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知识复习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开始:
(1)背景: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__________。
(2)开始: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
(1)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的错误,肯定了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3)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
(二)、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______,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_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________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_____________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基础知识
1.(2021·湖南张家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2.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 这里的“分界线”指的是长征(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4.《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中“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亲”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A.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不怕艰难险阻
C.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革命英雄主义
5.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 )
A.瑞金 B.遵义
C.会宁 D.吴起镇
三、巩固练习
1.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其中的“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2.下面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发行的部分邮票的主题,其中,反映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A.胜利会师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过雪山草地
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下列属于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战役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4.“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材料描述的史实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期间 B.红军长征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四、知识提升
1.下列属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是( )
A.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地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A.______;长征途中重要会议召开地 B.______;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地 C.________。
(2)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某同学在研读红军长征历史时读到这样一段材料:“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 长征》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红军面临的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金沙水拍云崖暖”指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渡过的哪个险关?渡过这个险关有何意义?“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会师的地点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知识复习
(一)1.(1)战略转移 (2)1934 2.(2)左 (3)毛泽东 转折点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赤水 金沙江 泸定桥
(三)1.吴起镇 会宁 2.国民党反动派 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二、基础知识
1.A 2.D 3.C 4.C 5.C
三、巩固练习
1.D 2.B 3.C 4.B
四、知识提升
1.D 2.(1)瑞金 遵义 吴起镇 (2)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等。(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第几次:第五次。失败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2)局面:被动挨打(意思相近即可)。会议:遵义会议。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险关:金沙江。意义: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地点: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