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理解。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 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暮:____________:②闻:_____________:③善:_____________
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
3.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伯牙绝弦》阅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_____!”志在_____,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_____。
4.补全课文。
5.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肯定有不少人赞美,可他为什么偏偏说钟子期是知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7.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其人弗能应也(不)
8.《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__ , 它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给加线字注音。
涉( ) 坠( )
契( ) 矣( )
10.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___________
之所从坠:___________
此: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完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3.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
15.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农妇与骛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宽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②创鹜之报也。
【注】①骛(wfi):野鸭子。②盖:大概。
18.解释划线的字。
①于河边拾薪________ ②妇就之________
③疑其受创也________ ④妇奉之归________
19.翻译下列句子。
①熟视之,乃鹜也。________
②妇不忍市之。________
20.“旬日”是指( )
A.几天 B.三十天 C.十天
21.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予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22.解释划线的字。
①子何恃而往________
②贫者自南海还________
23.翻译句子。
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谈一谈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好食铛底焦饭( ) (2)恒装一囊( )
(3)战于沪渎( ) (4)逃走山泽( )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问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赵奢)不能难,然不谓(赵括)善。(赵)括母问(赵)奢其故,(赵)奢曰:“兵,死地也,而(赵)括易言之。(假)使赵不将(使……担任将领)(赵)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赵)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大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大将)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全部)坑(在坑里活埋)之。
——节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注:本语段中有下划线处皆为人名,括号处为补充说明或承前省略部分。
2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尝与其父言兵事:__________ ②佯败走:_______
29.翻译句子。
(赵括)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从下边成语中给这个语段选出一个做标题,最恰当的是( )
A.兵不厌诈 B.神机妙算 C.纸上谈兵 D.士可杀不可辱
3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兵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一上任就采取“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使纪律不严,军心涣散。
B.赵括兵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一上任就去打仗,准备不充分。
C.赵括兵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廉颇那样的威信。
D.赵括兵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敌军出奇兵,用计谋,把他骗住了。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第1——5题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jì]。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乐均《耳食录》)
3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鼠以故益暴 ( )
(2)遂不复蓄猫 ( )
33.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是哪两项?( )
A 厌以腥膏 B眠以毡罽 C鼠以故益暴 D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34.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的句子。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猫不捕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请用文中词语概括)。
36.从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傍晚,此指晚了。 听说。 很好。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高,再学就难了。
【分析】译文:晋平公对bai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 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1.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名师详解:“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暮”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可以先把主语和谓语分开,再把“动词”和宾语“其君”分开。
3.这三个比喻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它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1)峨峨兮若泰山;流水;必得之
(2)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3)因为钟子期能听懂他的音乐
【解析】4.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依据课文内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6.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肯定有不少人赞美,可他偏偏说钟子期是知音,是因为钟子期能听懂他的音乐。
7.C 8.《韩非子·难一》 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BD正确,C错误。吾矛之利:我的矛很锋利,没有它刺不穿的东西。利:锋利。(2)考查文化常识及成语的寓意。《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点评】(1)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及成语的寓意的把握。
9.shè zhuì qì yǐ 10.过,渡。
掉下去的地方。
这样。 11. 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一个记号。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2.这个故事告诉世间的万物都在变化,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的道理。
【详解】略
13.B 14. 动词,穿; 名词,衣服 同“返”,回来 15.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6.鸡鸣狗盗 鸡零狗碎 蝇营狗苟 17.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降雨,脱掉白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迎面狂吠的。杨布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了,你也是一样。如果让你的狗白而去黑而来,你难道不奇怪吗?”
1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义的理解。
A.“杨朱之弟曰布”意思是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之”助词“的”。
B.“迎而吠之”就迎上前冲他叫。“之”代词他。
C.“莲,花之君子者也”出自《爱莲说》意思是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之”助词“的”。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出自《曹刿论战》,意思是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之”助词“的”。
结合语境应选:B。
14.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意思是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5.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意思是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6.本题考查了含有“狗”字的成语的理解。
鸡鸣狗盗、鸡零狗碎、蝇营狗苟。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17.本题考查了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写了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在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以此而感到奇怪呢?“告诉我们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18.柴;走近;伤;捧起 19. 仔细一看,原来是只野鸭。; 农妇不忍心把鸭蛋卖了。 20.C 21.好心会有好报的。
【解析】18.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1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此题属于常识性的知识,“旬日”是指十天。
2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22. 凭借; 从 23.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4.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难事也能变易事。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立定志向、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22.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2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25.(1) 喜欢 爱好 (2)经常 常常(3)在 (4)跑 26.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27.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要时时刻刻紧紧地记牢,无论在任何地方、环境、生活中也是要记牢。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帮你一把。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辛辛苦苦顶着烈日,冒着雨水种出来的,这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的心血,每天起早摸黑地辛苦干活而得来的。有这么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爱惜粮食,若每人都浪费食物,那么这个国家就浪费了不计其数的粮食。因此,我在这里号召大家:千万要紧记爱惜粮食,这不但为自己着想,还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解析】25.略
26.略
27.略
28. 曾经 假装 29.赵括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 30.C 31.A
【解析】28.略
29.略
30.略
31.略
32. 凶狠(残暴、猖獗) 于是 33.A、B 34.某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家财寻求到一只好猫。 35.既饱且安 36.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逸,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溺爱孩子,太过迁就,往往会适得其反。
【解析】32.略
33.略
34.略
35.略
3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