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22: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语 文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改革先锋——胡福明
胡福明,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退休。胡福明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18年12月,胡福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作品背景
1976年10月以来,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常识
社  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chéng

céng
zēng

bǎo
cuàn
chuán
zhuàn
2.写对字形














治理混乱的局面,使恢复正常。
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没有根据的言谈。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4.词语辨析
制定·制订
制定: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 制订:创制拟定。
相同点:两者都有“创制、拟定”的意思。
不同点:“制定”偏重于作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常与法律、规程、方针、路线等搭配;“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
例句 ①人民有了政权以后,就不仅依靠政策,还必须把成熟的政策     为法律,依法办事。
②白天劳动上一天,晚上还要和当地团员社干部们开会,帮助他们     新的增产计划。
制定
制订
原形·原型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 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相同点:两者都有“原来”的意思。
不同点:“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是指事物的本身;“原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例句 ①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    ,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②这篇小说以追日神话中的夸父为    ,表现主角不屈不挠的 意志。
原形 
原型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分析论述内容,理清论述思路
[情境导入] 作为一篇推动拨乱反正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有斗争性、科学性,又非常讲究斗争的智慧,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那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破除人们的思想枷锁的呢 让我们跟着这篇文章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感受其论述的力量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题目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唯一”强调其不可代替性,题目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哪两类同志的疑惑和担心来展开议论的
点拨 ①第一类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②第二类人担心强调实践的作用,会不会影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
3.文章第四部分,作者认为怎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点拨 作者认为,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4.本文用四个小标题将文章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请你简要分析文章的四个组成部分有何必然的联系。
点拨 文章开头首先引出话题,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部分结合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以革命导师为例,说明他们是如何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四部分内容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结构
严谨。
研读任务二 把握论证特点,理论联系实际
[情境导入] 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论证特点,既包括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又包括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还有提出论点的方式,等等。那么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有哪些论证特点呢 另外,我们常常说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本篇文章打破“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使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拉开序幕,时至今日,这种勇气与执着仍然有着不灭的价值。
5.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做简要分析。
点拨 本文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较多,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列宁、华主席等名人名言俯拾皆是;事例随手拈来,门捷列夫、哥白尼、马克思主义等充溢全篇,不胜枚举。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使读者感到洋洋洒洒,论据充分,进而赞叹,达到了议论文“让人信服”的目的。
6.本文语言严密、准确,富于思辨性。请赏析下列各句。
(1)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2)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3)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点拨 (1)首先用了三个否定句,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做法;接着运用类比,“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必须”语气坚定,气势夺人。
(2)语言简洁有力,用“根本”“很快”表达出谬论经受不起实践检验的事实;“像肥皂泡那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谬论破灭之状。
(3)“不仅”“而且”表递进,用极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极丰富的内容;放在段首,总领全段。
7.这篇时政评论,破立结合,试做分析。
点拨 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观点,这是“立”;第二部分有“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列举有的人的错误认识或者错误观点,提供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揭示其片面、错误之处,这是“破”。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加了论证的力量。
破立结合
破立结合,是写议论文的常用方式。“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与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文章更容易出彩。在“破”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做到“破立结合”,可以从下面两点入手:
1.引述材料中的现象,为立论作依据。
2.摘引材料中的不当言论,为立论作依据。
思维提升
[拓展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学习了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启示一)思想的力量不在如何艰深和高远,而在脚踏实地,思考现实,破解难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但也要看到,人们的思想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往往出现教条主义盛行、社会陷入认识误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匡正时弊,呼吁重视人类认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重温人类思想成果,就更为重要。
(启示二)思想或理论不应该高居于象牙之塔、庙堂之上。思想和理论的精髓就存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就蕴含在生活常识和普遍人性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事求是就是尊重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就是强调恪守常识、尊重人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判断是非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号召人们破除旧观念,建立新思想。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必然性和偶然性
文本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文本二 后人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时认为,这不只是一场理论问题的讨论,从8月到10月(1978年),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公开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王强华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世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徘徊了两年,1978年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王强华说,当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引领的思想氛围,让很多人受到感染,并促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诞生和发表。王强华认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历史上有三个作用:一是开辟了改革开放新篇章;二是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头脑的解放,解除了对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禁锢。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和百姓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找到了崛起之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记者请他评价一下自己和新闻媒体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中所起的作用时,王强华说:“任何突出个人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贡献,我只是尽到了一位编辑的责任……尽管中国新闻界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同志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并亲自发动和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文本一中恩格斯在谈到必然性与偶然性时曾说到“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拿破仑的出现“是个偶然现象”,文本二也有多处表现出这种观点,请找出一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世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促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诞生和发表。”这段文字表明,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已发展到关键时期,引领思想解放的文章呼之欲出,即使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还会有性质相同的其他文章出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②“任何突出个人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可能发生。”这段话强调个人贡献固然不能抹灭,但个人只是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意志。
2.这两篇文本都提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亲身经历,举一例说明。
答案文学经典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如《红楼梦》本质上是偶然的,而且无法再造,但这种偶然性并不能否定时代社会中的这一个创作者(包括其认知方式和创作方法等)的某种必然性。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