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枫桥夜泊》这首七言 绝句描写了一个秋夜,诗人泊船枫桥,只见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江枫、渔 火相伴;只听乌啼凄厉,钟声沉重,诗人因愁思而难以入眠。前两句中,“月落” 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亦写诗人所闻, 用动景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 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 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枫桥夜泊》这篇古诗表达愁思,孩子不容易理解。五年级的孩子对古诗是 非常感兴趣的,虽然孩子现在对于思乡之愁知之甚少,但古诗中充满愁思的语言 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学习中要让孩子在学习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会写作 手法。
三、整体设计思路
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形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目标
1.会写“泊、愁”等生字,掌握“泊”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诵读古诗。
2.利用教材注释,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中的动态 描写和静态描写。
3.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 点词句,把握“钟声”“月落”“乌啼”等意象传达的情感,深刻地感悟诗人的羁 旅之思、家国之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难点: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 六、教学策略
教法: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法: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七、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师:1300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失眠的张继写下一首题为《枫桥夜泊》的诗, 使得江苏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那么这首 诗究竞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 (板书诗题) 。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2.读诗题:学生齐读诗题。关注“泊”字的读音。
3.解诗题:“枫桥夜泊”的“泊”意思是——停泊。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 的意思说说? (夜晚,张继的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4.再读诗题:学生带着理解再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谈话间引起学 生的好奇——这是怎样的一首诗?诗人因何失眠?急于诗中探秘;同
时奠定了古诗“愁”的情感基调。】
(二) 读通诗句,层层递进
1.一读: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二读:指生读,正音,字正腔圆。读古诗不仅要读的流利,还要读出诗的 节奏、韵味。
3.三读:同伴互读,适当停顿,读出节奏。
4. 四读:师生合作读,后三字拖长连贯,读出韵味。
5.五读: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引导学生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每一次读的要求不同,有指向,
有递进,八还不枯燥。】
(三) 想象画面,读景寻愁
1.抓诗眼,整体感知“愁”。
师:同学们,从诗中,你感受到诗人张继一种怎样的情绪?——愁 (板书)
2.话题探究:张继的愁就藏在整首诗中,请你边读边勾画,从哪些诗句中感 受到诗人的“愁”?
(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诗句,找景物,圈划词句,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1) 第一句
月落→月亮西沉说明夜已深了,可诗人未睡必有心事。
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诗人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夜 晚的寂静,感受到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霜满天→此刻诗人的心情也许正如这漫天寒霜般清冷。
(2) 第二句
江枫→生想象:夜色中,那江边的枫树经霜之后更加火红,一阵秋风吹过, 似火的枫叶随风摇曳,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渔火→生想象:诗人或许看着眼前星星点点的渔火,内心感到非常孤独、寒 冷、愁苦。
(3) 第四句
钟声→寒山寺夜半时分传来的钟声,在一声一声敲打着诗人的无眠,拨动着 他的愁思与愁弦。这钟声传来,是那么沉重、压抑……
4.师小结:用乌啼、钟声来衬托出夜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板 书) 。前两句诗句句写景,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些看得到的景物中都饱 含着诗人浓浓的愁绪。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这样的写法,我们称 之为——借景抒情。(板书) 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不但衬托月夜的静谧,更在 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忧愁的心啊!
【设计意图:紧抓诗眼“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想象画面,理解
诗句意思,感知诗中意象,通过意象一步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 忧愁,并结合上一首诗中的诗句理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让学
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 深探“愁”因,诵出感情
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大诗人张继如此之愁?让我们借助搜集的资料来找 寻答案。
1.师补充作者资料
★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 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 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 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2.师过渡:张继的“愁”,除了客居异乡、落榜失意,还可能会来自于哪里?
3.教师补充安史之乱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安史之乱爆发,张继可能会为国家、 百姓的命运而愁。
★诗人生平资料补充: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 礼部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 (755) 一月爆 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 (756) 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 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4.师小结:整首诗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在这个孤独愁苦的夜晚,诗人 怀揣思乡之愁、失意之悲,忧国之情,对着飘落的枫叶、星星点点的渔火,听着 凄厉的乌啼、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无法入眠,他拿起手中的笔,将心中的万千愁 绪,诉诸笔端。(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诵全诗)
【设计意图: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诗句,在读
中感悟诗人的愁绪,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失意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愁。】
(五) 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今后如果有机会去苏州,你是否会想起那座桥——枫 桥,想起那座寺庙——寒山寺,想起那个诗人——张继,是否会情不自禁地念起 那首《枫桥夜泊》呢?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