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 25 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1945年)
1.背景:抗战胜利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
假和平,真内战
为何蒋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而毛泽东敢爽快应约?
材料: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
材料: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发言
1.和平舆论的压力
2.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3.如果中共拒绝,则在政治舆论上获取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共身上
1.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2.能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3.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获得民众支持
1945.8
1945.10.10
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
重庆谈判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和平似乎是可行的……
1946.1.10
1946.3
1946.6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和平好像更近了一步……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否定协议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全面内战爆发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1945年)
5
共产党要把抗日战争的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变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国民党要把抗日战争的胜利,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内战不可避免!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项目 数目 百分比
兵力 共产党方面 127万人 1
国民党方面 430万人 3..4
地区面积 共产党方面 228.5800万平方公里 23.8%
国民党方面 731.1720万平方公里 76.2%
城市 共产党方面 464座(中小城市) 23%
国民党方面 1545座(大中城市) 77%
人口 共产党方面 13606.7万人 28.6%
国民党方面 33893.3万人 71.4%
国强—共弱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阶段 时间 战略重点 结果/影响
战略 防御 国民党全面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6.6——1946.10
中原解放区
①确定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②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947.3-1947.6
陕北、山东
①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②粉碎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 陕北青化砭、沙家店战役;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 山东孟良崮战役)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材料: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经济危机
(1946抗议美军暴行)
(1946国民大会纪念邮票)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无限制发行纸币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政治危机
(1)1946.11-12,在南京召开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宪会议),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2)1946年冬,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
(反饥饿反内战游行)
第二条战线(国统区)
(1)概念:国统区;反美蒋;爱国民主运动;学生为先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2)作用: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2)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民不聊生,信誉丧失。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土地改革(解放区)
(1)依据: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河北平山西柏坡)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方针:彻底平分土地,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
阶段 时间 战略重点 结果/影响
战略 防御 国民党全面进攻 1946.6-1946.10 中原解放区 确定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 1947.3-1947.6 陕北、山东 ①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②粉碎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 陕北青化砭、沙家店战役;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 山东孟良崮战役)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胜利阶段
1947.6—1948.9
1948.9—1949.1
中原地区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战略反攻(1947.6-1948.9)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52天;47万余人。
意义: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6天;55万余人;
意义:南线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64天;52万余人。
意义: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1948.9—11
1948.11下旬—1949.1
1948.11初—1949.1
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
①基本方针: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②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③工作重心: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④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向人民交“答卷”
5.北平和谈(1949.4)
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战,他们就要完蛋;和,还可以有出路。当然不是什么“南北朝”,而是“改造”。
——周恩来
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1949年4月1日至15日 北平和平谈判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月21日 蒋介石引退 李宗仁任代总统(就任仪式)
我想做到划江而治,共产党总满意了吧?只要东南半壁得以保全,我们就有办法了。
——李宗仁
6.渡江战役(1949.4.21-4.23)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4月21日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政总统府
百万雄师过大江
影响: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15
1946.6-1947.6
1947.6-1948.9
1948.9-1949.1
1949.1-1949.4
粉碎重点进攻
粉碎全面进攻
内战爆发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
渡江战役
北平谈判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最终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2)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1)国内: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②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国际: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7.原因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意义
蒋介石总结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完全是国民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导致的......从根本上说,国民政府在政治上败坏,导致经济崩溃、军事失利,无不是国民党自身腐败无能的结果。
——刘芳《国民党大陆失败原因及历史启示》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共产党实行的力争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坚持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与民休养生息,分给农民土地,发展多种经济的政策,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马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王树增<解放战争>》一书记述的往事》
1.政治: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逐渐孤立,失去民心;
2.经济: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滥发纸币,经济崩溃,物价暴涨,生活秩序破坏;
3.军事:发动内战,违背民意;
4.组织:国民党党内组织涣散,纲纪废弛,缺乏凝聚力和渗透力;
5.社会:未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贪污腐败,道德败坏,社会秩序混乱。
1.政治:广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
2.经济:土地改革,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
3.军事:坚持武装斗争,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4.组织: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5.社会:清廉为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社会秩序稳定。
五四运动
191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全面抗战
1937—1945
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