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同步试题精选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10:5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改新”的根本作用在于( )
A.加强了法制建设 B.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C.日本发展成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D.维护了奴隶阶级的统治
2.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形府统治时期,称府将军实际上把持若国家大权。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是( )
A.武士集团 B.国家 C.他的主公 D.贵族
3.武士和武士集团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武士是( )
A.幕府统治集团培养效忠国家的忠实奴仆
B.天皇建立保护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军队
C.地方政府建立起来的保护自身利益的武装力量
D.地方豪强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建立起来的军事集团
4.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进行的改革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克洛维改革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5.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历史描述正确的是( )
A.3世纪前期,东京附近兴起的大和统一了日本
B.7世纪中期,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由于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日本形成了一种武士道精神
D.12世纪晚期,日本经过大化改新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6.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在中央设二官(神祇官,掌握祭祀;太政官,管理政务)、八省(分别管理官吏任免、对外事务、民政、刑法、财政等)、一台(弹正台,掌握对官吏的监察);地方设国、郡、里,确立起中央集权国家制度。这段材料反映的措施属于( )
A.经济方面 B.政治方面 C.军事方面 D.教育方面
7.吴廷珍:运动自上而下地摧毁了氏族参与的势力,“解放”了部民,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确立和巩固了国家的封建制度,此运动( )
A.确立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C.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建立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
8.12世纪晚期之后,日本进入长达700多年的什么统治时期( )
A.幕府统治 B.天皇统治 C.大王统治 D.教会统治
9.7世纪前,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社会上出现了“老者啼草根而死子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惨状,人民开始了反抗,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材料表明日本改革是为了( )
A.缓和社会矛盾 B.推翻幕府统治 C.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贵族争战
10.《全球通史》中提到,“6 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 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包括( )
①主张实施变革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
③推动大化改新④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大化改新是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进行的一次改革。下列关于这次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化改新仿效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
B.大化改新建立的是以幕府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C.大化改新将土地分给公民并允许自由买卖
D.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兴盛的奴隶制国家
12.下表资料能说明
时间 内容
920年 契丹国(辽国)官方使用参照汉字创造的契丹文。
1039年 西夏颁行仿照汉字创造的党项文字。
1119年 金国颁行参考汉字创造的女真文字。
公元三世纪末 汉字开始成为日本官方文字。
八世纪中叶 借用汉字偏字,日本创造平假名和片假名。
19世纪80年代之前 越南人长期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2010年11月30日 日本政府颁布了日本通用新版“常用汉字表”
A.汉字使用推动了民族交融 B.中华文化在亚洲影响深远
C.汉字是亚洲国家通用文字 D.汉字书画合一的特点鲜明
13.7世纪前半叶,部民制逐渐衰落,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势倾朝野,朝廷地位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日本的改革派掌权后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发动倒幕运动 C.大力推行幕府统治 D.土地收归国有
14.图像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像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古代希腊文明 B.古代日本文化
C.古代罗马法制 D.古代阿拉伯文明
15.有同学搜集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大化改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相关书籍,他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古代世界的暴力冲突
C.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古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16.大化改新后数百年后,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这说明此时的日本
A.走上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 B.仿效中国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C.文化发展不再受中国的影响 D.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17.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同时,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上述材料强调的是( )
A.改革的背景 B.政治制度 C.经济措施 D.改革的影响
18.有学者认为,日本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饮似长鲸吸百川”的能力。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大化改新 ②1861年改革 ③明治维新 ④甲午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C.改革派积极提倡 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20.观察下面的政治体制示意图,它体现了
A.古印度种姓制度 B.希腊城邦的特点
C.西欧的封建庄园 D.大化改新的内容
21.有学者论及某次改革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指的是( )
①促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大化改新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材料体现了改革的目的是( )
A.挽救民族危机 B.发展封建经济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幕府统治
23.下图内容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改革的部分规定,该规定反映出土地的所有者是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A.公民 B.国家 C.部民 D.贵族
24.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 B.广泛地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以及辞章之学
C.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机制 D.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中国之外国家的影响
25.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
A.希腊的民主制度 B.中国的明清制度
C.唐朝的典章制度 D.罗马的元首制度
26.大化改新后,班田制下的农民占总人口的0%以上,各地的手工业和商业,采矿、冶炼业等行业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知,大化改新( )
A.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B.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C.推动了日本阶层流动 D.扩大了荒地开发面积
27.在7世纪末的日本,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部民在贵族的私地上劳动
B.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手中
C.土地私有与兼并盛行
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二、综合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大化改新诏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曰:
其一曰,罢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事曲之民
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其三日,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深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运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
(1)归纳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
(2)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3)分析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何可取之处。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光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磨坊里加班加点的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的“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1)日本历史上曾“拿来先进才智”在“作坊”进行消化,请举出这次事件的名称及领导人?
(2)请说说这次事件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就上述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效法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授田一次。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②效法租庸调制度,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③中央设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和八省(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台);一般地方设国、郡、里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2)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主要是向哪些国家学习?这次改革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31.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筝(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改革的内容?请用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一项举措。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条件。
(2)材料二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北魏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回答“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 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改革?这之后日本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国家?
(4)我们能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可知“改新”指的是公元七世纪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期仿效唐朝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转型,使日本由奴隶国家发展成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并非大化改新的根本作用,排除AB项;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并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形府统治时期,称府将军实际上把持若国家大权。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及所学知识可得,这里的武士效忠他的主公,而不是他的国家,C项正确;“武士集团”概念比较大,武士直接效忠自己的主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天皇与幕府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效忠的不是国家,排除B项;效忠的也不是贵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排除A项;武士不是天皇建立保护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军队,而是地方豪强蓄养的武装力量,排除B项;武士不是地方政府建立起来的保护自身利益的武装力量,而是地方豪强蓄养的武装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
从6世纪开始,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他们回国后仿照中国唐朝制度、结合日本国情,于646年开始了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渐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伯利克利改革是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排除B项;克洛维改革是发生在5世纪后期的法兰克王国,排除B项;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的日本,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解析】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C项正确;日本各岛很早就有人居住。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本土中部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排除A项;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排除B项;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家族和仆从中青壮男子武装起来,后来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可得出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在政治方面向中国学习的措施,B项正确;在经济方面,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公田公民制度,排除A项;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排除C项;教育方面日本建立封建贵族学校教育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运动自上而下地摧毁了氏族参与的势力“解放”了部民,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建立了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了国家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其他三项所述史实均发生在欧洲,与日本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解析】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A项正确;12世纪晚期之后,日本进入长达700多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排除B项;12世纪晚期之后,日本进入长达700多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C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皇权旁落,政局混乱,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唐朝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A项正确;推翻幕府统治是明治维新的背景,排除B项;加强君主专制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防止贵族争战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
根据材料“那些游历‘天朝’的 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是错误的,因为宋朝是在10世纪中期才建立的,据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故选C项。
1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A项正确;大化改新建立的是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大化改新将土地分给公民并不允许自由买卖,排除C项;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兴盛的封建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公元三世纪末,汉字开始成为日本官方文字”;“八世纪中叶,借用汉字偏字,日本创造平假名和片假名”;“19世纪80年代之前,越南人长期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2010年11月30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日本通用新版“常用汉字表”。可知资料能说明中华文化在亚洲影响深远。B项正确;汉字使用推动了民族交融,与涉及越南、日本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汉字是亚洲国家通用文字,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汉字书画合一的特点鲜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
A.根据材料,日本7世纪前半叶,部民制衰落,朝廷地位受到影响,所以日本改革派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随后改革派掌权进行了大化改新,使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日本倒幕运动发生在19世纪前期,日本倒幕运动之后,掀起了明治维新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与题干中材料时间上不符,排除B项;日本幕府统治出现与十一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朝廷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后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土地收归国有是经济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倭王印”与日本有关。12世纪晚期,日本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据此推断探究的主题是古代日本文化,B项正确;古代希腊文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古代罗马法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古代阿拉伯文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暴力冲突;日本大化改新是7世纪中期日本学习隋唐文化进行的改革、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属于和平交往;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古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后数百年后,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因此材料说明此时的日本走上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A项正确;仿效中国典章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与大化改新相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D项;文化发展不再受中国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
17.C
【解析】
根据题干“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大化改新在土地政策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故C项正确;土地是封建社会中经济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不是政治,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土地怎样分,这是内容,不是背景、影响,排除AD两项。故选C项。
18.B
【解析】
据所学可知,646年的大话改新以中国唐朝制度为蓝本,促进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建立,①正确;1861年改革的是俄国,②错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推行文明开化政策,③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属于“饮似长鲸吸百川”,是侵略性质的战争,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五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利用贵族统治全国,贵族利用部民进行生产,到七世纪,这种情况阻碍了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社会,这使大化改新成为必然,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需要、 改革派积极提倡、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0.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天皇正面设立二官八省,正面设立国、郡、里,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D项正确;天皇是日本所特有,古印度、 希腊城邦、 西欧均没有天皇,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1.B
【解析】
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反映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大化改新没有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1868年的明治维新,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为此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由此可见材料体现了改革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化改新前面临外来侵略的挑战,无从得出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不能体现发展封建经济这一目的,排除B项;大化改新数百年后,日本进入封建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说明当时土地的所有者是国家,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地由国家分配给农民,说明当时土地的所有者是国家,而不是农民、部民、贵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题干材料中的“模仿盛唐制度”“抄袭我国典章”表明日本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不取道教”“不用宦官”表明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所取舍。A项正确;广泛地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以及辞章之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机制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中国之外国家的影响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仿效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6.A
【解析】
根据材料“各地的手工业和商业,采矿、冶炼业等行业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知,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均有所发展,说明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民社会地位是否提高了,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大化改新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强调推动日本阶层流动,排除C项;扩大了荒地开发面积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7.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因为大化改新中,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部民成为公民,不在贵族私地上劳动,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实行六年一颁,不能买卖,因此AC项不能看到,排除;幕府建立于12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B项。
28.(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这些措施使贵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形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变了日本的国家性质,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敢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抛弃外来文化中不利的部分。
【解析】
(1)依据材料“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其三日,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依据材料“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深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结合所学知识,大化改新的这些措施,政治上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经济上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形态上改变了日本的国家性质,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结合所学知识,古代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进行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要敢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抛弃外来文化中不利的部分,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9.(1)事件名称及领导人: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2)变化: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看法:改革是强国之道,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改革的作用、改革的条件等角度去谈看法,如改革是强国之道,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30.(1)日本的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主要向隋唐时期的中国学习。这次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的“效法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等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改革是大化改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1.(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2)北魏孝文帝。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条件。
(3)大化改新。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要利用其有利条件并抓住机遇,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等。
【解析】
(1)第1问:根据材料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可知,材料一记述的是秦国商鞅变法。第2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军功授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筝(奴隶)” 意思是要重视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因为从事商业而导致家庭贫困的被贬为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与政策。“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概括可知推行县制。 军功授爵、重农抑商、推行县制任选其一即可。
(2)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改革的推行者是北魏孝文帝。第2问,根据材料“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条件。” 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各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缓和了北魏的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
(3)第1问,根据七世纪中期这一时间提示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大化改新后,日本从落后的奴隶制国家演化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结合材料一、二、三可看出,正确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国家发展,是富国强国之路。因此,一个国家要利用其有利条件,并抓住机遇实行改革。同时北魏和日本都是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学习,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