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9 12:53:42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年级高考冲刺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4.灵气勇气朝气三气并存气贯长虹,信心决心恒心三心同在心想事成。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秦这样描绘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可见( )
A. 齐国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 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
C. 战国时期生产力在继续发展 D. 管仲改革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车辆与人口众多,百姓家底殷实,这说明了此时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齐国交通发达,排除A项;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此地区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未涉及管仲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 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 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 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 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官赐印制度将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朝廷大小官员均由中央任命,说明秦朝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项正确;“唯一凭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官员任免程序并不复杂,只是官吏任职必须凭官印上岗,排除C项;因“法律制度比较严苛”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3. 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项运动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其( )
A. 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 B. 符合大一统时代气质
C. 便于普通百姓的参与 D.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可知,马球比赛与军事活动有关,也体现出娱乐的目的,在比赛中,需要同伴相互协同配合,传达出勇敢协作的精神,A项正确;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普通百姓参与马球,且材料中提到“贵族们”会常常组织马球比赛,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族间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4. 表为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价值数据(单位:白银两)。这说明。此时中国( )
时间 1775-1779 1780-1784 1785-1794 1795-1799 1817-1819
价值 27767 378696 1586662 1556419 1951267
A. 自然经济开始日益解体 B.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与世界经济保持了联系 D. 逐步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1775年1819年,东印度公司运往中国的毛纺织品价值呈现出增加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保持了联系,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开始日益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均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这表明胡适( )
A. 主张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B. 反对引入西方式哲学
C.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 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2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中国哲学问题要依托的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而非单纯的依靠输入西方哲学来解决,这说明呼市主张重构传统文化,A项正确;胡适是新文化时期的代表人物,其并不反对引入西方哲学,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而且与材料主旨完全相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关于中国哲学问题解决的方式讨论,而非民主和科学,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 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 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 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可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工业化是强国之路,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可见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D项正确;此时仍处于战争形势中,并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排除A项;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党中央召开西柏坡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7. “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个东罗马帝国,或者说是拜占庭帝国,与其说是罗马的延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可见,拜占庭帝国( )
A. 延续了希腊民主传统 B. 吸收了希腊文化内容
C. 与罗马文化毫无关联 D. 是希腊化时代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国)。据材料“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与其说是罗马的延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可知,希腊语、亚历山大帝国均为希腊文化的内容,拜占庭帝国的官方语言是希腊语,“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体现了拜占庭帝国吸收了希腊文化,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实行帝制,且材料没有体现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就是拜占庭帝国,其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吸收了希腊文化的内容,但并非希腊化时代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8. 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武装叛乱,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这说明当时( )
A. 有限王权理论得到传播 B. 君主立宪体制初步形成
C. 法律至上观念已经确立 D. 封君封臣在地位上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据材料“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体现了用法律手段限制国王权力的理论,体现了有限王权理论得到传播,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用法律手段限制国王权力,并非法律至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手段限制国王权力,并非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在地位上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反映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家庭和社群与国家和市场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父权社会的解体 B. 工业文明的影响
C. 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主要体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影响。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取代,仅仅两个世纪,我们就成了互相疏离的个人。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市场介入婚恋,国家介入家庭关系,社群的情感作用由“想象的社群”替代,B项正确;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排除A项;民主政治发展与市场力量强弱没有关系,排除C项;启蒙思想传播,虽然有利于现代国家诞生,但思想方面的变化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欧洲传教士的这一做法( )
A. 捍卫了宗教的纯洁 B. 减少了文化的冲突
C. 促进了美洲的进步 D. 便利了殖民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美洲)。据本题材料“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传教士在墨西哥传教的欧洲传教士的行为,是为了防止因语言问题造成对教义的曲解,利于捍卫宗教的权威,便利了殖民的进行, 促进殖民统治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捍卫宗教的权威,不是宗教的纯洁,排除A项;材料做法并不能起到减少文化冲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做法主要是为了便利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不是促进美洲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图为近代德国媒体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名德国士兵左右手分别拽着俄国和法国士兵,脚下还踩着一个英国士兵。据此判断,该漫画发表于( )
A. 拿破仑战争时期 B. 普法战争期间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据本题材料漫画信息可知,德国与英国、法国、俄国处于交战状态,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俄等国组成协约国,德意志、奥匈帝国等组成同盟国的信息相符合,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组成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法国,与漫画中“德意志士兵拽着俄国士兵”不符合,排除A项;普法战争期间的交战双方没有俄国、英国,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属于世界现代史上的战争,与材料中“近代德国媒体上的一幅漫画”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94年,第13届北约首脑会议批准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1996年,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这说明苏联解体后( )
A. 两极对峙局面更加激烈 B. 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
C. 北约主导欧洲社会发展 D. 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在苏联解体后,北约不断东扩,由于北约东扩,俄罗斯逐渐失去战略缓冲空间,导致其在保卫国家安全方面感受到压力,且北约东扩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体现了苏联解体后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对峙局面结束,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约东扩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实欧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排除B项;北约虽然对欧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主导欧洲社会发展,这扩大了北约在欧洲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160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独立之初,美国军事与经济实力十分弱小。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南北战争结束后,伴随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美国国力快速强大。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空前强大。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
——摘编自江涌、吕贤《中美国家安全观差异透视》
材料二
时间 安全观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根据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务实地制定并调整国家对外政策;镇压反动势力,防止“和平演变”,致力于清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积极备战参战,加强军队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力量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 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关注点:提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理念指导国家安全实践。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 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方面问题,努力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和晓强《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不同时期影响新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际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答案】(1)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2)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国初,美苏两极严重对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外在威胁并未消除。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十八大前: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3)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非零和、合作共赢的安全思维模式;中国追求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诉求;中国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维护安全的手段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特点:根据材料“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可知,始终充斥着“美国利益优先”和实用主义的色彩;根据材料“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可知,伴随着美国的强大,称霸甚至独霸全球成为美国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根据材料“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可知,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不断树立自己的假想敌;根据材料“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可知,安全目标追求极端安全,安全手段越来越青睐武力,军事手段启用更为频繁;非传统安全因素日益影响美国安全战略的制定等。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建国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期,美苏两极严重对抗,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安全形势异常严峻。7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得到缓和,外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但外在威胁并未消除。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根据材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政治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受民族宗教矛盾、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全球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党的十八大后至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后至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差异类材料题。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国家安全观体现的是防御性、非零和、合作共赢的安全思维模式;根据材料“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可知,中国追求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诉求;根据材料“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可知,中国坚持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维护安全的手段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部分)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明清敌宫 北京 1987年 曲阜三孔 山东 1994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陕西 1987年 平遥古城 山西 1997年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 1987年 颐和园 北京 1998年
长城 15省市 1987年 皖南古村落 安徽 2000年
布达拉宫 西藏 1994年 青城山—都江堰 四川 2000年
——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相关材料整理
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表(或其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任意选取其中两处并分别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要求:角度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合理。)
【答案】案例一 明清故宫(北京故宫)
论证: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紫禁城)是明清北京城的核心,其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朝的迁都、明清的改朝换代、近代的风云变幻和建国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
案例二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论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29年被发现,不仅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罕见的历史证据,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化石和遗迹对于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两处进行论证。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两处文化遗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进行论述。如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木制结构古建筑之一,其设计的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见证了明清两朝、近代的风云变幻和建国后的保护,是研究明清以来历史的重要资料。故宫博物院则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主要的地位和价值在于它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罕见的历史证据,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人类重要的起源地,对于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环境学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15. 面对危机,调整农业政策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危机催生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1977年6月中央调整了执行极“左”路线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原因: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0—1922年(苏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结合时间信息可得出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根据材料中的“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可得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中的“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得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可得出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根据材料中的“……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可得出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可得出尊重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材料中的“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可得出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根据材料中的“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可得出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根据材料中的“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得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农业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023届高三年级高考冲刺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4.灵气勇气朝气三气并存气贯长虹,信心决心恒心三心同在心想事成。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苏秦这样描绘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可见( )
A. 齐国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 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
C. 战国时期生产力在继续发展 D. 管仲改革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2.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 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 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 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 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3. 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途径土耳其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流行,元朝建立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的大规模马球比赛,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项运动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其( )
A. 传达了勇敢协作精神 B. 符合大一统时代气质
C. 便于普通百姓的参与 D.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
4. 表为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价值数据(单位:白银两)。这说明。此时中国( )
时间 1775-1779 1780-1784 1785-1794 1795-1799 1817-1819
价值 27767 378696 1586662 1556419 1951267
A. 自然经济开始日益解体 B.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与世界经济保持了联系 D. 逐步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5. 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这表明胡适( )
A. 主张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B. 反对引入西方式哲学
C.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 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6.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 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 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 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7. “这里的官方语言再次恢复成了希腊语,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个东罗马帝国,或者说是拜占庭帝国,与其说是罗马的延续,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帝国又复活了。”可见,拜占庭帝国( )
A. 延续了希腊民主传统 B. 吸收了希腊文化内容
C. 与罗马文化毫无关联 D. 是希腊化时代产物
8. 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武装叛乱,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的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这说明当时( )
A. 有限王权理论得到传播 B. 君主立宪体制初步形成
C. 法律至上观念已经确立 D. 封君封臣在地位上平等
9. 下图反映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家庭和社群与国家和市场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父权社会的解体 B. 工业文明的影响
C. 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启蒙思想的传播
10. 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早期前往墨西哥的欧洲传教士毫不犹豫地将当地语言中用于描述基督教概念的术语从向印第安人宣教的词典、教礼问答手册中清除掉了,他们也未将基督教教义翻译成当时墨西哥的语言去宣传。欧洲传教士的这一做法( )
A. 捍卫了宗教的纯洁 B. 减少了文化的冲突
C. 促进了美洲的进步 D. 便利了殖民的进行
11. 下图为近代德国媒体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名德国士兵左右手分别拽着俄国和法国士兵,脚下还踩着一个英国士兵。据此判断,该漫画发表于( )
A. 拿破仑战争时期 B. 普法战争期间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2. 1994年,第13届北约首脑会议批准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可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1996年,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2022年8月,乌克兰签署加入北约申请。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这说明苏联解体后( )
A. 两极对峙局面更加激烈 B. 欧洲社会局势日益动荡
C. 北约主导欧洲社会发展 D. 冷战思维依然广泛存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160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独立之初,美国军事与经济实力十分弱小。保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捍卫共和政体以及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新生美国的基本安全目标。南北战争结束后,伴随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美国国力快速强大。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追随欧洲列强,加入全球角力和殖民扩张的行列。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空前强大。美国认定本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意识形态竞争、军备竞赛与局部武装冲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找寻新的敌人、遏制新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意义日益凸显。“9.11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观产生重大影响,安全威胁来源转变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所谓“流氓国家",美国的安全观由冷战结束后相对透明、自信和开放走向极端,更富有进攻性。进入21世纪,美国更加重视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及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多的警觉,美国安全战略不断聚焦中国。
——摘编自江涌、吕贤《中美国家安全观差异透视》
材料二
时间 安全观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以军事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根据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务实地制定并调整国家对外政策;镇压反动势力,防止“和平演变”,致力于清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积极备战参战,加强军队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力量支撑。
20世纪7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前 从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维护国家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关注点:提出超越传统安全观的新理念指导国家安全实践。
党的十八大后至今 新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国家大战略:强调国家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核心和首要地位: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方面问题,努力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坚持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相结合,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和晓强《建国以来“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不同时期影响新中国“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国际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名录,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部分)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名称 地点 列入时间
明清敌宫 北京 1987年 曲阜三孔 山东 1994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陕西 1987年 平遥古城 山西 1997年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 1987年 颐和园 北京 1998年
长城 15省市 1987年 皖南古村落 安徽 2000年
布达拉宫 西藏 1994年 青城山—都江堰 四川 2000年
——根据国家文物局网站相关材料整理
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表(或其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任意选取其中两处并分别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要求:角度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合理。)
15. 面对危机,调整农业政策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危机催生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1977年6月中央调整了执行极“左”路线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