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哪一部影视剧更符合历史的实际?白银何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1987年《红楼梦》
1998年《水浒传》
新课导入
来源于阿克苏博物馆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 第15课
目标导航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认识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2.了解近现代金本位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情况,分析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
1
课程
标准
2
学习
聚焦
时空坐标
公元前221 秦至元 1368 明清 1816 1840 晚清 1912 1929 1944 1948 1949 新中国 1971(年)
中国
货币
演变
人民币
秦:圆形方孔钱;
宋:交子;
元:“钞”
银元
中国人民
银行(共)
英国实行
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
体系瓦解
明:铜钱与纸币并行,
白银货币化;
清:白银与铜钱兼用
世界
货币
体系
经济大危
机,金本
位制崩溃
布雷顿森林
体系形成
目
录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重要概念
货币 法币改革 金本位制 白银货币化 固定汇率制
壹
贰
概念阐释
货 币
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根据课本P87-P88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基础落实
朝代 夏朝 商朝后期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武帝 北宋 元朝 明朝 中期 清朝
货币名称或特点 海贝 圆形方孔钱 “五铢”铜钱 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为“钞” 承认白银法定货币地位
铜铸币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
纸币“交子”
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从战国到元朝
贵金属金、银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称为主要货币
明朝中期起
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评价: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用白银为流通手段。”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古代货币的演进
2.根据课本P88-P89内容,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货币使用情况。
中华民国
建立
1935年币制改革
1948年再次币制改革
1948年1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2.根据课本P88-P89内容,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货币使用情况。
中华民国
建立
1935年币制改革
银元
法币
2.根据课本P88-P89内容,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货币使用情况。
中华民国
建立
1935年币制改革
1948年再次币制改革
银元
法币
金圆券、银圆券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
1938
=
1939
=
1943
=
1945
=
1948
=
大米0.000 000 001 85两
人们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钱前往抢购日用品……
金圆券
2.根据课本P88-P89内容,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货币使用情况。
中华民国
建立
1935年币制改革
1948年再次币制改革
银元
法币
金圆券、银圆券
1948年1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人民币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特征
思维点拨
(1)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拥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独特民族风格的货币文化。
(2)包罗万象:中国货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并与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光芒四射:经过漫长的对外交往,中国货币文化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货币文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材料 美籍专家杨格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意义。
统一全国货币
稳定汇率
恢复经济
安定社会
为抗日战争准备条件
思考点
材料一 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作探究
据材料总结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
上图为广东钱局铸造的货币
材料二 光绪年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购进英国机器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中国进入机器铸币的时代。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
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②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
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⑤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演变
⑥由手工铸币向机器铸币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的表现
知识拓展
(1)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铜铸币,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货币舞台。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布币、刀币、圜钱等。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钱。
(3)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
(5)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概念阐释
世界货币体系
指国际间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系统规定、做法与制度,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综合国力
国际环境
根据课本P90第二目内容,思考金本位制形成的背景、时间、特点和影响。
基础落实
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形成时间: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英国1820年铸造的金币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决定各国货币汇率
据课本P91第二目内容,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瓦解的表现。
基础落实
背景:
①金本位制崩溃之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战后恢复
美国实力膨胀,试图获得世界经济霸权
形成时间: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据课本P91第二目内容,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瓦解的表现。
基础落实
内容:
①制度: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双挂钩一固定)
②组织: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据课本P91第二目内容,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瓦解的表现。
基础落实
瓦解:
①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②表现: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危机,美国黄金储备无法维持兑换比例
美元与黄金脱钩
材料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
——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6-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及原因。
思考点
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货币体系中占统治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清朝经济实力下降。
材料一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 “特里芬计划”。在这一计划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即“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于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特里芬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内在矛盾性。 ——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
合作探究
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材料三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比重变化表
答案 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欧洲、日本的崛起;朝战、越战的拖累;危机“滞胀”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矛盾;石油危机。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欧元、日元、人民币的影响日益上升。
后布雷顿森林时代
——牙买加体系
美元地位的变化与面临的挑战
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
石油贸易只能使用美元结算
鲍威尔的证据
美国出兵伊拉克
利比亚的卡扎菲
拒绝使用美元结算
国际金本位制的演进历程及影响
知识拓展
确立 崩溃 重塑 瓦解
时间 19世纪初 20世纪3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70年代
国家 英国 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 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经济大危机,国际货币标准陷入混乱 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
特点 以英镑为中心 英镑地位下降 以美元为中心,金汇兑本位制,一固定双挂钩 美元贬值,实行浮动汇率,美元仍占主导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各国转嫁危机,实行关税战,国际经济秩序混乱 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稳定了国际金融贸易与世界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 多极化趋势下,欧元、日元、法郎、人民币的影响上升
课堂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各国历史上的共同现象。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产生。货币经历了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再到牙买加体系的确立,也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变化。
课后思考
伴随着数字人民币推行,亚投行的发展,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进,你有何认识?
中国要想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大步迈进,应该与世界接轨,继续深化改革,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