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08: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三要素。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改造解决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即把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比较1950—1952年土地改革和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认识二者的区别,并梳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比较三大改造前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及其影响,论证“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观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历史解释:通过总结三大改造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社会主义好》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教师讲述: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史料展示: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2年底基本结束,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人均可分得土地约2.33亩。②约100人可分得1头耕畜。③原因: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教师总结: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5.史料展示:
材料 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6.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及课本内容回答,国家是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学生回答: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7.教师提问: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国家,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法?农业合作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①原则:自愿互利。②方法: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③阶段: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8.教师提问: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教师讲述并提问: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那么,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教师讲述: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2.史料展示:
材料一 陈云说:“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材料二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三
3.教师提问: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材料三中图片反映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开始时间:1954年。②改造方式:公私合营。③出现时间:1956年初。④伟大创举:实行赎买政策。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1.教师讲述: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教师提问: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从正反两方面总结。
学生回答:①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教师讲述: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白璧微瑕。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三、课堂总结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道路。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八年级学生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