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东
汉
三国
(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政权更迭
266~316
蜀
吴
25~220
581~618
隋朝统一
魏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9~280
383年,淝水之战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5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核心概念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士族与士族专权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关键问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呈现怎样的历史脉络?
2.导致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江南为何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开发?
4.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5.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意义?
壹
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三国风云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对比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西晋动乱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
晋惠帝
晋怀帝
晋愍帝
惠帝弱智
→贾后乱政
→八王之乱
匈奴等五胡卷入
316年,西晋亡国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五胡内迁
鲜卑
长城一带
匈奴
羯
羌
陇西、关中
氐
陇西、关中
今山西省
今山西省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东晋
材料一(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材料二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根据材料,分析东晋政治的特点?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专权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政治表现:士族与皇族共治(在特定条件下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世代为官,享有特权。
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经济基础:庄园经济
君弱臣强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东晋
知识拓展:门阀政治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六朝: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南
朝
建康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旧时王谢堂前燕,落入寻常百姓家。
探究一:
背景:门阀政治的衰落;寒族势力的崛起;方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宗法血缘观念影响。
简评:
利:刘宋宗王政治是刘宋加强皇权背景下的产物,有利于抑制门阀势力和巩固刘宋政权,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后期宗王势力膨胀,也会威胁中央集权,加深君主与宗主的矛盾,不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二、中华之壮:江南开发
江南开发
思考: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人口
社会
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地理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政府
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南朝)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二、中华之壮:江南开发
江南开发
江南开发表现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种植双季稻,推广小麦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灌钢法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品增加
手工业各行业均有明显进步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二、中华之壮:江南开发
江南开发
江南开发影响:
(1)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促进民族交融交流
(2)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奠定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为全国统一提供条件。
十六国
思考:十六国国号有怎样特点?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383年,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失败原因
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
前秦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再次加剧,北方陷入分裂。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影响
贰
中华之壮:民族交融
二、中华之壮:民族交融
课堂任务:阅读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民族交融大事记。
1.三国时期:
蜀、吴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东汉—西晋:
五胡内迁。
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学习汉族制度,各族频繁接触。
5.北魏孝文帝时期:
3.东晋以来:
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中华之壮: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四: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魏书》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汉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
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材料五: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魏晋·王肃《悲平城诗》
迁都原因:
①平城气候干旱,环境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
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材料六: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措施
北魏文官俑
迁都洛阳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贺楼 楼
门第最高
政治
经济
文化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定高门
通婚姻
改籍贯
均田制、租调制
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女纳入后宫,将北魏公主下嫁给汉族地主。
移风易俗
孝文帝改革
二、中华之壮:民族交融
3、影响
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性质
北魏少数民族推行的自上而下、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进步性
注:漫画出自《铲史官漫画》
孝文帝改革
二、中华之壮:民族交融
局限性:
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摒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军事实力
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严重腐化了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社会矛盾
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六镇)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灭亡
发展与交融是主流
北朝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中蕴含着什么时代趋势?
灭
本课小结
一、中华之溃:政权之变
二、中华之壮:民族交融
1.三国与西晋
2.东晋与南朝
3.十六国与北朝
1.江南开发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代特征:
1.南北经济逐渐平衡;
2.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3.文化认同日趋强烈;
为统一奠定基础
(2022·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期末考试·5)据《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戴刺绣小帽。这种小帽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用彩锦织成,色彩艳丽,传入中原以后男女通用,南朝一度盛行。这表明魏晋时期( )
A.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汉族引领社会风尚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阎步克先生认为南朝一改东晋政局,出现了像“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些措施中隐含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皇帝垂拱”的门阀政治鼎盛 B.“士族当权”的寡头政治消失
C.“诸侯擅政”的宗主政治复现 D.“主威独运”的皇权政治抬头
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