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采取的这一措施的意义是-( )
A.加深了民族矛盾 B.消灭了鲜卑文化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造成了民族分裂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贵族妇女可能经历(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被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4.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是( )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东晋获胜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牧野之战
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6.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A.各民族交往密切 B.南北方战乱频繁 C.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7.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8.下表是北魏时期墓葬的变化情况。出现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
项目 改革前的北魏墓 改革后的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的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百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号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实行了汉化的政策措施 B.加速北方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10.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1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12.下列措施中,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改鲜卑姓为汉姓 B.组织兵士屯田 C.休养生息 D.释放奴婢
13.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齐神武帝高欢常常让丞相对着鲜卑人用鲜卑语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又让汉人对汉人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高欢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 B.使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
C.致力于调和民族矛盾 D.让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
14.下面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孝文帝正在拓展北周的疆域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 D.民族隔阂日益深化
15.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1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发展了畜牧经济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18.某学者要撰写历史论文《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他撰写的论文内容主要是( )
A.光武中兴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开元盛世 D.江南地区的开发
19.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墓葬变化对比表》,从中可看出改革的影响是( )
项目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增强了北魏实力 D.结束了北方分裂的局面
20.改革创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
A.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21.“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这表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22.《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北魏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 )
A.局限性 B.落后性 C.妥协性 D.强制性
2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两者相比,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建立县制 B.推行汉化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24.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 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由此可以推断,作者意在强调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五胡推动中原汉人南迁开发江南
C.少数民族文明更为先进 D.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
25.朱绍侯指出,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其意在强调民族交融
A.方式的多样性 B.过程的艰巨性
C.结果的一致性 D.时间的长期性
26.如下图所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27.如图是2013年河南洛阳衡山北魏帝陵墓出土一枚光亮如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铸造时间为491年至518年)。由此可以推定
A.金币专供于北魏帝王享乐之用 B.北魏时期东西方的商业交流频繁
C.丝绸之路的终点是拜占庭帝国 D.丝绸之路的起点已经易位于洛阳
二、综合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交融】
材料一:除匈奴外,东汉末年以来,迁入中原的北方民族还有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高牧业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简述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
【语言汉化】
材料二:帝(北魏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两点即可)
【制度汉化】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通过祭孔的仪式性表演确立其所代表的北魏政权以及君权的合法性基础,实现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整合,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和底层民众,最终促成北魏政权由军事政权向封建国家政权的成功转型。
——《北魏祭孔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孝文帝接受了中原文明的哪些政治和文化传统?其目的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按军功授予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 (诏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内容?
(2)材料二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材料中反映出他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
(3)简要指出以上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30.“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
——七年级历史上册86页
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七年级历史上册87页
材料三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百度词条《孝文帝》
(1)材料一中“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发生在哪个朝代?导致这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除了材料二中氐族和羌族外,当时纷纷内迁的还有北方的哪些少数民族?
(3)图中的人口迁移为我国江南地区的开发准备了哪些重要条件?
(4)表中的“新迁之民”在哪些方面与汉族存在着明显差异?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1)请写出材料一中①所对应的政权名称。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二:江南为之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2)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个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C项正确;这一规定没有加速民族矛盾,也没有使鲜卑文化消灭,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AB项;这样促进了民族融合,没有造成民族分裂,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汉化措施,要求学汉语,改汉姓,通汉婚,穿汉服,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与孝文帝的措施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解析】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孝文帝进行了以汉化政策为中心的改革。学习汉族礼仪制度、穿汉服、学汉化等。C项正确;秦始皇、汉武帝和隋文帝都不符合材料中“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的信息,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可知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C项正确;官渡之战是袁绍和曹操,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曹军,排除B项;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解析】
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不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了科举制以及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6.A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内容,“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交往密切,A项正确;题干图片不能反映南北方战乱频繁,政权更迭,政局混乱,排除BD项;图中生活情境,与佛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7.C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文明,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不是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边疆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8.A
【解析】
结合材料内容,从殉葬牲畜上看,改革后家畜改为陶器模型;从墓葬形制上来看,改革后墓室为仿东汉建设;从壁百装饰上来看,有儒家文化元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汉化的政策措施,使得北魏逐步汉化,A项正确;加速北方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不是其墓葬出现汉族元素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经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排除C项。故选A项。
9.A
【解析】
这两场改革都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所以改革都能获得成功,A项正确;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两场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是当时改革的最高统治者,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正确;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没有体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不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该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进程,A项正确;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而不是长安、北京、建康,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A项正确;屯田制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创立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西汉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C项;西汉初和东汉初释放奴婢,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可知,这是高欢为团结鲜卑族和汉族所采取的策略,表明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用不同的手段分别安抚汉人和鲜卑人,没有体现出使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排除A项;根据材料“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可以看出,没有使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让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解析】
北齐、北周、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战争频繁,政权数量逐渐减少,说明分裂局面中孕育统一的因素,C项正确;孝文帝是北魏皇帝,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西魏后来被北齐、北周取代,排除A项;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
根据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这三项的“消解”、“完全消除”、“彻底淡薄”表述太绝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
根据材料“‘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畜牧经济的发展和北魏实力的增强,排除B、D项。故选C项。
18.B
【解析】
根据题干“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大力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实行了改革,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提高了北魏的实力,加强了民族融合,也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繁荣景象,排除A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C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的“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墓葬变化对比表》”,可知,改革前的北魏墓内容,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由改革后北魏墓内容,带有明显的汉族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 A项正确。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增强了北魏实力,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结束了北方分裂的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解析】
改革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得到统治者支持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是改革成功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
21.A
【解析】
材料大意是说明国家在北方兴起,迁至平城之后,移风易俗很难实现。可见,材料分析的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以汉化为中心措施,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属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解析】
孝文帝改革是以汉化为中心,主要包括说汉语、穿汉服以及与汉族通婚等。材料中“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的意思是说明如果不说汉语将会受到惩处,体现出孝文帝改革的强制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落后性和妥协性,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23.B
【解析】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孝文帝进行了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这一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建立县制、统一度量衡以及奖励军功都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24.D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五胡、战乱、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这是说,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战争中交融,在交融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说,战乱中交融、交融中历史向前发展,这里强调的是交融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汉人南迁,排除B项;文明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是汉族的发展程度比少数民族高,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解析】
由材料“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见民族融合的方式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过程、结果和时间,排除BCD。故选A项。
26.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项正确;文明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解析】
根据“北魏帝陵墓出土一枚光亮如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可得出当时已经有对外的商业交流,才会出现外币,B项正确;专供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终点并不是拜占庭帝国,排除C项;东汉时期,丝绸之路起点已经在洛阳了,排除D项。故选B项。
28.(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生活;北方民族逐渐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学习和接受北方民族的风俗习惯。
(2)“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目的:北魏政权由军事政治权向封建国家政权的成功转型,巩固统治。
(4)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除匈奴外,东汉末年以来,迁入中原的北方民族还有鲜卑、羯、氏、羌等族。”表明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具体表现:根据材料“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表明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他们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高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表明,北方民族逐渐从事农业生产。根据材料“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高牧业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表明,汉族学习和接受北方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语指的是北魏的语言,即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提倡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等措施。
(3)
根据材料“孝文帝通过祭孔的仪式性表演确立其所代表的北魏政权以及君权的合法性基础”表明北魏孝文帝接受了中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根据材料“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和底层民众,最终促成北魏政权由军事政权向封建国家政权的成功转型。”可知,目的是北魏政权由军事政治权向封建国家政权的成功转型,巩固统治。
(4)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打破障碍,不断加强与汉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29.(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措施:讲汉语,改汉姓。
(3)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秦国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学习改革家,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等。
【解析】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 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2)
根据材料二“诏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皇帝是北魏孝文帝。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归纳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3)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本题设问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如: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启示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学习改革家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等。
30.(1)西晋末年;战乱。
(2)匈奴族、羯族、鲜卑族。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4)穿着打扮不同,语言不通;不擅长农业,未融入汉民族,比较恋旧。
【解析】
(1)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故问题一:材料一中“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发生在西晋末年。问题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
(2)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
依据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4)
依据材料信息“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可知,鲜卑族迁入中原,与汉族差异有:穿着打扮不同,语言不通;不擅长农业,未融入汉民族,比较恋旧。
31.(1)①东晋。特征:政权分立。
(2)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具体答出江南耕地面积扩大,荒地被开垦出来;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的丰收;农业和手工业都进一步发展)。
(3)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十六国并立的政权是东晋。第二问:读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
(2)
根据“江南为之国盛矣”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都有明显的进步。
(3)
第一问:根据“迁都后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等措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材料一中西晋实现了统一,即使在政权并立过程中也有政权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例如前秦、北魏等。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综上概括可知,促进统一的因素包括局部地区的统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