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3.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下列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工程在秦国时期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B.②工程中心点在长安,推动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③工程修建于明朝,成为民族间联系的纽带
D.④工程在长安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辉煌的建筑群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运动。关于它发生时间的表述,哪一个有错误( )
A.秦孝公在位时 B.公元前356年 C.公元前4世纪中期 D.公元前3世纪中期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这样评价:“……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中“伟大”主要体现在( )
A.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 B.有利于统一岭南地区
C.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D.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6.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时间 人物 事迹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灭夏建商朝
约公元前1046年 武王 建立周朝
春秋末期 吴王、越王 先后北上争霸
公元前356年 商鞅 进行变法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7.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的“天府”指的是( )
A.中原地区 B.太湖流域 C.江浙地区 D.成都平原
8.《荀子 议兵》中提到“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导致“秦之锐士”实力的强大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 )
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军功 D.鼓励耕织
9.《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提升了秦国军事力量 B.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0.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哪条内容?( )
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
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
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
12.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13.作力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不包括(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14.“素民之见战,如恶狼之见肉也。”上述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15.一位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下列观点与此说法相同的是( )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B.赴火蹈刃,自苦为极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6.《史记》中记载:“蜀守_______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 )
A.李冰 B.商鞅 C.韩非 D.大禹
17.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悬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8.“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19.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河北这个开发较早的地区,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战国七雄中,位于当今河北省境内的有( )
A.秦 B.鲁 C.楚 D.赵
20.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21.战国后期至汉代,以车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逐渐被以骑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所取代,骑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这一材料反映了( )
A.兵种结构的变化 B.生活结构的变化
C.阶级结构的变化 D.生产力结构的变化
22.河北兴隆副将沟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千米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
A.铁制农具开始出现 B.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 D.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23.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
C.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
24.美国学者认为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25.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 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C.秦国是最先推行郡县制的国家 D.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二、填空题
26.________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7.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古代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此工程应是( )
三、综合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1)材料一图片中“立木取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
(2)材料二中“新法”实施的时间是哪一年?得到了谁的支持?
(3)材料二中的“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什么?
(4)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通济渠和永济渠。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特别是掌控调配江南富庶物资,下令开凿大运河,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其开通,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南北经济、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阎书广《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西班牙塞哥维亚古罗马道桥(渡槽),建于古罗马时代。高架引水桥从遥远的雪山引水到阿尔卡萨城堡,方便居民饮用。它全长15千米,有166个拱门,128根柱子支撑着的双层拱洞,由2万多块大石头堆砌而成,石块间没有任何水泥等灰浆类物质黏合,现在仍坚固完好,是塞哥维亚骄傲的象征。
——摘编自《塞哥维亚古城及输水道》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两大水利工程在修建方面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在工程发挥的功能方面有何不同。
(2)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请再举一例古代水利工程并加以评价。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进行变法。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损害,便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车裂”而死。虽然他遭遇不幸,但新法仍然在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秦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内容,指出该变法的名称。假如你是生活在该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该变法?为什么?
(3)据材料三回答,旧贵族最反对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变法的历史意义。
3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举办了“战国面面观”的活动,请你也参与。
【识图辨史】
战国形势简图
(1)请写出上图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
(2)图中赵、魏、韩三国原属于春秋时期的哪一诸侯国?图示诸侯国中,哪一诸侯国最终傲视其他六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角色扮演】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4)根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思考讨论】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李冰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32.看图识史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魏国西门豹治理漳水,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秦国建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折射出这一时期各国重视农业、提升国力、争胜求存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分布图
(1)看一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分别是哪些诸侯国主持修建的?
(2)想一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何注重兴修水利工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排除A项;题干成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没有涉及封建制开始形成、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
3.A
【解析】
都江堰是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A项正确;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而非长安,排除B项;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蒙古的进攻,“民族间联系的纽带”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紫禁城是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年份与世纪换算是千百位数加一,十位数不变。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公元前356年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5.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其中“伟大”主要体现在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C项正确;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有利于统一岭南地区,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
依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夏、商、西周的更替以及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由此可知反映了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于远古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根据材料“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的“天府”指的是成都平原,D项正确;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不是中原地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不是太湖流域,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不是江浙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解析】
导致“秦之锐士”实力的强大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商鞅变法规定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项正确;ABD项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是导致“秦之锐士”实力的强大主要措施,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商鞅变法规定:在地方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反映的正是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的措施。建立由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与题无关。排除A项;设立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而非世袭,对世袭贵族是一种打击而非保护。排除B项;D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措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项正确;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大,排除A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是商鞅被处死的原因,排除B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
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解析】
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项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通济渠、永济渠是大运河的一部分,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点评】
13.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C项错误,符合题意;马陵之战、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魏之战,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秦赵之战,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素民之见战,如恶狼之见肉也。”,C项正确;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使私有的土地合法化,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排除B项;建立限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
材料“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体现了变革的思想,不必遵循古法礼制,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大意是不要照搬老办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和材料思想一致,D项正确;A讲的是日积月累的作用,排除A项;“赴火蹈刃,自苦为极”体现出艰苦奋斗精神,排除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仁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等功能,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A项正确;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项;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等主张,排除C项;根据远古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人们的称赞,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词中的“屈子”指的是战国时楚国的屈原,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获得军功可以被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D
【解析】
战国七雄中,位于当今河北省境内的有赵国。战国七雄中赵国的都城在邯郸,其统治地区在今河北省境内。D项正确;秦国位于当今陕西省境内,排除A项;鲁国位于当今山东省境内,排除B项;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地域,楚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的荆州,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事情。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中取胜。各国在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办法成效最大,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使用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是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解析】
依据“以车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逐渐被以骑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所取代,骑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可知反映了这一时期兵种结构的变化,骑兵取代车兵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兵种,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军事作战中兵种结构的变化,没有体现生活结构或阶级结构或生产力结构的变化,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河北兴隆副将沟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千米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战国晚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铁制工具,不能说明开始铁制农具出现,小农经济开始产生,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排除B项;家国同构政治理论在秦朝统一后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解析】
根据题干“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方式,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强积极性,不是维护平民利益,排除B项;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贵族的特权,排除 C项;题干没有体现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公元前688年、初县杜、郑、伐陈……因县陈”可知,公元前688年,这是春秋时期,消灭一个国家后,设立县,这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B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县制已经出现,排除A项;秦国是推行县制,不是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通过灭亡国家、分贵族之田、并诸小乡聚建立县,因此,县制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26.商鞅变法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空格处应填“商鞅变法”。
【点睛】
27.都江堰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点睛】
28.(1)商鞅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变法奖励军功。
(4)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立木取信”和“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商鞅,“立木取信”这一做法是为商鞅变法前所做的预热活动,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国百姓所信服,顺应了改革民意,而他舌战守旧群臣,更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和信心。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力图实现复国强兵。
(3)依据所学,材料二中的“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从而提高了军队作战的积极性。
(4)依据所学,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9.(1)相同之处:工程量浩大;都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不同: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水运;高架引水桥的主要功能是城市供水。(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举例:都江堰。评价: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
(1)
据材料信息,"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由2万多块大石头堆砌而成,石块间没有任何水泥等灰浆类物质黏合,现在仍坚固完好"共同体现工程浩大,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但是不同的地方是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水运;高架引水桥的主要功能是城市供水。
(2)
据所学知识,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256年有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0.(1)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
(2)商鞅变法。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进行变法。”可得出,秦孝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
(2)
根据材料“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故材料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假如我是秦国农民,我支持商鞅变法。
(3)
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旧贵族最反对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材料三“……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1.(1)A齐国、B楚国、C燕国
(2)晋国。秦国
(3)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4)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方法。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
(1)依据战国形势简图和所学知识,战国七雄的分布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因此A齐国、B楚国、C燕国。
(2)依据所学知识,三家分晋导致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一分为三,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图示诸侯国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实力,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3)依据材料中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在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4)依据材料中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依据材料“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冰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材料中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冰作为秦国蜀郡守,履行职责,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终于治水成功,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造福当地百姓,由此得出应该学习他的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
32.(1)楚国修建芍坡;魏国修建引漳十二渠;秦国修建都江堰;秦国修建郑国渠。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注重修建水利工程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为各诸侯国所进行的兼并战争增强经济实力,以取得战争胜利。
【解析】
【分析】
(1)
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片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分布图可知,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有楚国修建芍坡;魏国修建引漳十二渠;秦国修建都江堰;秦国修建郑国渠。
(2)
战国时期,诸侯国在政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是为了发展农业,富国强兵,为为各诸侯国所进行的兼并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