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10: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研究》一文中写道:在西晋之前,汉族人一般每人分一个食案,跪着分别用餐。随着胡人内迁,胡人的习俗直接影响着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汉人也开始坐胡坐,睡胡床,吃胡食,影响直至今日。这一内容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政权并立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
3.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缓和了西晋社会矛盾 B.大大增强了南方军事实力
C.导致了西晋最终灭亡 D.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4.晋惠帝时朔,发生了一场宗王叛乱,之后,“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场叛乱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巢起义 D.少数民族内迁
5.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是( )
A.西晋蜀梁 B.梁蜀西晋 C.蜀西晋梁 D.蜀梁西晋
6.“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政权分裂,危机四起 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7.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 )
A.三国 B.十六国 C.南朝 D.北朝
8.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与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则与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A.地方诸侯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D.民族矛盾激化
9.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哪一项
史实 推论
A 八王之乱 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
B 王与马,共天下 反映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
C 光武中兴 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黄巾起义 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瓦解
A.A B.B C.C D.D
10.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衰亡的原因有
①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生活腐化成风
②大封同姓王,酿成八王之乱
③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民族矛盾激化
④自然灾害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C.曲辕犁已得到广泛应用 D.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12.解释是历史的生命血液,没有解释就没有历史。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时期的墓砖壁西“犁耕图”,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展现了该地区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 B.体现了当时游牧民族生活情况
C.是我国开始出现牛耕的历史证明 D.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13.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这一措施( )
A.便于消除边疆隐患 B.加剧统治内部矛盾
C.推动三国鼎立形成 D.利于北方经济恢复
14.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争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王与马共天下 B.五胡内迁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1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统一了全国
C 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D 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A.A B.B C.C D.D
16.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7.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18.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权更替,其中①对应的是
A.西周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19.山西省内有大量北朝时期的遗址、石窟、墓葬等丰富多彩的器物和文化遗存。考古人员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发现北朝前期遗存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而随着时间推移,器物中的草原文化色彩被逐渐淡化;在中原地区,吸收了草原文化的新汉文化开始趋于主导地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民族大迁徙造成了民族大杂居
②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汉族政治制度
③汉族人民学习游牧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④各族人民之间已没有差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数多达千万。这主要体现了当时民族交融的( )
A.措施多样 B.方式灵活 C.领域广泛 D.规模庞大
21.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与下图相关的史实是( )
A.三国鼎立形势 B.淝水之战形势
C.少数民族内迁 D.中原人口南迁
22.西晋与秦的相似之处是:
①短命 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③都大封同姓诸王 ④都是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23.下列历史事件,标志西晋统一了全国的是
A.那水之战 B.西晋灭吴 C.八王之乱 D.东晋灭亡
24.使西晋走向衰落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匈奴灭晋 B.八王之乱 C.南朝建立 D.五族内迁
二、综合题
25.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1)材料一中晋武帝采取的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7.读图指要
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机。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段分裂时期。
两晋形势图
问题导引
两幅地图中,哪一幅属于西晋形势图?为什么?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材料二 如下图
(2)依据材料二,归纳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的主要领域。
材料三 鲜卑族文化精华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29.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统一?
材料二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结合材料三分析,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3)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材料中说明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中措施显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不是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是有为而治,排除B项;重用汉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材料中“胡人的习俗直接影响着汉族人的饮食习惯,汉人也开始坐胡坐,睡胡床,吃胡食”可以用于研究当时民族融合情况,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民族融合,不是政权并立、江南的开发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是人口南迁。北方人民南迁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D项正确;缓和了西晋社会矛盾、 大大增强了南方军事实力和导致了西晋最终灭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解析】
晋惠帝时朔,发生了一场宗王叛乱,之后,“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场叛乱是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B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而非西晋晋惠帝时期,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排除C项;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是指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迁中原,与中原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解析】
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西晋曾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南朝的演变顺序是宋、齐、梁、陈,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梁,C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不是正确的顺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解析】
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不仅短命,统治时期政权纷争不断。依据材料“八王之乱”“纷纷起兵”“内外交困”“铁马强弓所摧垮”可得出西晋王朝的特征是纷争不断,短暂而亡。A项正确;“休养生息,稳定民心”不符合此时期政治特点,排除B项;西晋政权是短期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是说明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解析】
根据“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十六国,B项正确;魏蜀吴被称为三国,南朝是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合称,北朝是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的合称,排除ACD项。故选B项。
8.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西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给西汉和西晋以沉重的打击,A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君主的腐朽统治与汉景帝无关,排除C项;民族矛盾激化与“乱七八糟”的发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的“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A项正确;“王与马,共天下”与东晋的政治特点有关,排除B项;光武中兴反映了东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消耗国力,西晋从此衰落以及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自然灾害严重不是西晋衰亡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甘肃嘉峪关地区,出现了犁耕,反映了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唐朝出现曲辕犁,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解析】
由材料“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时期的墓砖壁西‘犁耕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出土文物展示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排除B项;春秋时期,我国已开始出现牛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展示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没有体现当时民族融合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
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可见这一措施显然是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以弥补北方中原劳动力的不足,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D项正确;题干是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显然不是为了消除边疆隐患,排除A项;这一措施鼓励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是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措施是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推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藩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的中原人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项正确;“王与马共天下”体现的是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的局面,排除A项;五胡内迁是指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徙的历史事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年,没有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三国后期蜀国首先被魏国所灭,而司马炎又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但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是蜀国,排除A项;八王之乱爆发使得西晋由盛而衰,但是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是匈奴人攻入西晋都城长安,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东晋大败前秦,北方黄河流域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解析】
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再到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由此可见示意图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魏晋时期政权并立都只是题干示意图中的部分意思,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A
【解析】
材料中说明由于胡汉杂居导致汉族生活方式改变,A项正确;胡汉交融是相互吸收各自文化,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项;C项中“同步”说法绝对,排除C项;D项中广泛传播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最终统一于西晋,西晋灭亡,北方是十六国,南方是东晋,C项正确;西周之后是秦朝,秦朝之后是西汉,西汉之后是东汉,东汉之后是三国,排除AB两项;南北朝统一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解析】
依据“北朝前期遗存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而随着时间推移,器物中的草原文化色彩被逐渐淡化;在中原地区,吸收了草原文化的新汉文化开始趋于主导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大量内迁造成了民族大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而少数民族政权也积极学习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人民也受到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①②③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各族人民之间已经没有差别,也不符合史实,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
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总人数多达千万”可知,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人数很多,规模庞大,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当时民族交融的措施和方式,排除A项、B项;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模庞大,而不是领域的广泛,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解析】
根据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西晋”以及“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在地图上的分布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图反映了少数民族内迁,C项正确;三国鼎立形势 ,淝水之战形势,中原人口南迁与题干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局面归于统一,中国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安定的局面,316年灭亡,王朝短命;历史上的秦朝是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西晋和秦朝也同样二世而亡,政权十分短暂,①②正确,D项正确;秦朝没有大封同姓诸王,西晋是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③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战斗,排除A项;八王之乱在统一全国之后,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因素,排除B项;316年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建立,420年东晋灭亡,排除D项。B项正确。
2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晋,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B项正确;“匈奴灭晋”指的是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排除A项;420年-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时上统称“南朝”,南朝建立时,西晋已经灭亡,排除C项;五族内迁不是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25.影响:为汉族社会注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解析】
影响:根据“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得出为汉族社会注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得出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根据“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得出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6.(1)被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纷纷南迁。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7.左下方地图是西晋形势图。原因:因为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东晋的都城是建康;在疆土面积商,东晋未能恢复中原,而西晋灭了吴国统一了全国。因此从都城和疆域方面可以看出左下方的地图是西晋形势图。
【解析】
【分析】
根据“两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东晋的都城是建康;在疆土面积商,东晋未能恢复中原,而西晋灭了吴国统一了全国。因此从都城和疆域方面可以看出左下方的地图是西晋形势图。
28.(1)特点: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2)领域: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
(3)影响: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民族交融;壮大中华民族力量;为隋唐时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意思是华夏族不是一个民族组成的,是由远古很多部落形成统一民族。由此得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由多民族交融而成。
(2)依据材料二第一幅图片“少数民族用牛耙耕地图”反映是生产方式的影响;第二幅图“北魏帝王出御图”反映了北魏仿照汉族官制、政治制度;第三幅图“汉人胡食图”反映了汉人吃少数民族的食物,生活习俗的交融;第四幅图“胡旋舞扁陶壶”少数民族的舞刻在中国的陶器上,反映了文化艺术的交融。
(3)依据材料三“鲜卑族文化精华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由此可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民族交融;壮大中华民族力量;为隋唐时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9.(1)魏国;西晋司马炎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局面: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即可)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可知,三国中的魏国无论在“户数”、“人口”、“兵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两国,因此三国中魏国有条件完成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根据材料三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主要的内迁民族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