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 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 ”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和
大王
部
二、大化改新
背景 6—9世纪,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时间 年开始
改革者 孝德天皇
特点 仿效 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主要 内容 政治上 建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 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 国家
646
唐朝
天皇
六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
三、幕府统治
1.背景: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 。大庄园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2.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 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
庄园
血缘关系
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
(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
(2)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催化因素)
武士
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 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 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 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
。
源赖朝
幕府统治
幕府将军
主公
1.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日本基本实现了统一。使日本基本实现统一的是( )
A.武士 B.幕府
C.大和政权 D.天皇
2.(2022怀化改编)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据《日本书纪》记载,孝德天皇想把日本建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所以他领导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史称( )
A.大化改新 B.王安石变法
C.贞观之治 D.伯里克利改革
C
A
3.下面内容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改革的部分规定,该规定反映出土地的所有者是( )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A.公民 B.国家 C.部民 D.贵族
4.日本政府派出大批留学生来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军事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朝野掀起“中国化运动”。材料中的“中国化运动”
( )
A.造成幕府掌握实权 B.代表日本奴隶主的利益
C.推动日本社会进步 D.推动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B
C
5.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开始,天皇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
A.日本发展成为封建国家 B.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日本建立中央集权 D.庄园制度确立
6.有日本学者认为,大化改新最大的成功就是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有了这层关系,日本才能迅速成为东亚强国。材料说明日本大化改新( )
A.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B.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C.稳定了日本的社会秩序
D.维护了日本天皇的权益
B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646年,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二是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土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还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地,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三是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四是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指出它们分别仿效了中国的哪些制度。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
答案: (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制,效仿了中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地方实行国、郡、里三级制,仿效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和郡县制。
(3)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唐朝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8.(2023吕梁期末)如表是对古代日本历史发展的归纳,其中的空白处对应的事件是( )
A.派遣遣唐使 B.大化改新
C.建立庄园 D.武士集团兴起
时间 事件 影响
5世纪 大和政权兴起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646年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世纪晚期 设幕府于镰仓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
9.有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 )
A.有选择地接受中华文明影响
B.广泛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
C.以锁国统治抵御中国的影响
D.建立起幕府统治的政治机制
10.(2023天津北辰区期末)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下列对“转折点”的解释准确的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废除了贵族世袭制
C.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进入封建社会
A
D
11.大化改新诏:“大化二年……春正甲子塑,贺正礼毕,即宣改新之诏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罢旧赋役而行之调。”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日本的( )
A.中央集权制度 B.封建土地制度
C.军事改革制度 D.文化教育制度
12.大化改新数百年后,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这说明此时的日本( )
A.走上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
B.仿效中国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C.文化发展不再受中国的影响
D.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A
B
13.“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当时这种情况下的“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 )
A.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严重,局势动荡
B.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结合组成军事集团
C.武士集团代表着庄园与地方政府对抗
D.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田,六年一班(分田),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 收授。
——《田令》
材料二 农民必须给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调)。
D
材料三 废除了官职世袭的陋习,设立了处理日常事务的二官和八个省(下图),每一级由中央在民众中选拔的官员管理。这一官制改革借鉴了中国隋唐时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 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谁
(2)概述材料一中日本《田令》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二看,农民要承受哪些负担
(3)阅读材料三,指出改革后天皇处于怎样的地位。结合图示简析日本官制改革实现了怎样的政治目标。
(4)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 (1)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2)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或对农民分田、退田作出了具体规定)。农民要负担租、庸、调。
(3)天皇是最高统治者。打破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
(4)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5.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寻那段历史,探究其中的启示吧!
[储备改革力量]
材料一 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叫作大和的古代国家,它大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和大批移民,并凭借肥沃的土地,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二 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遣大量使臣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通过什么方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
答案: (1)日本派使者等来中国学习。
[策划全面改革]
材料三 日本大化改新与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内容比较表
项目 日本大化改新 唐朝政治经济制度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 设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2)根据表格内容,将大化改新措施与唐朝制度仔细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日本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2)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日本善于学习和模仿。
[实现重大转变]
(3)大化改新使日本的国家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感悟收获]
(4)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如今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从今天学习到的古代日本这段历史中,你有何启示
答案: (2)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说明日本善于学习和模仿。
(3)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谢谢观赏!(共25张PPT)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
2.创立: 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3.发展
大王
部
622
麦地那
穆罕默德
二、阿拉伯帝国
1.版图: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 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三、阿拉伯文化
1.原因: 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
“ ”;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支付与译著相等重量的黄金作为稿酬。
伊斯兰教
哈里发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诞生于亚洲,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诞生的,其诞生的先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智慧宫
2.特点: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数字
医学集成
天方夜谭
3.影响: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 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东西方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代印度人,改造和传播者是阿拉伯人。
拜占庭和阿拉伯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阿拉伯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1.穆罕默德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在阿拉伯国家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2.(2023天津北辰区期末)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B.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C.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D.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D
3.胖虎同学在研究怛罗斯之战时,整理出以下表格。表格中的黑衣大食是指( )
B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爆发时间 交战双方 著名将领 史事
751年 唐朝 高仙芝 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通过被俘的中国工匠传往黑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后传往中东和欧洲
黑衣大食 艾布·穆斯林
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
A.阿拉伯人发明,古印度人改造
B.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
C.古埃及人发明,古希腊人改造
D.古希腊人发明,古埃及人改造
5.“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上述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相互交融 B.广泛吸收、全盘照搬
C.兼容并蓄、独具特色 D.保守狭隘、独具一格
4.(2022株洲)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C
B
A.保存了古代欧洲的文明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C.推动了亚非人民的往来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6.如图反映了阿拉伯人( )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斯兰教是严格信仰一神的宗教,其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引导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础上,突破氏族部落的藩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郭永胜《试论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的文明达到很高的水平,其科学、技术及文化成就,即使在帝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保持领先地位。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
——赵达明《阿拉伯帝国的礼物——科学成就与地位》
材料三 阿拉伯人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和中医学等科学技术成果。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
——《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1)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谁 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宗教创立的目的。
答案: (1)穆罕默德。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阿拉伯帝国的文明达到很高的水平”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分析阿拉伯文化灿烂的原因。
答案:文学方面:《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医学方面:《医学集成》(或《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原因:倡导人人平等的思想;兼收并蓄。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上的贡献。
答案: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8.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解决了阿拉伯半岛的民族矛盾 B.是阿拉伯人民生活的精神支柱
C.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D.满足了各个阶层的心愿和诉求
9.“顺从‘真主’实际上就是要顺从安拉的使者,顺从穆罕默德的领导。所以,伊斯兰教实质上是穆罕默德用以建立自己的统治,在这个半岛上实现政治统一的思想工具。”材料表明( )
A.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 B.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中的作用
C.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 D.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过程
C
B
10.伊斯兰教的诞生表明7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实现半岛统一 B.发展商品经济
C.解决统治危机 D.建立民主制度
11.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中说:“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材料中概述了世界古代史上三大帝国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造成了各地区纷争不断 D.有利于三大宗教的发展
A
A
12.(跨学科·语文)《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其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由印度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第二部分源于伊拉克,第三部分源自埃及。这些故事的形成过程中,汲取了希伯来、波斯、中国等周边民间文学的精粹。这说明,阿拉伯人( )
A.最早创作民间文学故事 B.善于学习吸收不同文化
C.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 D.文学艺术成就领先世界
13.(2022连云港)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发明与创新 B.冒险与挑战
C.贸易与交流 D.统一与扩张
C
B
14.“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古兰经》记载了穆罕默德的圣训。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重金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此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又被阿拉伯人带到他们所到之处。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客观上保存和传播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B.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C.造成被征服地区文化传承中断和湮灭
D.推动阿拉伯人在亚欧大陆的商贸活动
A
15.(2022成都期中)“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几百年历史
B
16.六七世纪的亚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穆罕默德以宗教为纽带的战争,完成了国家的蜕变,阿拉伯翻开了他们历史的新一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矛盾丛生析原因]
材料一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
(1)依据材料一,概括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面临的危机。
答案: (1)各部落相互仇杀;信仰不统一。
[酝酿新生看过程]
材料二 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
(2)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半岛力挽狂澜的人物是谁 解决危机的途径是什么
[独特文化展成就]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在文学、数学、建筑和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中心有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
答案: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基本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阿拉伯帝国在文学、数学、医学领域方面的成就。
答案:文学:《天方夜谭》;数学: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医学:《医学集成》《医典》。
答案:阿拉伯半岛统一后,不断进行扩张,建成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阿拉伯翻开了他们历史的新一页”的理解。
17.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分裂与统一]
材料一 公元7世纪初期的阿拉伯半岛正处在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由于内部财产的分化和外部世界的影响,阿拉伯人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整个社会处于极大的混乱和不安之中,人们已对过去的保护神发生怀疑,在不同程度上对一种更为有力的保护神有一种渴望。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7世纪初期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特征。
答案: (1)四分五裂;社会混乱;多神崇拜。
材料二
答案: (2)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原因:伊斯兰教成为国家统一的纽带;传播宗教凝聚人心;迁居麦地那,建立宗教社团是基础;发动统一战争、夺取麦加是重要步骤;等等。
(2)将上面横线处补充完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穆罕默德能够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原因。
[扩张与传播]
材料三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打响了。由于葛逻禄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夹击唐军,高仙芝战败,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数千人逃脱。
(3)材料三中的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有何特点
答案:(3)结果:阿拉伯军队击败唐朝军队。影响:阿拉伯人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特点: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材料四 阿拉伯学者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也带来了宗教文化。
(4)阅读材料四,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4)观点一: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或阿拉伯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论证:①阿拉伯人将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等重要发明和数学、化学等知识传播到西方;②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加以改造,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③阿拉伯人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宗教等传播到东方。
观点二: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论证:①阿拉伯人翻译并保存了许多希腊、波斯等地区的典籍,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②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阿拉伯数字并一直沿用至今;③阿拉伯人在文学、天文学、医学、数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谢谢观赏!(共12张PPT)
单元综合 阶段训练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6世纪前的日本:“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结合所学,统一“百余国”的政权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2.(2023武威期末)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此时掌握日本国家大权的是( )
A.部民阶层 B.王室贵族
C.大庄园 D.幕府将军
A
D
3.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封建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点学习唐朝的( )
A.科举制度 B.租庸调制
C.中央集权制 D.均田制
4.(2022中山期末)日本大化改新后,豪门、寺院的庄园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到12世纪末,向国家纳税的土地约占所有耕地的10%甚至更少。这种情况导致日本( )
A.人均占有土地下降
B.中央集权削弱
C.对外扩张倾向增强
D.农业生产衰退
C
B
5.(2023益阳期末)武士(右图)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6.伊斯兰教的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这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
A.开始传教
B.建立起阿拉伯国家的雏形
C.征服麦加
D.统一阿拉伯半岛
B
B
7.《阿拉伯文学史》中提到,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藏的宝藏分发给发奋学习的学生们。材料说明了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 )
A.哈里发重视知识和人才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B
8.一位同学整理了一组有关阿拉伯人的成就。这说明阿拉伯人( )
D
A.开创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C.推动了亚非人民友好往来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阿拉伯数字
2.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
3.把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到欧洲
4.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9.(跨学科·数学)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 )
C
A.发明与创新 B.继承与发展
C.交流与传播 D.互鉴与超越
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
10.(2022镇江)世界文明成果辉煌灿烂,各具特点。其中,完整的代数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的《医学集成》和《医典》,都属于(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华夏文明
11.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世界各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方式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 西欧篇]
材料一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西欧形成的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C
答案: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等级森严;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探究二 东亚篇]
材料二 班田(授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给6岁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为男子的2/3,私奴婢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数。受田人死后,口分田归公。
——黄遵宪《日本国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概括材料二所涉及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2)日本大化改新。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探究三 西亚篇]
材料三 6—7世纪,阿拉伯半岛正处在社会激烈动荡和变革时期,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各氏族部落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才能抵御外族入侵,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废除阿拉伯半岛部落的多神崇拜。
(3)根据材料三,概括6—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用材料三中的话说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必要性。
答案:(3)社会动荡,内外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把分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才能抵御外族入侵,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四 感悟篇]
材料四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4)人类进入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当时各国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4)政治或经济改革、思想统一或统一宗教信仰。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