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08: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自主学)
课 标 解 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传播及其地位、影响。 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学习重点】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难点】 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知 识 清 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 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政策。
2.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_________对佛教进行抨击。
3. 唐中期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
1. 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诗: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 书法、绘画、雕塑
(1)书法:__________时期, 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2)绘画
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_________为代表。
②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3)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三、科技
1. 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__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 隋唐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5)医学:唐朝医学家____________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2. 唐朝的高僧__________,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3. 唐朝高僧__________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4.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例如日本的空海。
5.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知 点 研 习】
1、易错点拨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并不是指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正统地位虽受到挑战,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知识拓展 三武灭佛
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执政时打击佛教的事件的合称。佛教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之一,但寺院地主又与封建政府间存在着争夺人口、资产、土地的矛盾。因此,寺院地主时常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和打击,其中以“三武”为最。虽然佛教几经摧残而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其思想已深植于社会之中。因此,即使佛教遭受重大打击,也能始终屹立,并很快得以复兴。
3、知识拓展 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
(1)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加上佛教、道教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书法作品上,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乐于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4、知识归纳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的方法,轻规律探究,缺乏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4)在领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走在世界前列。
5、知识联网
【史 论 归 纳】
一、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使人们易于接受宗教学说。
2.当时的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大力提倡道教。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交融
  史料一 陈寅恪曾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史料二 《三教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局部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史料二回答,“三教”是指哪三教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 时 速 练】
1.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 唐代诗人杜甫(712—770年)的诗句“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反映的是作者 (  )
A. 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的生活
B. 忧国忧民情怀
C. 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
D. 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3. 南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  )
A. 效法道家 B. 有意无法 C. 形神兼备 D. 超越古人
4.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5. 据《爱日斋丛钞》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