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二单元
5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语 文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作家。1928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京派作家群”的中心人物。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如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等最引人注目。
【了解背景】
《阿Q正传》(节选)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共九章。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命运的描写,着重揭示了由长期的屈辱地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而造成的精神胜利法这种不能正视现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把这种变态性格和心理,作为当时大多数国民具有的精神弱点加以暴露和批判,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小说用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边城》(节选)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的描写,呈现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回归自然的本性。
【相关链接】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人性和谐自然的精神世界。他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一种遥远而令人心向神往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与人性不相违背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通过对生命形态的把握,使得朴实的湘西大自然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构筑了具有东方神韵的心灵的世外桃源。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自轻自贱: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
(2)托庇: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
(3)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4)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5)无可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6)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多指对女性)。
(7)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8)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9)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深重。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渺茫 苍茫
辨析:两个词语都含有“远”的意思。前者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多形容音信、前途等。后者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多形容环境、景色等。
例句:①看似平静的世界早已危机四伏,这片美丽富饶的苍茫大陆,即将迎来另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②印度尼西亚一艘渡轮与一艘货轮发生碰撞后沉没。救援人员表示,约30人仍然下落不明,生还希望渺茫。
(2)应和 附和
辨析:“应和”和“附和”都有“言语、行动”追随他人的意思。前者指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后者指(言语、行动)追随别人,为贬义词。
例句:①在演唱湖北民歌《龙船调》时,演员以方言唱出“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全场近万名观众齐声应和:“我来推你嘛!”由此掀起晚会高潮。
②虽然不好说他们是共同造谣,但至少是附和者。
(3)怒目而视 侧目而视
辨析:两个词语都含有“看人”的意思。前者指睁着眼怒视对方,强调愤怒;后者指斜着眼睛看人,表示畏惧、愤恨。
例句:①可怜那村口原是山野地方,又没得乡宦,又没得秀才,便这等一个破落户,他要横行,众人只好侧目而视。
②特务几次诱降都遭到他怒目而视,最后敌人又以“断水”来威逼他。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1.结合文中相关情节,概括阿Q的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2.结合课文《边城》(节选),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比如课文第四部分,第2段说“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6段和第8段描写捉鸭人的渐少、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表现了翠翠内心的焦急;第6段和第10段写她想到“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表现了她对爷爷的无比依赖。②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比如课文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课文第六部分中祖父问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形象,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
【任务二】 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阿Q正传》(节选)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①标题的讽刺艺术。作者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②鲜明强烈的对比。作者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③漫画式的夸张。比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他“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④尖锐辛辣的反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时写道:“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是说阿Q自认为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缺点和毛病一大堆。
2.《阿Q正传》(节选)中大量地运用了多种心理描写方法,请结合文本赏析。
参考答案:①直接刻画人物心理。如,阿Q避讳他的癞疮疤,常被闲人戏耍,甚而被打,他不愿意承认这种结局,于是他“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以老子自居,把打他的人贬为低自己一等的对象,也就心满意足,觉得自己胜利了。②通过梦境、幻觉来刻画人物心理。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③通过对话、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心理。例如,阿Q“两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阿Q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很快也就心满意足了。
④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可怜的阿Q好不容易赢了钱,可一转眼又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并“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阿Q立刻“转败为胜”了。阿Q连打自己两个嘴巴,仿佛自己打的是别人,竟能“睡着了”。精神胜利到了无情虐待自己的地步,麻木到了极其健忘的地步。
3.《边城》(节选)富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安排方面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情节安排上前后照应。如课文节选第三部分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发生的故事;第五部分则照应第四部分,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部分写爷爷和翠翠的谈话,则照应了第四、五部分。
【任务三】 探讨小说的主题意义
1.阿Q用来保持内心平衡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有什么特征 它的实质是 什么
参考答案:特征: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2.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何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阿Q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在那一特定时代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农民身上,而且也存在于封建士大夫身上,甚至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自己身上。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无法清醒地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不能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奋发图强,为维持其统治,就产生了既自欺亦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教训,也是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土壤。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国民性弱点。
3.沈从文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人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小说,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纯朴的人,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被打上孤寂的色彩。
4.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边城》表现的人生形式是自然的,这里的人善良、质朴,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声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得深沉,爱得彻底。
课堂活动
《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都运用了社会环境描写,分别表现国民劣根之丑和人性自然之美,请对此加以比较分析。
提示:可结合两篇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该地区的民俗民风以及人情世故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1)民俗不同。①阿Q生活在未庄,那里有土谷祠、酒店、赛神、赌摊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风俗。这些风俗,具有浙东民俗色彩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小说人物落后的民俗心态。②茶峒是边城,粽子、糍粑、渡船、吊脚楼、小背篓、对歌、赛龙舟等都是湘西特有的风俗,作者抓住了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把边地古朴、实在的风土人情条缕分明地道来,展现了湘西美好的人生形式,以及人们健康、充实的心灵。
(2)人情不同。①未庄,是一个充满着冷漠、无聊,没有些许温暖、同情与爱的世界。在未庄,阿Q不是唯一的“愚弱的国民”,与他精神状态相仿佛的国人,不仅处处有,而且人数众多,他们是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社会基础;如在阿Q欺负小尼姑的时候,这些人就在一旁“九分得意的笑”。②在边城茶峒,摆渡老人重义轻利、古道柔肠,龙头大哥顺顺豪爽慷慨,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性美的画卷。
(3)等级不同。①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等级观念浸染毒害下的势利。处于统治地位的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打阿Q的嘴巴,那是阿Q的错,这就是势利的未庄。②边城社会也有贫有富,却并不因贫富而分等级。《边城》中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是个大方洒脱的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钱财没有改变人的本色。天保和傩送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纯朴和善良。
(4)人性不同。①未庄人是吝啬与贪婪的,阿Q赢钱的时候却被人做了手脚抢去。②《边城》中的老船夫,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五十年如一日,认真地恪守着一个摆渡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却从不抱怨什么,也不想求得什么,一切出于自然本性。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叙述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辛辣的讽刺性
1.语言高度概括而又具体形象。作者多用短句,选择能够把多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句型。“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同类短句排比,把阿Q所做短工的种类之多和极不固定的生活都写了出来。
2.语言富于幽默感和讽刺性。《阿Q正传》(节选)的叙述,处处都有谐趣,其语言的表现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多用反语,如说阿Q“见识高”、是“完人”,说“忘却”是祖传的“宝贝”。其二是巧用文言。叙述阿Q被赵太爷打嘴巴,用一个“蒙”字,表示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似的。其三是活用词语,如由“十分得意”造出“九分得意”等。
【素材挖掘】
●直刺世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当时国民性的若干面,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他利用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而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令人同情。
●活到老学到老。鲁迅晚年每年都要翻译两三本书。鲁迅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因为鲁迅要翻译、学习新鲜的东西,他警惕自己成为过去思想的奴隶。
●人性之美。《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沈从文先生深情地歌咏了亲情、爱情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甘于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沈从文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他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真挚的爱。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从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包括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方的输出和容纳,更是彼此的一种圆融。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B项,“庇”应读“bì”。C项,“翘”应读“qiáo”。D项,“喁”应读“y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舂米 诧异 粗鄙 甘拜下风
B.竹杆 流泻 籍贯 怡然自得
C.撑船 摇橹 粽子 兵慌马乱
D.葫芦 笑嬉嬉 山峦 左睇右盼
答案:A
解析:B项,“杆”应为“竿”。C项,“慌”应为“荒”。D项,“嬉嬉”应为“嘻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
B.《阿Q正传》描写贫苦农民阿Q投向革命,而假洋鬼子却不准他革命,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悲剧。
C.沈从文的《边城》,以真挚的情感、语言的优美、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建了一个民风淳朴、青山碧水,具有湘西风情的沈氏理想世界。
D.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是“晚年的鲁迅先生”。B项,有歧义,送上断头台的是谁不明确。C项,语序不当,“语言的优美”改为“优美的语言”。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 。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到鲁迅的 、冰心的 、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 。
A.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
B.情趣 冷峭深沉 冲淡平和 至关重要
C.情调 冷峭深沉 温和娴雅 举足轻重
D.情调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轻重
答案:A
解析:情趣: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根据下文,此处强调的是“志趣”,应选“情趣”。冷峻深沉:冷酷严峻,沉着而严肃;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冷峭深沉:形容寒气逼人或态度严峻,话语尖刻;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此处形容鲁迅,应选“冷峻深沉”。温和娴雅: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多形容女子)。冲淡平和: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前者更符合冰心的气质。至关重要:相当重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此处没有“关系到全局”的意思,应选“至关重要”。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 。当地的顽皮孩子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我一泡尿浇遍三省!” 。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篾缆换成了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 ,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其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了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要选择容易突破的一处进行判断。第三处横线后的“也许是有的”暗示前面只能填⑤,排除B、D两项。第一处横线后的“这里”说明前面是“渡口”,而非“茶峒”,排除C项。
二、思考与探究
6.“阿Q精神”与心理学中的“酸葡萄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酸葡萄效应说:狐狸吃不到葡萄架上的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没什么好吃的。有人说,人生苦短,有时,我们需要“阿Q精神”!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略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