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检测题 (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检测题 (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9 09: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3题)
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Cl
B.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氮化镁的化学式:Mg2N3
D.H2CO3的电离方程式:H2CO3=2H++CO32-
2.在一定温度下,某容器内的某一反应中,气体X、Y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时,Y的浓度是X的浓度的2倍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时,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
D.时,X、Y的量不再变化,化学反应停止了,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3.下列物质中,既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又含有极性共价键是
A.NaOH B.H2O2 C.Na2O2 D.H2S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而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气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⑥水煤气反应⑦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A.①④⑦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⑥⑦
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B.1molFe与过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C.密闭容器中,2molSO2和1mol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
D.常温常压下,1.7g氨气所含氢原子数为0.3NA
6.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之间一定互称同位素
B.I A族与ⅦA族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半径越大,其单质氧化性越弱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7.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次氯酸的电子式:
C.Cl2分子的结构式:Cl-Cl D.N2分子的电子式:
8.下列反应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A.NH4ClNH3↑+HCl↑ B.CaO+3CCaC2+CO↑
C.2Na2O2+2CO2=2Na2CO3+O2 D.2NaOH+Cl2=NaCl+NaClO+H2O
9.新型可控电池――锂水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电解质中可加入乙醇
B.该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锂电极移动
C.该电池为二次电池。
D.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O + 2e- = H2↑ + 2OH-
10.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可逆反应的进程都有一定限度
B.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转化为生成物的最大转化率
C.化学平衡状态是指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可逆反应达到的最大限度
D.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
1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4Y2(g) 2Z2(g)+3Q2(g)的反应,其中X2、Y2、Z2、Q2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4 mol/L、0.2 mol/L、0.3 mol/L,达到平衡,各物质的浓度不可能为(   )
A.c(X2)=0.15 mol/L B.c(Y2)=0.9 mol/L
C.c(Z2)=0.3 mol/L D.c(Q2)=0.54 mol/L
12.下列关于NH4Cl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存在离子键 B.属于共价化合物
C.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NH4+的电子式:
13.某温度下,反应 在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不变,升温,平衡向逆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
B.温度、压强均不变,充入HI气体,开始时正反应速率增大
C.温度不变,压缩气体的体积,平衡不移动,颜色加深
D.体积、温度不变,充入氮气后,正反应速率将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4.现有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
(1)m+n___________p(填“>”、“<”或“=”)。
(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加入B(容器体积不变),则A的转化率___________,B的转化率___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将___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___。
(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为无色物质,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___(填“变浅”、“变深”或“不变”,下同),而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___。
15.按要求填空:
(1)L层电子数为K、M层电子数之和的原子,填写微粒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2)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二价阴离子,填写微粒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
(3)两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4)在1~18号元素中,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6.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下面是某同学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的实验。(已知: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淡黄色沉淀。)
Ⅰ.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1)除如图装置所示的实验用品外,还需要的一件实验用品是_______。
(2)中的两个硫的化合价并不相同,假如其中一个硫的化合价为+4,则另一个硫的化合价为_______;圆底烧瓶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若在2min时收集到224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该2min内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设圆底烧瓶内混合溶液的总体积为100ml,且反应过程中体积不变),而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4)利用该化学反应,试简述测定反应速率的其他方法:_______(写一种)。
Ⅱ.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为探讨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已知,与均为无色)
实验序号 体积V/mL 蓝色褪去时间/s
0.02mol/L溶液 淀粉溶液 0.01mol/L碘水 水
① 10.0 2.0 4.0 0.0 t1
② 8.0 2.0 4.0 2.0 t2
③ 6.0 2.0 4.0 Vx t3
(5)表中Vx= _______mL,t1、t2、t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1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现在形成的周期表经过了众多化学家的艰辛努力,历经142年。元素周期表体现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G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写明周期和族)。
(2)Sn的最高正价为______,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As的气态氢化物为_____。
(3)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
①阴影部分元素氢化物热稳定性最高的是_____(填化学式)。
②H3AsO4、H2SeO4的酸性强弱:H3AsO4_____H2SeO4(填“>”、“<”或“=”)。
③氢化物的还原性:H2O_____H2S(填“>”、“<”或“=”)。
(4)可在图中分界线(虚线部分)附近寻找_____(填序号)。
A.优良的催化剂 B.半导体材料 C.合金材料 D.农药
(5)①Se2Cl2常用作分析试剂,其电子式为_________。
②硒(Se)化铟(In)是一种可应用于未来超算设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原子半径:In>Se B.In的金属性比Se强
C.In的金属性比Al弱 D.硒化铟的化学式为InSe2
(6)请设计实验比较C、Si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可供选择的药品有:CaCO3固体、稀硫酸、盐酸、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2CO3溶液、硅酸钠溶液,化学仪器根据需要选择)。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在试管中加入_____,再加入_____,将生成气体通过_____洗气后,通入_____; 现象:__________; 结论:非金属性C>Si
四、计算题
18.家用液化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C4H10)。已知1 mol液态水汽化时需要吸收44 KJ热量。(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
(1)当58 kg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3×106 kJ,则丁烷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mol丁烷完全燃烧产生水蒸气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kJ?____________
19.在25 ℃时,向100 mL含14.6 g氯化氢的盐酸溶液里放入5.60 g纯铁粉(不考虑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反应开始至2 min末,收集到1.12 L(标准状况)氢气。在此之后,又经过4 min,铁粉完全溶解。则:
(1)在前2 min内用FeCl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后4 min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2 min与后4 min相比,反应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6 mol W气体和5 mol X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W(g)+3X(g)2Y(g)+nZ(g)。2min末已生成2 mol Y,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5 mol/(L·min),试计算
(1)前2min内用W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2min末时X的浓度为___________。
(3)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___________。
21.X、Y、Z、W为短周期的四种元素,其最高正价依次为+1、+3、+5、+7,核电荷数按照Z、X、Y、W的顺序增大。已知Z的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为2,W、X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8。
(1)请写出元素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元素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X与W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Y、Z、W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4)请写出W的单质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素X与元素Y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请举一例实验事实证明这一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甲、乙、丙为三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X、Y是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未注明,反应不产生其它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X是水,甲、乙中的元素同一周期,写出甲和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若Y是水,甲、乙中的元素同一主族,写出甲与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若X、Y均为氧化物,若中X常温下为气态,Y常温下为固态,X为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用电子式表示Y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
(4)若X、Y均为氧化物,其中X常温下为固态,Y常温下为气态,则固体X熔化时破坏的是__________(填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请写出乙的一种用途________。
23.X、Y、Z、W、R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且分属于四个周期。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Z、W为同周期相邻元素,Y、W可形成如图所示的离子,R原子核外无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W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第六周期与W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
(2)Z、W、R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Z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较强的是____(写化学式),Z与W形成的简单气态氢化物还原性较强的是____(写化学式)。
(4)用电子式表示X与R组成的物质的形成过程____。
(5)Y、W的简单氢化物沸点较高的是____(填化学式),判断依据是____。
(6)图中离子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淡黄色沉淀和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B 4.D 5.D 6.C 7.C 8.C 9.D 10.D 11.B 12.D 13.C
14. > 增大 增大 减小 减小 不变 变深 变浅
15.(1)
(2)
(3)
(4)NH3
16.(1)秒表或计时器
(2) 0
(3) 会部分溶于水
(4)测定一段时间内生成硫沉淀的质量或测定一定时间内溶液浓度的变化
(5) 4.0
17. 第四周期第ⅢA族 +4 HClO4 AsH3 HF < < B AB CaCO3固体 盐酸 饱和NaHCO3溶液 硅酸钠溶液 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18.(1)2C4H10(g)+13O2(g)=8CO2(g)+10H2O(l) △H=-6000 kJ·mol-1
(2)2780
19. 0.250 mol·L-1·min-1 0.250 mol·L-1·min-1 前2 min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20. 1mol/L 6
21. 第三周期、ⅦA族 Na>Al> Cl >N Cl2+2NaOH=NaCl+NaClO+H2O Na 钠与水反应比铝要剧烈
22. 2F2+2H2O===4HF+O2 2H2S+O2==2S+2H2O 非极性 共价键 制造半导体器件或合金制变压器铁芯,耐酸设备等
23.(1) 84
(2)r(P3-)>r(S2-)>r(Ca2+)
(3) H2SO4 PH3
(4)
(5) H2O 水分子之间有氢键
(6)+2H+=S↓+SO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