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次练习卷
学校: 学号: 班别: 姓名: 得分:
一、断事如神(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15分)
( ) 1. 这个符号表示晴天,有零星的云或无云。
( ) 2云量的多少是区分阴晴天气的重要依据。
( ) 3.国旗向南方飘,说明风是从南边吹来的。
( )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代表的风力是1级。
( ) 5.微信里的“腾讯天气”“墨迹天气”等小程序可以查询天气状况。
( ) 6.打台风时,为了避免家里没菜做饭,我们可以上街买菜。
( ) 7.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一般出现在17:00。
( ) 8.台风给我们带来严重灾害,一点好处都没有。
( ) 9.乌龟、熊等动物应对寒冷天气时会进行冬眠。
( ) 10.有些动物可以预报天气,例如蚂蚁搬家,鱼儿浮出水面吐泡泡
( )1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
( )12、我们在呼吸时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 )13、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 )14、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 )15、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肺功能越强。
二、精挑细选(选出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25分)
材料一: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1.( )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A.温室效应 B.厄尔尼诺效应 C.拉尼娜效应
2.温室气体一般是指焚烧化石燃料、树木时产生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3.温室效应有可能会带来( )的灾害。
A. 海平面上升 B. 气候正常 C.以上都不是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
B.开发新能源,多植树造林
C.禁止蔬菜塑料大棚进行温室育苗
5.下面属于清洁能源,不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是( )。
A.风能 B.石油 C.煤炭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顺应农时,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起源于黄河流域。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6.二十四节气起源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7.下列传统节日中,同时也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是( )
A.重阳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8.下面诗句中,形容的是“雨水”节气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好雨知时节 C.露从今夜白
9.二十四节气于(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2016年 B.2020年 C.2022年
10.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等情况
B.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小暑
C.冬至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材料三:世界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3日,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202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11.世界气象日是每年的( )。
A.3月23日 B.3月25日 C.5月23日
12.天气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的数据一般来自( )。
A.气象站 B.广播电视台 C.社区服务中心
13.彬彬使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发现风向标箭头指向北方,这表示风是从
( )吹来的,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14.测量降雨量需要用到( )。
A.雨量计 B.湿度计 C.风向标
15.天气预报一般会包含( )等信息。
①气温 ②风向 ③降雨量 ④风力 ⑤云量 ⑥空气指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材料四:气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增减衣物,大到生产经营,都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晴天时人们可以晾晒粮食、户外踢足球,大雾天气会影响我们的出行。我们要根据多变的天气来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遇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时,还要注意防灾减灾。
16.下面天气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当中,有利的是( )。
A.台风过后可以消除闷热,变得凉爽
B.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的严重雪灾导致铁路、高速大瘫痪
C.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造成地铁站进水
17.生活在广东地区的人们,比较容易遇到( )的天气。
A.回南天 B.雪灾 C.旱灾
18.下面应对天气变化的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当某地出现干旱,影响农作物产量时,人们会人工降雨
B.重阳节期间天气干燥,登山时要注意森林防火安全
C.上学路上遇到雷阵雨,我们要赶紧躲到大树底下
19、老师让当体育委员的彬彬定好本周班级蓝球赛时间,选择( )最合适。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A. 星期一 B. 星期三 C. 星期五
20、如果想制作一款“雨天自动收衣机”,需要用到( )
A红外线传感器 B湿度传感器 C,超声波传感器
材料五:洪水会引起河流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洪水泛溢时,会冲垮房屋、淹没农田,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长期无雨或少雨会造成干旱,导致河水断流、土地干裂、农作物枯死等。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占有量为2400km3,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半干旱、千旱地区。
21.遇到洪水,错误的做法是( )
A.抓住门板、木板、轮胎等漂浮物
B.想办法爬上墙头或附近的大树等待救护
C跳下水游泳去安全的地方
22.发生洪涝灾害时,( )的地区最容易受到威胁。
A.地势较高 B.地势平坦 C.地势低洼
23.我国是一个水资源( )的国家。
A丰富 B短缺
24.为解决我国北方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国开展了( )工程。
A.南水北调 B.西电东输 C.西气东输
25.洪水会引起河流湖泊水量迅速( )
A.增加 B.减少
三、实验分析(10分)
1、探究馒头、米饭、苹果中是否含有淀粉
正确的排序是:( )→( )→( )→( )
A、用滴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三种食物上。观察三种食物碘液颜色的变化
并记录下来。
B、将一小块馒头、几粒米饭和一小块苹果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
C、把苹果洗净,用小刀切下一小块。
D、准备一小块馒头、几粒米饭、苹果、小刀、碘液、滴管、培养皿。
实验现象:馒头和米饭上的碘液变成了蓝紫色,苹果上的碘液颜色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 )
A、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苹果中不含淀粉。
B、馒头、米饭中不含淀粉,苹果中含有淀粉。
2、探究洪涝出现的原因
正确的排序是:( )→( )→( )→( )
A、将湿泥沙铺在塑料泡沫盒里,用铲子在泥沙中间整理出一条弯曲的Y形河道。
B、将塑料泡沫盒一端的底部垫高,在盒子左下角用小刀挖一个小洞作为排
水孔。
C、用两个烧杯同时从上游往河道里快速、大量地倒水。观察并记录发生的
现象。
D、准备:烧杯、塑料泡沫盒、湿泥沙、小刀、水、铲子。
实验现象:“河道”内的水位急速上涨,排泄不畅,水溢出“河道”。
实验结论:( )
A、短时间,持续性降水或者降水量极大会导致洪涝灾害。
B、短时间,持续性降水或者降水量不会导致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