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国”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1963年陕西宝鸡发现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记载: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民。”
两汉
秦朝
战国
西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大一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
商
春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
课程标准: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特征。
壹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和文化遗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旧
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完成下述表格。
旧石器时代 (170万年前-1万年前) 标志 使用打制石器
遗存代表
生活特征
新石器时代 (1万年前-BC2070年) 标志 使用磨制石器
遗存代表
生活特征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群居生活
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存 发展概况
距今约7000 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龙山文化 黑陶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完成下述表格。
旧石器时代 (170万年前-1万年前) 标志 使用打制石器
遗存代表
生活特征
新石器时代 (1万年前-BC2070年) 标志 使用磨制石器
遗存代表
生活特征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群居生活
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怎样特征?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分布广泛,靠近江河流域,平原核心
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距今约
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约
1万年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约7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文明
阶段
组织
形态
2016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重要文化类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人类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相同点 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点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财产公有制,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逐渐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婚姻关系是群婚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婚姻关系相对稳定,
“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亲缘关系以母系计算,女性受到人们的尊敬 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亲缘关系以父系计算
注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良渚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问题2:结合大汶口文化的“黑陶”的相关内容以及良渚时期考古成果,思考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何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
①这些实物史料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的发展以及贫富分化的产生;
②这些实物史料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等现象的主要依据。
③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产,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私有制、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是如何产生的?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彼此之间什么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古国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贰
传说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① 什么是部落?
② 什么是部落联盟?
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部落有较为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黄帝的有熊部落、鲧禹的有崇(sōng)部落、伏羲氏的东夷部落等。
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站在)结成的暂时或者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尧舜禹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时代:
五帝时代:
①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②炎黄部落联盟:在晚清之后炎黄子孙一词成为汉族的代称
③实行禅让制,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标准:选贤与能
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三皇五帝
以伏羲显示狩猎时代,神农显示农业时代,燧人是显示熟食时代。——内藤湖南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存续时间
历史地位
统治措施
文化成就
遗存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公元前1600年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公天下)
历法—《夏小正》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夏朝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二里头青铜爵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找一找: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利的建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王震中(研究员)
大禹治水与夏国家的产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集权,然后产生一种管理机构。……(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宫殿所在地,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这些可以表明社会财富的集中和权力中心的形成。遗址出土了青铜器,有鼎、爵等礼器和刀、戈等兵器,此外还出土了玉器等象征王权的礼器。
——摘自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
思考: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
叁
商和西周
存续时间
历史地位
统治措施
文化成就
遗存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前1046年
中国最早的信史
(1)神化王权
(2)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有尹和各类事务官
(3)地方:内外服制
甲骨文(刻写占卜记录)、青铜器
殷墟(都城)——>殷朝/殷商
商朝
三、商和西周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卜辞约有10万多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 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 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夏商周时代》
二重证据法
商朝
三、商和西周
三、商和西周
商朝
内服
外服
·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都城
内服—王畿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
特点:
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存续时间
都城
统治措施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西周
三、商和西周
三、商和西周
西周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主要内容:
(1)分封内容:
(2)分封对象:
(3)分封目的:
(4)诸侯的权利:
(4)诸侯的义务:
分封制
思考1:分封制、分封内容、对象与目的分别是什么?
授“土地”、授“人民”,
建立诸侯国。
王族、功臣
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可进行再分封,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思考2:分封制有怎样的弊端?
弊端: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三、商和西周
西周
思考:分封规则是什么?
—— 宗法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含义: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也称为“家”和“国”密切结合。
目的和作用: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家国同构:
大宗与小宗既是臣属,也是兄弟
三、商和西周
西周
思考:如何让人们认同分封制、宗法制??
—— 礼乐制度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含义:是周朝为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的文化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强调等级
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影响了中国。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的视野才更多地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转向礼仪……中国从此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北京大学教授杜维明
三、商和西周
西周
思考: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商至西周的经济制度
三、商和西周
土地 井田制 ①所有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国家公有,实际上国王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②经营方式:耕种私田,同养公田。
农业 ①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木石并用)
②耕种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奴隶集体劳动)
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②出现养蚕缫丝技术,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业 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经济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商朝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集权程度不高(从内外服到分封,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管理较松散)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
距今约
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约
1万年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约7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文明
阶段
组织
形态
2016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
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
公社
重要文化类型
早期国家
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约公元前
1046年
本课小结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传说时代——三皇五帝,万邦时代
1.旧石器的古人类
2.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1.夏: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商:内外服制与神化王权
3.西周:宗法、分封与礼乐制度
4.商周经济:井田制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西周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出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D
(2011·上海单科)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C
周武王灭商后,循夏商惯例,分封了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和商纣之子武庚。周公东征之后,大行分封,“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学者称之为“周初大分封”。“周初大分封”( )
A.有利于集权体制的形成 B.继承武王分封的基本原则C.促进周天子权势的上升 D.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C
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