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实验版)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三年级(实验版)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05-29 14: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PAGE
CLF教案 第 6 页 共 8页
四、年、月、日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⒉ 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第46~47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活动,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用具:
年历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刻吗?
这一节课的准确时间是:板书 2006年3月27日上午8时11分07秒。
师:这句话里有哪些是时间单位呢?我们学过哪些呢?
小结: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黑板中间板书:年月日)
二、深入研究:
1、通过研究学习材料,认识大月、小月
(1)提供学习材料:
师:以前我们用钟表研究时、分、秒,那年、月、日我们用什么来研究呢?
生:年历卡
师:请你拿出学具袋里的年历卡,认真观察,找一找,看看是哪一年的年历。
(2)学生活动: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A、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呢?哪一年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呢?(1949年)
B、申奥成功又是在哪一年呢?(2001年)
C、请同学在年历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自己的生日等,看分别是星期几?
(3)合作探究。
问: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那几个月是31天的?(1、3、5、7、8、10、12月)
那几个月是30天的 (4、6、9、11月)
  2月呢?(28天)
师指出人们习惯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28或29天的月份……
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板书:
(4)介绍大小月的来历:
师: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和特殊月之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5)寻求记住每月天数的办法:
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每月的天数吗?大家出出主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引导)
A、让学生充分的说;
B、老师介绍方法:左拳记法;儿歌记法:
三、巩固练习:
第48页做一做。
指名说一说。
你知道一、二、三月又称为什么吗?(第一季度)
一年可分为四个季度,第一季度(1、2、3月),第二季度(4、5、6月),第三季度(7、8、9月),第四季度(10、11、12月)
四、拓展创新:
1、小名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请你说说是几月和几月?
2、要是连续住61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几月和几月?59天呢?
五、作业设计
第50页练习十二第1、2题。
第二课时: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
第49页的例2,做一做,练习十二的内容。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合判断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用具:
年历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年中那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
2、一年又多少天?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年、闰年
(1)师:我们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7个大月,每月31天;有4个小月,每月30天;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那么你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2)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讨论;
(3)得出: 31×7+30×4+28 = 365(天)
31×7+30×4+29 = 366(天)
(4)师:通过计算全年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因为2月份的天数不同)
(5)总结发言:
通常人们规定,把二月是28天的一年365天的叫做平年。
把二月是29天的一年366天的叫做闰年。
3、通过观察,探索平年、闰年的规律;
(1)观察年历卡,填表找规律;
(2)小组填表,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观察并讨论:读一读1993年至2004年的平、闰年表,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每人4年)
(3)猜测: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四年出现一次闰年,那么请你猜测一下闰年的公历年份和4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
(4)验证:
用你手中的年历卡算一算,指名汇报,通过计算得出共识,以上猜测是对的, 并说说有什么简便算法(有的说,单数的年份不用除肯定是平年;有的说,双数的只要取后面两位数除以4就行了。)
(5)练习判断下面各年是平年、闰年(由1900引出百年四百年一闰。)
1、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200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3、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4、1900年在巴黎举办第2届奥运会。
师:我们一起来算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1900÷4 = 475)应该是闰年。
出示1900年二月的月历,28天。
(5)质疑:
教师提问:1900年是4的倍数,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6)释疑:
教师总结归纳:可以这样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三、巩固练习
第50页做一做第3题
为什么小强只过了3个生日?
请想得最快的同学回答。
  四、作业设计
第50页练习十二第4、6题。
第三课时: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
    第52页及53页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时间象流水,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难点:时间单位与时刻单位的区别,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
教学用具:
钟表、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百货商场营业时间:9:00—21:00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21:00是几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24时计时法。(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
2、24时计时法及用途
(1)、教师拿出钟表将时钟、分钟都指向“12”,告诉学生这是夜里12时,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0时。现在老师拨钟请同学们说出指定的时刻: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5时,
晚上10时,午夜12时。
并指出:第一圈以夜里12时(也就是0时)到中午12时,是12小时。第二圈以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
0时)又走了12小时。一共走了两圈是24小时。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每天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如果我们每天睡觉用去10小时,吃饭用去3小时,活动用去2小时,休息游戏和路上各用去1小时,那么用在学习上就只有7小时,再平均分配到各门学科的话,大概每天每门课就仅有1小时了。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能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2)出示第52页的钟面。
  提问:观察钟面与日常所用钟表有什么不同?(钟面上有内、外两圈)外圈的数表示什么?(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是
24时计时法的时刻)
  上午9时=9时   晚上9时=21时
  下午5时是多少时呢?
  (5+2=17,下午5时=17时)
(3)练一练
①第53页的做一做。
 独立连线,订正并说出理由。
②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8时 下午3时 晚上9时 下午1时
( : ) ( : ) ( : ) ( : )
③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16时=     11时=     21时30分=
  注意:要加上时间状语(凌晨、上午等)
 
     三、巩固练习。
  第54页练习十三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交流解题思路。
     四、作业设计。
第54页练习十三第1题。
第四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
    第53页的例3及练习十三的第3~7题。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区别时间与时刻。
2、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⑴平年全年有多少日?1日有多少时?
⑵18时是下午几时?23时35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  )  中午12时=(  )
凌晨2时=(  )  晚上10时=(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⑴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图意。
⑵下午2时40分出发,17时45分到达。
问: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⑶画线段图:
            
⑷观察钟面和线段图。
说明:下午2时40分,17时45分是时刻。
时刻一般用“几时几分表示。
经过的时间(时间段)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⑸计算:
下午2时=14时
17时45分-14时=3小时45分
答: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3小时45分。
     三、巩固练习
1、第54-55页练习十三第3、4题。
集体交流解题思路,后订正。
2、练一练
从上午8时到16时,经过( )小时。
这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16时-8时=8小时
四、作业设计
第55页练习十三第5题。
第五课时:制作年历
教学内容:
    第56-57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有序性。
3、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年历的制作方法。
教学用具:
硬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问: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年历?
它们是怎样做的呢?
你们想做一个吗?
  二、制作年历
1、分组合作。
2、进行指导。
    三、交流探讨
交流制作的方法。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开车时刻       到达时刻 
4/13/2006 - 6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