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部编版九上历史
期末复习·世界古代史
第一、二单元 古代亚非/欧洲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自西向东如何排列?
一、地理位置
二、发展过程
三、文明成就
四、统治概况
非洲东北角
1.出现国家:
2.初步统一:
3.强盛:
4.衰亡:
太阳历、象形文字、木乃伊、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
法老是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权于一身。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3100年
图特摩斯三世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第1课 古代埃及
“尼罗河的赠礼”
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体现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
二、发展过程
三、文明成就
西亚(伊拉克巴格达) “美索不达米亚”
1.出现国家:
2.初步统一:
3.强盛:
4.衰亡:
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
约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
约公元前24世纪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灭新巴比伦,两河流域文明终结
汉谟拉比(第6代) 奴隶制国家(前1595年被外族灭亡)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
1.制定目的:
2.地位:
3.内容:
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①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②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①三个社会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②奴隶制度,战俘,买卖奴隶,家庭奴隶制;③商品经济活跃。
4.实质:
5.评价:
君权神授
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
太阳神
拉马什
一、地理位置
二、发展过程
三、文明成就
南亚,印度河
1.文明最早出现在
2.前23世纪—前18世纪,
3.约前1500年,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建国,从事农业生产
阿拉伯数字、佛教、种姓制度、梵文
4.鼎盛: (奴隶制国家,阿育王),首都
第3课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
孔雀王朝
华氏城
种姓制度
1.创立者:
2.目的:
3.内容:
4.实质:
5.特点:
6.弊端:
雅利安人
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
(特别是婆罗门)的政治地位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僧侣、贵族
武士、官吏、
国王(阿育王)
农民、牧民、
手工业者、商人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非雅利安人,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者
掌管祭祀,掌握神权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纳税,上供
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贵族阶层)
(贵族阶层)
(劳动阶层)
(奴隶阶层)
种姓制度
统治阶级
被统治
阶级
种姓制度
1.创立者:
2.目的:
3.内容:
4.实质:
5.特点:
6.弊端:
雅利安人
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
(特别是婆罗门)的政治地位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激化了社会矛盾,给后来印度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3课 古代印度
佛教
1.创立时间及创立者:
2.教义:
3.传播: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①早期反对种姓制度(婆罗门的特权);
②提出“众生平等”;
③宣传“忍耐顺从”。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到中国。
第3课 古代印度
2.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属于 亚洲人民创造的有( )
①金字塔 ②佛教 ③帕特农神庙 ④长城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 )
①佛教 ②阿拉伯数字 ③种姓制度 ④《汉谟拉比法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C
B
古印度人发明了0-9的计数法,经阿拉伯人改造后传到欧洲;佛教促进了亚洲国家文化的发展。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古国名称 发源地 起源时间 文明成就
古埃及
尼罗河
约公元前3500年
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木乃伊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约公元前3500年
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印度河
约公元前23世纪
种姓制度、佛教、
阿拉伯数字、梵文
古代中国
黄河
约公元前2070年
青铜器、甲骨文
古代东方文明的共同点:(1)都起源于大河流域;(2)都是农耕文明;(3)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专制);(4)国家具有封闭性。
古代欧洲文明有何特点?
古代亚非(东方)文明有何特点?
(1)都起源于大河流域;(2)都是农耕文明;
(3)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专制);(4)国家具有封闭性。
(1)都起源于海洋;(2)工商业比较发达;
(3)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民主);(4)国家相对开放。
古希腊
古罗马
海洋文明
——
古希腊
与
古罗马
一、地理位置
二、发展过程
1.爱琴文明:
2.荷马时代:
3.城邦时代: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①时间:
②特点:
③代表:
④概况:
相对落后
公元前8世纪
“小国寡民”
斯巴达(最大、尚武),
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第4课 古代希腊和亚历山大帝国
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
(古代希腊是地理概念,并非国家概念。)
希腊城邦居民
公民
非
公
民
外邦人
奴隶
权利
参与统治、占有土地、各种活动
义务
参军打仗
没土地、没权利、没自由
统治者
被统治者
成年男性公民
第4课 古代希腊和亚历山大帝国
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全盛:
2.伯里克利改革:
3.局限性:
①时间: ②人物:
③表现:
前5世纪中后期
民主政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①扩大公民权利:每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核心,即“公民平等,直接参政”)抽签、轮流;
②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立法、司法);③津贴制度。
伯里克利
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儿童)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启示:①改革是国家强大的动力,
②杰出人物能推动社会发展。
(实质:奴隶制民主政治)
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暗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4课 古代希腊和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53年,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现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考察团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B.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C.雅典民主制实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D.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B
2.分析下图,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半数的居民能享受雅典民主
B.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C.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C
首战波斯
地中海东岸
埃及
两河流域灭波斯
印度河流域
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东到印度河流域
北抵中亚
南达埃及
西起希腊
古希腊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两河
流域文明
古印度文明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
材料二 (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带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评价亚历山大东征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耀万世。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汇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战争
D.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文明传播的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A
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希腊“内部极盛”表现在( )
A.农耕文明发达
B.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C.对外交流频繁
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
疆域空前辽阔
罗马城邦
公元前1000年
台伯河
第5课 古代罗马
共和政体
元老院(决策权)
执政官(日常政务)
公民大会(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了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的实质:奴隶主贵族专政
保民官(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
1.建立:
2.统治:
3.《十二铜表法》
4.扩张:
5.斯巴达克
起义
公元前509年(奴隶主贵族专政)
①时间: ②地位: ③内容:
④意义:
成文法
公元前450年左右
①公元前3世纪初,
②战胜迦太基(布匿战争),
③公元前2世纪,
①时间:
②意义:
前73年
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
①元老院掌决策权;②执政官(日常政务);
③公民大会;④平民保民官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控制了西地中海。
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分裂)
1.建立:
2.发展:
3.强盛:
4.衰亡:
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了“内湖”。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分裂)
1.建立:
2.发展:
3.强盛:
4.衰亡:
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独尊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罗马陷入政治、经济危机;(灭亡内因)
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了“内湖”。
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灭亡外因)
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日耳曼人灭西罗马帝国。
①3世纪,
②375年,
③4世纪末(395年),
④476年,
西欧封建社会开始。
(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罗马发展时间线索
罗马城邦
罗马
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称霸
地中海
罗马
帝国
帝国
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
(前1000年)
(前509年)
(前2世纪)
(476年)
(395年)
(前27年)
“黄金时期”
地跨欧亚非
内湖地中海
(2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开始。
(中世纪、中古时期)
1.下列属于古代罗马政治体制的有( )
①元首制 ②共和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城邦民主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
2.在《十二铜表法》未编制颁布之前,由于使用习惯法,司法权又操纵于贵族,任其解释,大行司法专横,引起罗马平民不满。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篡成文法。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保证平民权益免受侵犯
B.为欧洲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D.全力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滥用
A
C
授课类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特点)《荷马史诗》宙斯像(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和万神庙德谟克里特“原子论”,苏格拉底“人应该认识自己”,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罗马法学: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凯撒“儒略历”(公历的基础)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新的矛盾日益凸显,罗马缺乏一个适用于外来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关系的法律。针对这一情况,罗马帝国( )
A.颁布了成文法 B.建立了元首制
C.编制了儒略历 D.推行了万民法
D
前两个单元的学习给我们哪些启示:
1.尊重文明多样性;
2.人类文明的交流利于共同进步;
3.对于外来文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文明应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5.我们应主动学习优秀文化、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