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06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是高中生物中的必备主干知识。由于掌握知识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同时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薄弱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普遍。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系统化梳理,切实提高获取信息和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易错点,重视细节,这样才能通过复习提高正答率。常见易错陷阱有:
易错陷阱1:细胞呼吸的产物——乳酸和二氧化碳。误以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误以为植物细胞呼吸不会产生乳酸。
易错陷阱2: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阶段。误以为无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均产生少量能量。
易错陷阱3:O2和CO2物质量关系。忽略有脂肪参与有氧呼吸时,O2消耗量会大于CO2产生量。
易错陷阱4:有氧呼吸场所。误以为有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混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进行场所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5:储存蔬菜和水果与储存种子的条件。误以为延长蔬菜、水果、种子储存时间,要降低有机物消耗是让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条件均为“低温、干燥、无氧”。
例题1、(2022 浙江· T1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剧烈运动会导致骨骼肌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
B.制作酸奶过程中乳酸菌可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 CO2
C.梨果肉细胞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 ATP
D.酵母菌的乙醇发酵过程中通入 O2会影响乙醇的生成量
【解析】
A、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能满足能量需求,会同时进行无氧呼吸,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A项正确;
B、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可产生CO2 ,B项错误;
C、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大部分能量仍储存在酒精,而且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小部分用于合成 ATP,C项正确;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浓度增加,对无氧呼吸的抑制作用加强,乙醇的生成量减少,D项正确。
【答案】B
例题2、为研究细胞呼吸方式,取右侧装置两组,甲组为A处放一定质量的某种种子、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乙组为A处放等量同种种子、B处放等量蒸馏水。相同时间后,观察液滴移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组液滴一定是右移或不移动
B.甲组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种子呼吸产生的CO2量
C.设计乙组装置是测定种子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D.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可再设置一个A中为等量煮熟的种子,B中为等量NaOH溶液的丙装置
【解析】
A、乙组B处放等量蒸馏水,对装置内气体变化无影响,液滴移动是由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差值决定的,若种子仅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液滴不移动;若种子进行无氧呼吸,则不消耗氧气,但释放二氧化碳,使装置内气压增大,液滴右移;若种子以葡萄糖为底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液滴也会右移;但种子还可能以脂肪等为底物进行细胞呼吸,若以脂肪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量大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液滴左移,A项错误;
B、甲组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装置内的气压变化仅由氧气变化量引起,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种子呼吸消耗的O2量,B项错误;
C、乙组B处放等量蒸馏水,对装置内气体变化无影响,液滴移动是由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差值决定的,C项正确;
D、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可再设置一个A中为等量煮熟的种子,B中为等量清水或蒸馏水溶液的丙装置, D项错误。
【答案】C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判断
(1)依据细胞呼吸产物区分:有氧呼吸产物与无氧呼吸产物最大的区别是无氧呼吸没有水生成
,产物有水产生一定存在有氧呼吸。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生物是:动物、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生物是:酵母菌、植物等。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2) 依据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区分: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释放能量,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产生ATP最多。
(3) 依据细胞呼吸场所区分: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无氧呼吸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进行。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被分解。
(4)依据物质量关系区分:只有糖类参与细胞呼吸时,O2消耗量会等于CO2产生量,则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有乳酸发酵);O2消耗量会小于CO2产生量,则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没有O2消耗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有脂肪参与有氧呼吸时,O2消耗量会大于CO2产生量。
(5)依据液滴移动方向区分(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
实验结果 结论
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储存蔬菜和水果的条件并不是无氧环境。蔬菜、水果在储存时都应在低温、低氧条件下,低温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一般为零上低温;种子储存时应保持干燥,而蔬菜、水果储存时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内部因素也会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度,如生物的遗传特性、器官种类、生长时期等。
(2)水稻等植物长期被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其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3)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1. 图中甲、乙两图都表示苹果组织细胞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若CO2释放量为6 mol和O2吸收量为4 mol,则此时有氧呼吸占优势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适合储藏苹果的氧浓度
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1. 【答案】B
【解析】
A、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氧气吸收量是0,乙图中的A点氧浓度为0,表示苹果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A项正确;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若CO2释放量为6 mol和O2吸收量为4 mol,由于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6mol二氧化碳,因此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之比是1:4/6=3:2,B项错误;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氧浓度为c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细胞呼吸的总量最低,有机物消耗最少,是适合储藏苹果的氧浓度,C项正确;
D、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释放量等于氧气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没有酒精产生,D项正确。
2. 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而设计的实验装置(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通过装置1仅仅能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B.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C.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
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装置2中液滴可能向左移
2.【答案】D
【解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实验装置烧杯中的NaOH溶液能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由于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A、烧杯中的NaOH溶液能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若液滴移动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若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不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
B、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由于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量的差值,若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若液滴向右移动,说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氧气消耗量,酵母菌有进行无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有产生二氧化碳,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时液滴不可能向左移动,B项正确,D项错误;
C、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说明有氧气的消耗,即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装置2中液滴右移,说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氧气消耗量,综合装置1和2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3.(2021福建卷·7)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I)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II)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I、Ⅱ都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B.实验I、Ⅱ通气前都必须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
C.实验I中,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Ⅱ中,可用滤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培养液进入计数室
3.【答案】C
【解析】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俗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在显微镜视野中,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A、实验I酵母菌培养液中CO2和酒精的产生情况判断细胞呼吸方式,不需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A项错误;
B、实验Ⅱ通气前不必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实验I通气前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确保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排除空气中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项错误;
C、实验I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CO2,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项正确;
D、实验Ⅱ中,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另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D项错误。
1.(2021全国甲卷·T2)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 )
A. 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
B. 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
C. 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
D. 该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
1.【答案】B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还原性的氢,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性氢还原成乙醇,并生成二氧化碳,A、C、D项实验结果均可以得到,B项实验结果不可以得到。
2. (2022全国甲卷·T4)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 ATP
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
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 CO2 和[H]的过程需要 O2 的直接参与
D.线粒体中的 DNA 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2. 【答案】
【解析】
A、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上述场所都能产生 ATP,A项正确;
B、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此阶段线粒体内膜上的相应酶催化[H]和氧反应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B 项正确;
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 CO2 和[H]的过程需要 H2O 的直接参与,不需要 O2 的参与,C项 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所含的 DNA 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 项正确。
3.(2022山东· T4)植物细胞内 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 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甘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 NADPH 与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不同
B.与有氧呼吸相比,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少
C.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 C 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
D.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
3.【答案】C
【解析】
A、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是NADH,与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 NADPH不同,A项正确;
B、有氧呼吸使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多种中间产物中还含有许多能量,因此与有氧呼吸相比,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少,B项正确;
C、正常生理条件下,植物细胞内 10%~25%的葡萄糖经过磷酸戊糖途径,植物细胞还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利用14 C 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还可以追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C项错误;
D、受伤组织修复过程即进行细胞增殖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有核酸和蛋白质,可由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生成氨基酸和核甘酸,进而转化生成核酸和蛋白质,D项正确。
4.(2022山东·T16)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还原型辅酶脱去氢并释放电子,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驱动 H+从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中,随后 H+经 ATP 合酶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 ATP 合成,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 O2结合生成水。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所示。已知 DNP 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 合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4℃时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B.与 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产热多
C.与 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
D.DNP 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生成的 ATP 减少
4.【答案】BCD
【解析】
A、与 25℃时相比,4℃耗氧量增加,结合题干信息“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判断,电子传递没有受阻,A项错误;
B、与 25℃时相比,4℃时ATP的生成量较少,说明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用于产热,B项正确;
C、与 25℃时相比,4℃时耗氧量增加,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较多,C项正确;
D、从题干信息可知“DNP 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 合酶”,会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生成的 ATP 减少,D项正确。
5. (2021广东卷· 9)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
B. 乙瓶的溶液由蓝色变红色,表明酵母菌己产生了CO2
C. 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后可观察到酵母菌中线粒体的分布
D. 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5. 【答案】D
【解析】图示为探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装置示意图。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乙醇和CO2。检测乙醇的方法是: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检测CO2的方法是: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A、检测乙醇生成应定期从甲瓶中取样进行检测,加入的重铬酸钾必须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不能直接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A项错误;
B、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项错误;
C、 用健那绿溶液染色后可观察到酵母菌中线粒体的分布,C项错误;
D、乙醇最大产量与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有关,因甲瓶中葡萄糖的量是一定,因此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醇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D正确。
6.(2021湖南省·T1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并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B. 农作物种子入库贮藏时,在无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
C. 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D. 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
6.【答案】B
【解析】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储藏蔬菜、水果时采取零上低温、一定湿度、低氧等措施延长储藏时间,而种子采取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等措施延长储存时间。种子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使种子腐烂。
A.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和氧气、适宜的温度。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并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A项正确;
B、农作物种子入库储藏时,应在低氧和零上低温条件下保存,贮藏寿命会显著延长,B项错误;
C、油料作物种子含脂肪多,细胞呼吸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播种时宜浅播,满足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的条件,C项正确;
D、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氧气浓度,从而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D项正确。
7. 将刚采摘的新鲜蓝莓分成两等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 h后,贮藏在温度为1 ℃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1 ℃的冷库内贮藏。从冷藏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天CO2处理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低于对照组
C.第40天对照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为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处理一定时间
7.【答案】C
【解析】
A、有氧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如果比值大于1时,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A项正确;
B、第20天,处理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只进行有氧呼吸,对照组大于1,存在无氧呼吸过程,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B项正确;
C、假设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b,则依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可得到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比值为3:1,那么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a:b=1: 3,即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C项错误;
D、从图中曲线可知:10-40天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高浓度的CO2处理的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即无氧呼吸较弱,因此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处理一定时间,D项正确。
8. (2021浙江省 · T11)苹果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呼吸作用突然增强,然后又突然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标志着果实进入衰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呼吸作用增强,果实内乳酸含量上升
B. 呼吸作用减弱,糖酵解产生的CO2减少
C. 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可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
D. 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可使呼吸跃变提前发生
8.【答案】C
【解析】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糖酵解属于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该过程1 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 2 个含 3 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形成少量 ATP。
A、苹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项错误;
B、糖酵解属于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糖酵解的过程中,1 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 2 个含 3 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释放出少量能量, 形成少量 ATP,没有CO2产生,B项错误;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因此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可延缓细胞衰老,从而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C项正确;
D、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比较低,细胞更不容易衰老,能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D项错误。
9.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B.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C.当氧浓度为c时,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为丙酮酸
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
9.【答案】C
【解析】
A、氧浓度为a时,产生CO2的量等于产生的酒精量,说明酵母菌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A项正确;
B、当氧浓度为b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而氧浓度为d时,产生的酒精量为0,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项正确;
C、当氧浓度为c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项错误;
D、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产生[H]和ATP,因此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D项正确。
10.(2021重庆适应性·23) 如图为某运动员剧烈运动时,肌肉收缩过程中部分能量代谢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肌肉收缩最初的能量来自于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的产生部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曲线B代表的细胞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球运动员为提高运动能力,通常进行3到4周的高原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提高C的能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
(1) (存量)ATP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 无氧呼吸 该过程可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能量,是在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能量,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无法持续提供能量,说明这不是人体主要的呼吸类型 乳酸
(3)高原环境下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人体内会通过增殖分化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的运氧能力,使机体的有氧呼吸功能增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解析】
据图分析,曲线A是(存量ATP)的含量变化,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直接由其提供,曲线B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提供能量但无法持续供能的过程,应是人体内辅助能量补充的无氧呼吸方式,曲线C是可以持续为人体提供稳定能量供应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
(1)肌肉收缩最初的能量应来自于细胞中的存量ATP直接水解提供能量,人体细胞中ATP的产生部位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根据分析,曲线B代表的过程可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能量,是在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能量,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无法持续提供能量,说明这不是人体主要的呼吸类型,应是无氧呼吸,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运动员为提高运动能力,进行的高原训练,为的是提高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从而提高血液的运氧能力,使机体的有氧呼吸功能增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易错点06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是高中生物中的必备主干知识。由于掌握知识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同时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薄弱造成丢分的现象很普遍。在复习备考中,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系统化梳理,切实提高获取信息和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易错点,重视细节,这样才能通过复习提高正答率。常见易错陷阱有:
易错陷阱1:细胞呼吸的产物——乳酸和二氧化碳。误以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误以为植物细胞呼吸不会产生乳酸。
易错陷阱2: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阶段。误以为无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均产生少量能量。
易错陷阱3:O2和CO2物质量关系。忽略有脂肪参与有氧呼吸时,O2消耗量会大于CO2产生量。
易错陷阱4:有氧呼吸场所。误以为有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混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进行场所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5:储存蔬菜和水果与储存种子的条件。误以为延长蔬菜、水果、种子储存时间,要降低有机物消耗是让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条件均为“低温、干燥、无氧”。
例题1、(2022 浙江· T1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剧烈运动会导致骨骼肌细胞产生较多的乳酸
B.制作酸奶过程中乳酸菌可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 CO2
C.梨果肉细胞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 ATP
D.酵母菌的乙醇发酵过程中通入 O2会影响乙醇的生成量
例题2、为研究细胞呼吸方式,取右侧装置两组,甲组为A处放一定质量的某种种子、B处放一定量NaOH溶液,乙组为A处放等量同种种子、B处放等量蒸馏水。相同时间后,观察液滴移动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组液滴一定是右移或不移动
B.甲组液滴移动的量可代表种子呼吸产生的CO2量
C.设计乙组装置是测定种子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D.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可再设置一个A中为等量煮熟的种子,B中为等量NaOH溶液的丙装置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判断
(1)依据细胞呼吸产物区分:有氧呼吸产物与无氧呼吸产物最大的区别是无氧呼吸没有水生成
,产物有水产生一定存在有氧呼吸。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生物是:动物、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生物是:酵母菌、植物等。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2) 依据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区分: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释放能量,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产生ATP最多。
(3) 依据细胞呼吸场所区分: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无氧呼吸全过程在细胞质基质进行。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被分解。
(4)依据物质量关系区分:只有糖类参与细胞呼吸时,O2消耗量会等于CO2产生量,则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有乳酸发酵);O2消耗量会小于CO2产生量,则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没有O2消耗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有脂肪参与有氧呼吸时,O2消耗量会大于CO2产生量。
(5)依据液滴移动方向区分(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
实验结果 结论
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储存蔬菜和水果的条件并不是无氧环境。蔬菜、水果在储存时都应在低温、低氧条件下,低温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一般为零上低温;种子储存时应保持干燥,而蔬菜、水果储存时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内部因素也会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度,如生物的遗传特性、器官种类、生长时期等。
(2)水稻等植物长期被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其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3)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1. 图中甲、乙两图都表示苹果组织细胞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若CO2释放量为6 mol和O2吸收量为4 mol,则此时有氧呼吸占优势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适合储藏苹果的氧浓度
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2. 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而设计的实验装置(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通过装置1仅仅能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B.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C.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
2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D.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装置2中液滴可能向左移
3.(2021福建卷·7)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I)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II)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I、Ⅱ都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B.实验I、Ⅱ通气前都必须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
C.实验I中,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Ⅱ中,可用滤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培养液进入计数室
1.(2021全国甲卷·T2)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 )
A. 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
B. 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
C. 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
D. 该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
2. (2022全国甲卷·T4)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 ATP
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
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 CO2 和[H]的过程需要 O2 的直接参与
D.线粒体中的 DNA 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3.(2022山东· T4)植物细胞内 10%~25%的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 NADPH、CO2和多种中间产物,该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生成氨基酸和核甘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 NADPH 与有氧呼吸产生的还原型辅酶不同
B.与有氧呼吸相比,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能量少
C.正常生理条件下,利用14 C 标记的葡萄糖可追踪磷酸戊糖途径中各产物的生成
D.受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可由该途径的中间产物转化生成
4.(2022山东·T16)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还原型辅酶脱去氢并释放电子,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驱动 H+从线粒体基质移至内外膜间隙中,随后 H+经 ATP 合酶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 ATP 合成,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 O2结合生成水。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所示。已知 DNP 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 合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4℃时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B.与 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产热多
C.与 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
D.DNP 导致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生成的 ATP 减少
5. (2021广东卷· 9)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
B. 乙瓶的溶液由蓝色变红色,表明酵母菌己产生了CO2
C. 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后可观察到酵母菌中线粒体的分布
D. 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6.(2021湖南省·T1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南方稻区早稻浸种后催芽过程中,常用40℃左右温水淋种并时常翻种,可以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B. 农作物种子入库贮藏时,在无氧和低温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
C. 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D. 柑橘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可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呼吸速率,起到保鲜作用
7. 将刚采摘的新鲜蓝莓分成两等份,一份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 h后,贮藏在温度为1 ℃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1 ℃的冷库内贮藏。从冷藏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天CO2处理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低于对照组
C.第40天对照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为抑制蓝莓贮藏时的无氧呼吸,贮藏前可用高浓度的CO2处理一定时间
8. (2021浙江省 · T11)苹果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呼吸作用突然增强,然后又突然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标志着果实进入衰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呼吸作用增强,果实内乳酸含量上升
B. 呼吸作用减弱,糖酵解产生的CO2减少
C. 用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可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
D. 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可使呼吸跃变提前发生
9.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B.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C.当氧浓度为c时,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为丙酮酸
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
10.(2021重庆适应性·23) 如图为某运动员剧烈运动时,肌肉收缩过程中部分能量代谢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肌肉收缩最初的能量来自于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的产生部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曲线B代表的细胞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球运动员为提高运动能力,通常进行3到4周的高原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提高C的能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