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历史 九上第三、四单元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历史 九上第三、四单元 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14: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部编版九上历史
期末复习·世界古代史
第三、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文明
1.政治上: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封君封臣制)
2.经济上:(1)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出现了自由和自治城市。
3.思想文化上:基督教兴起、传播,大学的兴起。
封建时代欧洲的社会特征:
1世纪 4世纪 481年 8世纪前期 800年 843年
地点:
创立者:
教义: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亚洲);
耶稣;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克洛维建立
封建国家
法兰克
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时间及国家:
2.内容:
3.结果: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
2.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3.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须保护封臣。
1.要求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封君与封臣
(采邑制改革)
(变无偿的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3.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封君与封臣
臣服礼
授职礼
封君与封臣关系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封君与封臣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君封臣制的实质:
封建等级制度。
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
领主,与自己领主的领主没有臣属关系。
1世纪 4世纪 481年 8世纪前期 800年 843年
地点:
创立者:
教义: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亚洲);
耶稣;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克洛维建立
封建国家
法兰克
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
法兰克王国版图扩展;
鼓励基督教发展,征收“什一税”;加冕。
查理曼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形成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的雏形,不存在隶属关系
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出现及兴盛:
2.特点:
3.人员构成:
①二者关系:
②领主收入来源:
③佃户的义务:
4.土地构成:
5.自由农民的权利:
9世纪出现,11世纪兴盛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领主和佃户
契约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自营地、佃户所交捐税、罚金
为领主提供劳役(耕种自营地);纳税;出席法庭。
①庄园内:自营地和份地;
②庄园外:共用地(全体佃户可用)
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和农奴)
第8课 西欧庄园
1.享有权:
2.主持者:
3.审理范围:
4.特点:
5.惩罚手段:
6.审判依据:
7.作用:
庄园法庭
习惯法和村法
领主或他的管家
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
①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②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③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
处以罚金(归领主所有)
司法权
①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②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下列关于中古世纪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 )
①农奴是庄园中的劳动者,属于领主,没有人身自由
②庄园采用的是货币地租的剥削方式
③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几乎所有物品都可在自己的城堡内取得
④庄园内设有庄园法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一、自由和自治城市
1.城市兴起的原因
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共同点: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规模小。)
2.代表: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据此可知,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人口的增加
C.生产力的发展 D.庄园的瓦解
C
西欧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一、自由和自治城市
3.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1)原因:
(2)方式:
(3)代表:
(4)结果:
(5)形式: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法兰西的琅城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自治城市。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自治城市一定是自由城市,
自由城市不一定是自治城市。
自由城市 自治城市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在自由城市的基础上,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西欧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
经济中心
有自治权
规模小
政治中心
无自治权
规模大
因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孕育了资本主义,所以相对来说更先进一些。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城市的基本居民
手工业者
商人
分化出
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瓦解了封建制度)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条件:住满一年零一天)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最伟大的意义)
二、大学的兴起
1.背景: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
3.大学自治地位的体现: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4.大学的课程设置:
5.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基础课程,如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
专业课程,如法学、医学、神学等。
这说明了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步性)。
1.政治上: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2.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瓦解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文化上:推动教育发展,为文艺复兴打下基础。
西欧城市和大学兴起的意义:
第9课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中古欧洲社会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查理马特改革之后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
B.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D.法兰克等国君主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D
《罗马民法大全》 法律文献
① 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②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
③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
④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做了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希腊神话 神人同形同性(特点)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宙斯像(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掷铁饼者》
雅典帕特农神庙
德谟克里特“原子论”,苏格拉底“人应该认识自己”,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德国法学家
耶林格
1.法制建设随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2.法制建设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3.我们应坚持依法治国。
人类法制建设过程给我们的启示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395
527
7世纪
“黄金时代”
9世纪
14世纪初
1453
476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565
13世纪初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
查士丁尼继位
阿拉伯人入侵
多个外部军事势力入侵
十字军东征
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
查士丁尼去世
帝国灭亡
(1)外因:外族入侵。(2)内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导致其落后。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东方文化
基督教文化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观察拜占庭地理位置,这个帝国文明会有怎样的特点?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战乱迫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逃离家园,移居到相对安定的西欧,推动了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的热潮…拜占庭古代手稿、书籍、文物带到意大利,激发了文艺复兴作家热潮…”
——陈志强《盛世余晖:拜占庭文明探索》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阅读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信息?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封闭保守使文明衰落;
2.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
3.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我们应积极学习先进文化;
5.我们应居安思危。
拜占庭帝国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0世纪时的欧洲,东边是繁荣的拜占廷帝国,西边是黑暗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国。二者之所以区别如此之大,主要表现在( )
①拜占廷帝国继承了希腊罗马文明
②拜占廷帝国经济繁荣
③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着西欧
④城市在中世纪欧洲兴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④
A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C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指市民阶层形成后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
利于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西欧向近代发展。
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指什么?它“悄然兴起”有何意义?
(拜占庭帝国)……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罗马共和国时称霸地中海;
2.罗马帝国时横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内湖;
3.罗马古典文化灿烂。
“过去的势力和荣誉”是指什么?
1.6世纪前的日本:
2.大化改新:①时间及人物:
②原因:
③内容:
④评价:
3.幕府统治①开始时间: ②人物:
③称号: ④地点:
4.幕府统治时期的特点: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根因)
中国隋唐繁荣强盛,朝鲜新罗国兴起(推动因素)
646年,孝德天皇
政治(中央集权、国郡里)、经济*3
第11课 古代日本
大化改新 内容 影响
政治 中央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 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封建性质)
1.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2.改革是国家强大的动力;
3.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
4.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5.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大的责任感。
日本民族的特点:
日本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善于学习
第11课 古代日本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设幕府于镰仓
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幕府统治时代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权力:
4.影响: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第11课 古代日本
宗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时间
地点
人物
教义
经典
建筑
前6世纪
古印度
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佛经
寺庙
1世纪
巴勒斯坦
耶稣
忍受苦难,
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圣经》
教堂
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独尊“安拉”
《古兰经》
清真寺
三大宗教
宗教对于我们来说,陌生而又神秘,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那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
①都诞生于公元元年以前
②都诞生于亚洲
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
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C
传播: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最初在
麦加传教,
遭到反对
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630年占领麦加,
半岛各部落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
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伊斯兰教的影响:使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封建国家)。
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政教合一)。
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世界古代史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波斯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前4世纪)
3.罗马帝国(2世纪)
4.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6世纪)
5.阿拉伯帝国(8世纪)
欧亚封建制度存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亚洲:建立在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下;
欧洲:王权有限
三、阿拉伯文化
1.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1)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2)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
2.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吸收、保存、传播、创新
1.数学:
(1)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现在的“阿拉伯数字”;
(2)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三、阿拉伯文化成就
2.医学:
《医学集成》《医典》
3.文学: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