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11: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情境导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绣袈裟衣缘》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诗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伺御》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一、整体感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文学常识
朗读诗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 衣
《诗经·秦风》
新知讲解
这首诗的叙事者是谁?
战场上的士兵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二、初读课文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那贴身衣物。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新知讲解
文白对译
译文:
人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
活动1 : 从课文字面来看,分析诗歌有何特色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深入研读
重章叠句
深入研读
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活动2 : 找出诗歌每一章变化的部分
深入研读
活动3 :结合三组变幻之词,完成下面表格,思考每一组蕴含的情感
深入研读
“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
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吗,虽然每句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深入研读
活动3 : 总结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主题上:由于在重复的同时变换了个别词语,一唱三叹,从而渲染气氛,内容更加丰富,主题得到了深化。
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语言上:音乐美。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气势上:越唱越激昂,是中国第一首军歌。
情感上:层层递进,使情感得到尽情的抒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四、主题探究
只是同穿一件衣服,感动体现在何处?
地处西北,气候严寒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诗经·七月》
多战争,衣物自备。
黑夫寄乞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
——《睡虎地秦简·黑夫木牍》
课 文 简 介
VS
秦国
西戎
保家卫国
“无衣”之意不完全在“衣”
因为这是借衣喻意。类似“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如仅“就衣论衣”则会以偏概全、但概不了全。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无装备)、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可以说《无衣》将“衣”的象征意义得到了全面展现、尽情发挥与极度升华。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担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
五、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情景默写:
《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课堂练习
情景默写:
《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