解除
与中央关系甚为密切
(二)明清易代
1.满洲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左为努尔哈赤;右为皇太极
清沈阳故宫
2.明清易代
(1)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2)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即“崇祯皇帝”)自溢,明朝灭亡。
(3)1644年,清朝多尔滚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清军入关形势图
明朝灭亡原因
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类,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马悉才《备陈灾变疏》
天启七年(1627),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支并起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巨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吏亦贪纵无忌”。
——《明朝史话》
天灾流行
农民起义蜂起
政治黑暗
均田免粮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明朝建立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
1644年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1519年-1522年
麦哲伦环球航行
16世纪-17世纪
近代科学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爆发
明朝
世界文明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