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08: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自主学)
课 标 解 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归纳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认识其影响。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认识两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重点】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学习难点】 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知 识 清 单】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汉。
2. “文景之治”
(1)汉初,尊奉__________思想,“与民休息”。
(2)文帝、景帝时期,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
3. 汉初制度
(1)西汉初年“汉承秦制”。
(2)地方采取__________,引发王国问题,汉景帝时平定七国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 政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统治秩序
(1)颁布“__________”,削弱诸侯王势力。
(2)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__。
(3)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_________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2. 经济——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增加政府收入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__________,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4)抑制__________,对其征收财产税。
3. 思想——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1)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__________。
(2)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
4. 边疆与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1)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__________,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
(2)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__________”。公元前60年,设置__________管理西域。
(3)经营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三、东汉的兴衰
1. 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3年,王莽政权灭亡。
2. 东汉建立:25年,__________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光武中兴”
(1)政治:增强__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整顿吏治。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4. 东汉的衰亡
(1)__________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2) “__________之祸”。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
(4)184年爆发__________,动摇东汉的统治基础。地方出现__________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 史学:西汉司马迁的______与东汉班固的_______。
2. 文学:汉赋、乐府诗。
3. 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__________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_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_____________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105年,东汉__________改进造纸术。
【知 点 研 习】
1、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2、汉承秦制的实质
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的体现。
3、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两种方式,其重视品行和才干,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察举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由此以来,王国越分越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5、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满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6、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1)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是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2)主要原因:历代王朝后期统治者的腐朽统治。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
7、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3)统治者善于用人。
(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并长期坚持,等。
8、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势力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政府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持放任态度。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疯狂地扩张,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力,最终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腐朽。豪强地主是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形成的重要根源。
9、两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
(3)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
10、知识联网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举措及影响
史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
史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问题思考:
(1)史料一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 其实质是什么
(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主要目的及表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