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一滴湖水都卓尔不群 &
《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品析本文语言,感悟本文简洁的笔法和丰富的内涵。
理解重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
1.文体知识复习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理,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杂记是古代一种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互学、展学】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文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悟学】
总结归纳本课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
【自学 互学】
1.自由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理清线索。
注意:
复述概括过程中,一定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合理呈现出来。
2.找出文中直接叙述武陵人偶逢桃花源以及描写桃花源具体面貌和生活场景的有关段落。
【互学 展学】
仿照例句,展开联想,体会“桃花源”吸引人的地方。
例句:我从 ,看出桃花源是一个 的地方。
【悟学】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准确把握语气、揣摩节奏、感受情感,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自学 互学】
1.第1段中关于桃花林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互学、展学】
1.本文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结合助读材料,思考: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什么情感?
助读材料: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悟学】
阅读下列诗歌,结合课文,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节选)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