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10:4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 《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制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工具方面的革命,铁制农具开始出现是在( )
A.商朝 B.春秋后期 C.战国时期 D.黄帝时期
3.下列图示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A.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B.土地制度持续变革
C.铁器用途逐步拓展 D.科学技术不断突破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着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夏朝的建立 ②商朝用甲骨文记事 ③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 ④西周确立分封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5.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面临____的局面。( )
A.周天子能够很好地约束诸侯
B.周天子在政治上处于最高地位
C.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D.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6.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 贾湖遗址“野大豆” 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
A.南稻北粟、文明初现 B.黄淮流域、农耕之源
C.天下粮仓、老家河南 D.铁犁牛耕、社会变革
7.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金属货币的使用 C.分封制的瓦解 D.春秋诸侯争霸
8.《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 )
A.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9.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王室中兴,推广分封制 D.征战激烈,分裂加剧
10.《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1.春秋时期是因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时间段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8世纪早期到公元前5世纪早期
B.公元前8世纪晚期到公元前5世纪晚期
C.公元前7世纪早期到公元前4世纪早期
D.公元前7世纪晚期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
12.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3.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由此引发了(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吴越争霸
14.下列关于春秋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无正义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D.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不断举行起义
16.《论语》:“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是( )
A.田氏代齐 B.春秋争霸 C.三家分晋 D.百家争鸣
17.西周时期,“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到了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耒耜等磨制石器的出现 B.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
C.出现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8.“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
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 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
C.楚国兵力非常强 D.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开始瓦解
19.“司马耕,一名犁,字子牛,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春秋时期宋国人。”以上人物介绍可以用来佐证( )
A.孔子只有七十二名弟子 B.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C.宋国最早出现牛耕现象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20.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经鲍叔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这段佳话能够反映春秋时期( )
A.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士阶层得以广泛兴起
C.优秀人才开始得到重视 D.君主宽容仁厚的品质
21.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实现了大一统 B.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2.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这表明
A.开始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B.西周的分封制已经瓦解 C.人民遭受战争灾难之苦 D.争霸战争孕育统一趋势
23.春秋后期,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恒王曾派人向鲁国“求赙”即“丧葬费”。这反映了
A.周王室的衰微 B.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诸侯争霸激烈 D.鲁国财政实力最强
24.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历史文件,时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列出土文物中,与牛耕技术有关的是
A.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C.春秋墓葬发掘的铁农器 D.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25.下表为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由此推知,这些战争( )
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部分)
国名 姓氏 原所在地(今地名) 迁徙地(今地名)
罗 芈 湖北宜城西 湖北枝江、湖南汨罗及江苏六合程桥
卢戎 姜 湖北南漳东北 湖南泸溪平江南、四川卢城
萧 子 安徽萧县西北 浙江萧山、江西江青西、湖南潇水一带
A.使楚国率先成为霸主 B.彻底摧毁了周王室权威
C.全部发生在南方地区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26.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遗址(河北)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同时期的燕国遗址(辽宁)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证明
A.南方地区没有使用铁器 B.北方地区已经淘汰石、青铜器
C.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7.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在阳澄湖畔开始兴建草鞋山文化遗址公园。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园区目前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南京博物院1972年在此地考古时不可能发掘出( )
A.生锈的铁制农具 B.灌溉发达的稻田
C.神人兽面纹陶盆 D.制作精美的玉器
二、综合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罗马强盛之前,伊特鲁里亚人、迦太基人以及希腊人都已建立了强大而精深的文明。因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吸收甚至是直接仿效了这些文明的许多制度与习俗,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尽管其他民族,比如萨谟奈人,总是设法阻止罗马人的扩张,但他们还是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
——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华夏文明和罗马文明所处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夏文明与罗马文明发展的异同。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材料二 商代的方国是建立在武力强制基础上的结合关系。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诸侯本人的地位由周王册封。周天子的分封使得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行政建制上的保证措施,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
材料三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片和文献史料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四 周朝建立后,以血缘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观察材料一地图,指出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予以评析。
(3)材料三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
(4)据材料四,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就不会感到惊奇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历史读本》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距今10000年至2000年间人类总人口数发生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中国北方和南方“农耕聚落”代表遗址。
(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二 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王室辖下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2)材料二反映周王室的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哪一政治局面的出现?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兼并战争。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
材料四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把这些部落剪灭了,实际上却把全部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好使他们和中原民众处在平等的地位。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卷二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春秋争霸的影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冶炼工艺,排除A项;铁制农具是耕地的,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商朝、黄帝时期,与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的史实不符,排除AD项;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制农具,排除C项。故选B项。
3.A
【解析】
从春秋战国时期铁耕犁的构建到汉代的犁耕法再到唐代的曲辕犁,反映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A项正确;材料无关土地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的铁器均作农具,排除C项;材料无关科学技术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②商朝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③春秋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④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④③,C项正确;而ABD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解析】
材料“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可得出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面临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D项正确;周天子能够很好地约束诸侯、周天子在政治上处于最高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中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在裴李岗遗址中,出现大量的经过磨制的石器,其中以磨盘、磨棒、石铲、石镰最为典型,说明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遗址,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了野大豆等植物果核。河南辉县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裴李岗文化的石镰和石铲、贾湖“野大豆”遗址、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说明了“天下粮仓、老家河南”,故题干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天下粮仓、老家河南”,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解析】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A项正确;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分封制的瓦解不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排除C项;春秋诸侯争霸不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鞭打春牛”的习俗是对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牛耕技术使用的反映,体现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排除A项;牛耕在战国时期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朝的统治力减弱,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因此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项正确;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是春秋时期的事件之一,不是整个春秋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C项;征战激烈,分裂加剧是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
根据材料“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即为所属世纪,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故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可以表述为公元前8世纪早期到公元前5世纪早期,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时期,提高了农业效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A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随着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诸侯展开争霸战争。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得立足之地,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A项正确;都江堰的修建属于水利工程,排除B项;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进一步推广是导致“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原因,排除C项;吴越争霸是争霸战争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快了统一步伐。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所以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而④表述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解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C项正确;此时属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无义战属于性质描述,不是本质概况,排除B项;此时主要是诸侯争霸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
根据所学,“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都是春秋时期的事件,与春秋争霸有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B项正确;AC项是战国时期的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百家争鸣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材料中“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变化主要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D项正确;耒耜等磨制石器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排除A项;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不符合材料中“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信息,排除B项;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也与材料中“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出自一个历史典故“楚王问鼎”鼎代表的是权力,楚王作为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ABC项都没有反映问鼎中原的实质问题,排除。故选D项。
19.B
【解析】
根据材料“司马耕,一名犁,字子牛,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春秋时期宋国人”可得出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技术,B项正确;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排除A项;宋国最早出现牛耕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解析】
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体现了春秋时期君主宽容仁厚的品质,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争夺君位,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士阶层兴起的广泛性,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是齐桓公时期优秀人才才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铁农具在春秋战国时出现并推广,农具的进步,使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没有大一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D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当中,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吞并弱小的诸侯国,由此可见局部统一已经实现,有利于向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因此表明争霸战争孕育统一趋势,D项正确;远古时代后期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排除A项;题干的重点不是说明西周分封制的瓦解,而是说明争霸战争中局部统一有利于向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体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解析】
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微,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拜、贡奉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最后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国的摆布。A项正确;周王室的衰微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诸侯争霸激烈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鲁国财政实力最强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周口店遗址出土的石器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的工具,排除A项;骨耜河姆渡人的农业工具,排除B项;兵马俑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迁徙,在实现局部统一的同时,各民族交往、交融,推动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D项正确;齐国率先成为霸主,一步步瓦解周王室权威,曾经问鼎中原,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6.C
【解析】
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遗址(河北)出土大量农具”“燕国遗址(辽宁)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说明当时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验证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列举北方两个例子,不能说明南方地区没有使用铁器,排除A项;铁农具的使用率较高,不能说明北方地区已经淘汰石、青铜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南方信息,不能说明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制农具不可能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草鞋山遗址,A项符合题意;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可能出现灌溉发达的稻田、神人兽面纹陶盆、制作精美的玉器,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1)华夏文明位于内陆、靠近大河流域;罗马文明位于半岛,靠近海洋。
(2)相同:都通过与周边文明或民族的交往而促进自身发展。(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不同:华夏文明程度较高,吸引着其他民族,罗马文明相对落后,更多是学习周边文明;华夏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而罗马则更多是武力征服。(写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3)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国家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写出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图片可知,华夏文明和罗马文明所处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华夏文明位于内陆、靠近大河流域,罗马文明位于半岛,靠近海洋。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罗马人吸收甚至是直接仿效了这些文明的许多制度与习俗,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可知,这体现的相同点是,都通过与周边文明、民族的交往而促进自身发展。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罗马人吸收甚至是直接仿效了这些文明的许多制度与习俗,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尽管其他民族,比如萨谟奈人,总是设法阻止罗马人的扩张,但他们还是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可知,这体现的不同是,华夏文明程度较高,吸引着其他民族,罗马文明相对落后,更多是学习周边文明;华夏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而罗马则更多是武力征服。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国家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
29.(1)特征:分封主体为姬姓贵族,占据富庶之地,分封范围广。
(2)进步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奠定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3)信息:政治上,王室衰微、旧制度衰亡;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多种货币流通,工商业发展;
(4)原因:周朝宗法、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特征是分封主体为姬姓贵族,占据富庶之地,分封范围广。
(2)
根据材料二“周天子的分封使得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行政建制上的保证措施,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由材料二“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可知,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奠定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王室衰微、旧制度衰亡;在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多种货币流通,工商业发展;
(4)
由材料“周朝建立后,以血缘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可知,周朝宗法、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由材料“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范围”可知,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由材料“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30.(1)人口增长,农业革命。
(2)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4)农业的发展。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可知,距今10000年至2000年间人类总人口数增长,这是因为农业革命。
(2)
根据所学可知,北方“农耕聚落”代表遗址是半坡遗址,南方“农耕聚落”代表遗址是河姆渡遗址。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示意图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4)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可知,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的发展。
31.(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变化: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人口、军队越来越少,财力物力越来越弱,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局面:诸侯争霸。
(3)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解析】
【分析】
(1)
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原因:根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靠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
变化:通过对比表格中西周、东周王室所直辖的土地、军队、人口数量的减少情况以及天子政治地位的下降情况可知,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人口、军队越来越少;财力物力越来越弱;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
影响:根据材料三“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等信息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弱小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根据材料四“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就是融化了狄人”“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等信息可知,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