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邓稼先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鲜血犹殷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其中有一位“奇丈夫”,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提示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谈谈邓稼先的“奇”
“奇”并非“奇怪、奇特”,应理解为“特别”,超出我们一般人,与普通人不一样。找出邓稼先与普通人不同、超出一般人、非同寻常的地方,或者是我们做不到但是邓稼先能做到的。
要求:用速读法来读课文,500字/分钟,快速捕捉文中信息。用下列句型品读邓稼先“奇”在何处:(按照课文写作顺序,逐个部分分析)
用“从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邓稼先的“奇”,奇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
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功勋卓越。
张爱萍(时任中国国防部长)在邓稼先追悼会上的挽联: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从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可以看出:邓稼先心系祖国
20世纪50年代,国内,解放战争刚刚结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恢复与重建。人民的生产热情较高,但是物质资源较匮乏。国际上,一些西方的国家对新生的中国进行各个方面的封锁。后来还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留在美国则有着优越的科研条件,比如杨振宁于1957年因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人格魅力,毫无私心,让人信任。
提问:两个“竟”字可以去掉吗?
(不能,强调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比较奥本海默与邓稼先:
相同之处:都是著名物理学家,都是原子弹的研究者,原子弹工程的领导者;
不同之处:用以下句式说 奥本海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邓稼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的,而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的;奥本海默是妇孺皆知的,而邓稼先是鲜为人知的;奥本海默是有不少人不喜欢的,而邓稼先是人们绝对都信任的;奥本海默是高高在上的(打断别人的报告),而邓稼先是忠厚平实的。
“常常”一词指出奥本海默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他人发言,上台拿起粉笔讲述自己观点的情况是一种常态,既彰显他锋芒毕露的个性,又衬托出下文邓稼先的朴实气质。
杨:最近如何?
邓:在外地工作。
……
杨: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邓:我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我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你。
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杨:最近如何?
邓:在西北工作。
……
杨: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邓:没有,绝对没有!
三个加点词语表现了科学家的严谨和理性,“最早”指得到的“援助”在时间上有限定,“极少”在量上有限定,“任何”一词排除了所有外国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和邓稼先忠厚平实的特点遥相呼应。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他为国家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还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赞扬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了邓稼先就是这些伟大人物中最闪亮的一个。
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会是什么心情呢?)
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手会不会颤抖?)
朗读时要读重音,读出这一动作背后蕴含的作者深沉的情感——他对稼先处事稳重、遇险不惊的过人胆识的欣赏和敬佩。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应该如何读?慷慨激昂还是沉静平和?)
邓稼先为什么不走?他不走意味着什么?
有一次实验中,原子弹爆炸失败,邓稼先自己冲上去抱住原子弹碎片,而不让其他人上前。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当后来邓稼先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鲜血犹殷红
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彷 徨
殷红 鲜红
殷切 鲜为人知
(kuàng)
(qì)
(cuì)
(páng huáng)
(yān)
(yīn)
(xiān)
(xiǎn)
成语积累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一、历史背景——百年屈辱
二、生平简介——“两弹”元勋
三、人物对比——质朴平时
四、感情震荡——自豪骄傲
五、沙漠创业——献身精神
六、热情赞颂——永恒价值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他为国家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还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中,赞扬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了邓稼先就是这些伟大人物中最闪亮的一个。
预学一C
预学二 ①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②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③杨振宁④两弹一星
预学三*[示例]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颤抖”一词诙谐幽默,朗读时要读重音,读出这一动作背后蕴含的作者深沉的情感——他对稼先处事稳重、遇险不惊的过人胆识的欣赏和敬佩。
任务一 ①两段历史 ②两位科学家
④对比 让读者认识到邓稼先的贡献巨大;把人物形象提到一定的历史高度,使文章气魄宏大。
⑤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表现邓稼先工
作地点的荒凉,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示例: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既对人物做出理性的历史评价,又将人物放在民族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感性的抒情。
任务二(1)甲句中,“常常”一词指出奥本海默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他人发言,上台拿起粉笔讲述自己观点的情况是一种常态,既彰显他锋芒毕露的个性,又衬托出下文邓稼先的朴实气质。
乙句中,三个加点词语表现了科学家的严谨和理性,“最早”指得到的“援助”在时间上有限定,“极少”在量上有限定,“任何”一词排除了所有外国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和邓稼先忠厚平实的特点遥相呼应。
(2)[示例]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从“中国农民”“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看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敦厚、温和、儒雅才养成了他的“朴实”和“奉献精神”,这种气质和品格是他能领导众人做出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3)[示例一]奥本海默 他经常打断他人的发言,虽很无礼,但也恰恰体现了世界级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其锋芒毕露的个性显露无遗,这种个性也助他成功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我很敬佩。[示例二]邓稼先 他的工作极端保密,他不事张扬;他成功说服两派争斗,真诚坦白没有私心;他给杨振宁写信辟谣,极其理性严谨。这种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沉稳性格助他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意义非凡,我很敬佩。
任务三 [示例]小文,《中国男儿》是“五四”时代的歌,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说明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同时也更能体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立意——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邓稼先的功勋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而《歌唱祖国》等当代昂扬向上的歌曲无法很好地体现这些,所以不适合。
拓展
(1)B
(2)[示例]他在苍凉大漠中用蘑菇云的升腾吼出雄狮的愤怒,他用“两弹”让中华民族昂首挺立在世界东方。殷红热血,尽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