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23:30:3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镇江)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应是《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的③处。故C符合题意;①和②处的地点都在北宋境内,故AB不符合题意;④处是西夏的都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建立的时间、灭亡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等知识。
2.(2020七下·孝义月考)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辽代墓葬中发现了宋代的瓷器,且带有少数民族特色,说明当时契丹和汉族交往频繁。因此:
B符合题意;ACD表述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的民族交往。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C项正确;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19·连云港)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以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B项宋辽议和是题干方框内对话讨论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宋之间的关系,掌握澶渊之盟相关知识。
5.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北宋、金、西夏、南宋建立的时间都在10世纪到13世纪的范围之内,其中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所以,①③⑤正确。
北宋和南宋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故排除②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6.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可知,这反映的是契丹族以游牧、打猎为生的生活状况,所以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与题意不符,B项正确;排除含有③项的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诗歌为背景考查了契丹兴起这一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了解契丹族的生活状况,熟悉反映契丹族生活的诗歌。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定都汴京。按照地理位置可知B符合题意 ,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8.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与辽之间,寇准是大臣,宋真宗是北宋皇帝,宋高宗是南宋开国皇帝,明太祖是明朝开国皇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问题能力。
9.“(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流、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可知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
民族交流、融合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岳家军的抵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与北宋的战和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的战和的史实。
10.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期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议和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议和包括了大规模的的战争结束,形成了对峙局面,不过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岁币,因此ACD 三项是共同点,故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辽宋金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发展,战是次要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被侵略之说,同学们要注意这一点。
11.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农牧文化的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北宋是汉人建立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而辽和西夏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故体现出了农牧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礼乐文明的确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和辽与西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注意培养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12.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  )
A.春秋的尊王攘夷 B.秦朝郡县制的推广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D.元朝民族融合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图中的乙是北宋,它与甲(辽)是兄弟关系,丙应该是西夏,西夏与北宋时君臣关系,而西夏又从属于辽, 辽与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A,B,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3.(2020七下·河南期中)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判断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宋建立960年;②“澶渊之盟”1005年;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916年;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1038年.③①②④顺序正确,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顺序有误,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
A. 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考查西夏政权的地理位置。地处西部地区的党项族于1038年建立的西夏,C项正确;
A处是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处是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D处是吐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西夏政权的分立的相关知识点,识记和掌握辽、宋、西夏各政权的建立和形势图。
16.“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段内容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完颜阿骨打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中的人物是阿保机。
C项耶律阿保机是“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契丹历史上的君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契丹政权建立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17.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立;南宋与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并立,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8.观察下图政权并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A.   B.   C.   
【答案】北宋;辽;西夏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故答案为:A:北宋,B:辽,C:西夏。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辽、西夏的政权形势图,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民族关系等相关知识点。
19.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分析材料,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答案】事例: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宋真宗时,宋辽发生战争;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和平。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指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议和。“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时期的战与和的相关史实。
20.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答案】(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
(3)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朝廷”是指北宋政权,“蕃”在这里指辽.
(2)据所学知,“澶渊之盟”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其主要内容有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澶渊之盟缔结后,辽宋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局面.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所以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澶渊之盟与澶州之战等相关知识点。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镇江)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0七下·孝义月考)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3.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4.(2019·连云港)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5.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6.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8.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9.“(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流、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10.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11.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 D.农牧文化的交融
12.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  )
A.春秋的尊王攘夷 B.秦朝郡县制的推广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D.元朝民族融合
13.(2020七下·河南期中)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1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5.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
A. A B.B C.C D.D
16.“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段内容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耶律阿保机 D.完颜阿骨打
17.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二、非选择题。
18.观察下图政权并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A.   B.   C.   
19.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分析材料,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20.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应是《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的③处。故C符合题意;①和②处的地点都在北宋境内,故AB不符合题意;④处是西夏的都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建立的时间、灭亡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等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辽代墓葬中发现了宋代的瓷器,且带有少数民族特色,说明当时契丹和汉族交往频繁。因此:
B符合题意;ACD表述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的民族交往。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C项正确;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以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B项宋辽议和是题干方框内对话讨论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宋之间的关系,掌握澶渊之盟相关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北宋、金、西夏、南宋建立的时间都在10世纪到13世纪的范围之内,其中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所以,①③⑤正确。
北宋和南宋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故排除②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可知,这反映的是契丹族以游牧、打猎为生的生活状况,所以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与题意不符,B项正确;排除含有③项的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诗歌为背景考查了契丹兴起这一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了解契丹族的生活状况,熟悉反映契丹族生活的诗歌。
7.【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定都汴京。按照地理位置可知B符合题意 ,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与辽之间,寇准是大臣,宋真宗是北宋皇帝,宋高宗是南宋开国皇帝,明太祖是明朝开国皇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问题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可知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
民族交流、融合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岳家军的抵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与北宋的战和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的战和的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期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议和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议和包括了大规模的的战争结束,形成了对峙局面,不过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岁币,因此ACD 三项是共同点,故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辽宋金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和发展,战是次要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被侵略之说,同学们要注意这一点。
11.【答案】D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北宋是汉人建立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而辽和西夏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故体现出了农牧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礼乐文明的确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和辽与西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注意培养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12.【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图中的乙是北宋,它与甲(辽)是兄弟关系,丙应该是西夏,西夏与北宋时君臣关系,而西夏又从属于辽, 辽与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A,B,D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3.【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判断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4.【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北宋建立960年;②“澶渊之盟”1005年;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916年;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1038年.③①②④顺序正确,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顺序有误,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C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考查西夏政权的地理位置。地处西部地区的党项族于1038年建立的西夏,C项正确;
A处是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处是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D处是吐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宋、西夏政权的分立的相关知识点,识记和掌握辽、宋、西夏各政权的建立和形势图。
16.【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中的人物是阿保机。
C项耶律阿保机是“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契丹历史上的君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契丹政权建立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17.【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立;南宋与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并立,故选B。
18.【答案】北宋;辽;西夏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故答案为:A:北宋,B:辽,C:西夏。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辽、西夏的政权形势图,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民族关系等相关知识点。
19.【答案】事例: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宋真宗时,宋辽发生战争;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和平。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指的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议和。“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时期的战与和的相关史实。
20.【答案】(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
(3)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1)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朝廷”是指北宋政权,“蕃”在这里指辽.
(2)据所学知,“澶渊之盟”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其主要内容有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澶渊之盟缔结后,辽宋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局面.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所以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澶渊之盟与澶州之战等相关知识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