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字义辨别“数”的读音,并借助字义知道“暇”是日字旁的字,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能初步区分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加入联想和化静为动的写法,感受巴金语言文字的魅力。并能仿照化静为动的写法,让诗句中静态的画面富有动感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加入联想和化静为动的写法,感受巴金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能仿照化静为动的写法,让诗句中静态的画面富有动感美。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说一说入冬的雪景,引入景色风光
2.读一读课文中的不同季节的景色风光,引出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
3.出示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语文要素,辨一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练一练,归类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一、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鸟的天堂》,探索体会这篇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板书课题,读题(读得轻柔一些)
2.介绍巴金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学习活动一: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1.读句子
(1)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读准“不可计数”,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暇与时间相关,偏旁是日。)
(3)写“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参照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的标准在学习单上写一写,写好后给自己评一评。
2.整体感知
(1)提问:课文中,作者到底几次来到了鸟的天堂呢?
(2)结合作业本提问:分别是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呢?(相机板书)
3.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写大榕树?在相应自然段前标上★,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写鸟?在相应自然段前标上▲。
4.结合课前我们课前交流的判断的方法,你能说说哪一部分是静态描写,哪一部分是动态描写吗?
三、研读大榕树,感受静态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棵大榕树。请同学们读一读7、8两个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大榕树。
学习活动二:作者是如何把大榕树的生机勃勃写出来的?
先自读,再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分享汇报。
1.交流
(1)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2)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交流关键词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大榕树的生机勃勃?(课件中圈画关键词)
预设:茂盛、生命力、绿叶、颤动
3.朗读
(1)让我们用朗读声描绘出这株大榕树。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话?(指名读,发现学生在朗读时读重音的关键词。)
(2)用上刚才的方法,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句。谁来试试!
4.“好像”、“似乎”体会联想
(1)提问:这两句话中,有好像,还有似乎,这是比喻句吗?是作者看到的场景吗?这些其实都是作者联想到的,这就是加入联想的写法。(板贴)
(2)加入这样的联想有什么好处呢?(写出生机勃勃)
5.“堆”中感受化静为动
(1)再读第八自然段,说一说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生机勃勃?
(2)齐读,提问: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生机勃勃?
预设:一簇、密不透风、堆
(3)这个字确实用得很好。什么叫“堆”?能做做动作吗?
(4)改“堆”为“簇”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又一簇,不留一点儿缝隙。
课件出示一簇又一簇树叶,学生上台演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视觉上感受“堆”的茂盛与生机。(这就是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难怪作者说不留一点缝隙。)
(5)化静为动
同学们,原本是一幅静态的画面,一个“堆”字就把这个画面写活了,让榕树仿佛动了起来。
6.感受用字的精巧
(1)课文中这样化静为动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在七、八两段中再找一找。
(2)我想把这个卧字换一换,可以换成什么?换了之后,你感觉怎么样?(指名说)
(3)让我们听听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如果把他们都换成躺,你觉得怎么样?(感受“卧”字的优美与画面感)
7.师生合作读7、8自然段,赞美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四、拓展延伸,品味巴金作品
1.出示评价,引出巴金其他作品。
2.找一找化静为动的字,学着巴金填一填动词。联系《繁星》,感受加入联想和化静为动的美。
3.再读评价。
4.出示静态描写的诗句,学生仿写化静为动。
请写得好的学生做分享
5.出示完整的评价,再读评价。
6.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笔下这株大榕树在宁静时的动感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看鸟,感受湍急处的静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