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施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
代秦而起的西汉王朝,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
稳固天下民心呢?请阅读课本第一目“西汉
初的黄老之学”,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何谓“黄老之学”?
(2)汉初为什么以其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3)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何谓“黄老之学”?治身;治国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道家为本,兼采众长,积极无为内容:
主张:
特点: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概述汉初的社会经济状况,并指出其与黄老之学的兴起的关系。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状况要求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而黄老学说的“清静无为”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2、“黄老之学”的兴衰经济凋敝;秦亡教训;统治需要经济迅速恢发,国力增强;
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基础(1)兴之因:
兴之果:
(2)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
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
繁荣,国力强盛。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
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
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
时代的需要。 阅读材料,概括指出西汉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土地兼并问题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黄老衰、儒学兴”之背景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形势需要
国力强盛使汉武帝力图开拓大一统事业
宣扬“有为” 、积极进取的新儒学应运而生(1)课本第13页两段材料。
(2)“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
(3)“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
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
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
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浚,终以大穷”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民本)思想2、董仲舒的新儒学(1)含义: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主张: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和天谴论,
主张遵天道行仁政,强调“德主刑辅”,提出“三纲五常”(3)意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限制君权和防止暴政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有神学色彩3、汉武帝尊儒(1)措施:(2)意义: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确立董仲舒的新儒学为统治思想
选官大用儒者
兴办太学,教授儒学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加强集权小结适应并促进利于集权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应运而生初步发展春秋演变线索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2.(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3.(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4.(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5.(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6.董仲舒的新儒学,能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是因为它吸收了
A. 孔孟的思想 B. 黄老之学
C. 法家的思想 D. 阴阳家的思想 你认为汉代的“黄老之学”和“独尊儒术”各有哪些利弊?历史评价的方法:进步性、局限性
两个历史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同志仍需努力革命尚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